【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佐匹克隆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佐匹克隆改善睡眠情况与艾司唑仑疗效一致 , 但不良反应较轻 ,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佐匹克隆 ;艾司唑仑 ;失眠
Therapeutic effect of zopiclone and estazolam on insom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zopiclone and est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from Nov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zopicl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stazolam.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Zopiclone can improve the sleep statu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ffect of estazolam, but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mild,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zopiclone; estazolam; insomnia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14-01
前言: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佐匹克隆是第三代新型的镇静催眠药,属于环吡咯类,常规的剂量具有镇静、催眠及肌肉松弛的作用,其血药浓度达峰快,对生理睡眠无影响,清醒后无宿醉反应,且排泄快,次晨残余作用低。本研究将其与临床常用药物艾司唑仑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作对比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80例失眠患者,患者均意识清楚并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均符合中国第3版原发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失眠。随机将80名患者均分为两组,佐匹克隆组与艾司唑仑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与平均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方法
给药方法:佐匹克隆组患者给予7.5mg佐匹克隆;艾司唑仑组患者给予1mg艾司唑仑,两组患者均于每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给药之前所有服用过影响睡眠作用药物(如催眠药、精神药物、中成药、抗组胺药等)的患者,均给予14d的洗脱期。此外,在实验期间限制饮酒。
评定工具: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自评量表(SRSS)作为睡眠状况问卷。该量表包括以下10个项目:睡眠质量、睡眠不稳、睡眠不足、觉醒不足、觉醒时间、早醒、噩梦惊醒、入睡困难、服药情况、失眠后反应,又将每个项目分成5个等级,评分1~ 5分,评分级别越高,显示睡眠问题越严重。SSRS主要的统计指标为总分与因子分;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
观察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后,按照以上的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具体的睡眠状况,再简单地检查神经系统体征,以及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按SRSS的减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75%即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 49%为进步,< 25%为无效,对治疗前后SRSS的总分值进行评定。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 表示 ,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主要表现为口干、头昏、镇静 , 分别为 1 例、2例、1例;对照组主要表现为乏力、口苦、嗜睡 , 分别为 2例、2 例、3例 , 此外有3例患者出现宿醉。治疗组不良反应率 10.0% 低于对照组的 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SRSS 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 SRSS 评分为 (24.81±6.7) 分 , 治疗后为 (13.21±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SRSS评分为 (23.81±7.2) 分 , 治疗后为 (14.11±4.6) 分。两组 SRS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对照组痊愈8例 (20.0%), 显效13例 (32.5%), 有效16例 (40.0%), 无效3例 (7.5%), 总有效率为92.5% ;治疗组痊愈8例 (20.0%), 显效17例 (42.5%), 有效14例 (35%), 无效1例 (2.5%), 总有效率为97.5%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结论
失眠是指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即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感到不满足,且认为影响白天自我的社会功能。严格来说失眠的定义为入睡的时间超过30min;夜间觉醒的次数超过2次,或是凌晨早醒,多发噩梦;睡眠总时间少于6h;次晨出现头昏乏力、精神不振或嗜睡等现状。据近年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失眠症患病率为20%左右。其中老年人占了30%左右。失眠会使工作和生活能力下降,损害认知能力,导致情绪不稳及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加重家庭的负担,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有调查显示,失眠使老年人在白天碰撞和跌倒的概率增加,而在使用镇静催眠药之后碰撞与跌倒的概率大大降低。由于睡眠晚间缺陷是老年人失眠的一个重要方面,故他们常用日间小睡以弥补。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日间小睡可能会造成睡眠质量降低,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增加日间倦怠,甚至影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老年人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睡眠的生理需求量也会逐渐减少,而大多数的老年人并未重视所存在的睡眠障碍。临床大多数患者因知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物有成瘾性而不敢轻易使用,以致于不按医嘱服药,造成不规范的治疗。国外研究显示,催眠药自身的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尤其是其半衰期的长短,为决定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程度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国外普遍推荐使用短效催眠药。佐匹克隆用于口服,容易吸收,
半衰期为5h,具有80%的生物利用率,经肝脏代谢,80%将从尿排出;由于佐匹克隆的半衰期短,所以不会影响第2天的精神活动。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佐匹克隆在改善睡眠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且相比常用的艾司唑仑,副作用明显减少,尤其是次晨的残余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明.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神经衰弱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013, 16(7):67-68.
[2]吴兴兰 . 用走罐疗法和西药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对比 . 当代医药论丛 , 2014, 12(19):26-27.
[3]王海丽 . 认知治疗在治疗失眠症的运用和疗效对比研究 . 医学信息 , 2014, 27(5):404.
论文作者:贺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统计学论文; 睡眠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催眠药论文; 疗效论文; 差异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