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判性思维能力被看作21世纪必备能力之一。[1]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发现,具备创造力的“科学知识分子”在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0年前的5%下降到3%,他们将原因归之于美国教育的缺陷。批判性思维教育被寄予厚望,逐渐兴起并影响到美国教育改革。[2]近些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呼声在中国愈来愈高,原因同样在于整个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比如《批判性思维教程》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3]《批判性思维工具》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4]虽然定义不同,但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共同之处: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可以对其他种类的思维进行检视、反思,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帮助我们寻求真相、得出结论、获得解决办法。在高考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既可以选拔出符合高校需求的学生,又能反拨中学教学,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已经正式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考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二是侧重对技能而非态度的考查。 一、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 美国一些研究者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特定领域的教学——如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5]教学如此,考试亦是如此,无法不涉及其他能力去实现对批判性思维的单纯考查。而与学科能力结合越紧密、所需学科知识越多,试题的难度也就越大。可以比较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6题和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11题第(4)小题。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6题: 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上述报道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家竭尽全力,运用一切手段进行商品营销。新闻、访谈、综艺节目、电视剧等一切大众传播的手段都为其所用。新闻,一般来说具有真实的品质,当读者以这样一种心态,毫无防备地去阅读上述材料时,就可能将隐藏在新闻形式背后的营销暗示一同接受。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的人,是可以轻松识破这种伎俩的。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学学习评估项目中罗列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中,包括: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区别事实与观点、发现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关系。[6]这道试题就是对上述能力的考查。而阅读材料第③段给考生指出了答题方向:可以从来源是否可靠、报道内容是否完整、报道者是否提供了证据、是否有其他意图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考生只要具备符合高中毕业生水平的理解力,能明白材料中语句的含意,就能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并对上述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了。 该题中考查的批判性思维离不开语文中的理解能力,这种结合较为直接,也容易识别出其中的批判性思维的意味。与之相比,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11题第(4)小题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与更加语文学科化的能力考查紧密结合在一起。 全国课标卷第11题是一道大型阅读题。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说,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农村姑娘守明给相亲对象做了一双鞋,在约会时将鞋送给了他。小说正文采用守明的视角叙事,大量文字用来描写守明细腻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相亲对象正如文中用以指称的“那个人”一样,形象模糊,只在结尾时露了一下脸。他将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并没有试一下,离开时候还“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这依然是守明眼睛所看到的,所谓“猛地”也只是守明的感受。 正文结束部分没有说守明最后有没有和“那个人”在一起,读者能感受到的是守明的单纯、羞涩与热情,并为这些美好感情感到一丝担心,担心守明的期盼落空,担心守明受到伤害。正文结束后,作者附了一则“后记”,讲的是“我”的故事:曾经接受了一个农村姑娘做的鞋,没有穿,后来退还给了她;姑娘眼泪汪汪,而“我”满是歉意,“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11题第(4)小题: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该问题是针对小说文本“正文+后记”的独特形式而提出的。如果将“后记”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后记”中的“我”便也是虚构的了,是小说中的“那个人”。这样的“后记”告诉读者明确的结局:守明最终被抛弃了;同时也展示了“那个人”视角下的故事:遗憾、愧疚。如果将“后记”看作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我”是作者,那么小说正文是完整的,故事则停留在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又无法把握的守明身上。 对于考生而言,只有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具备一定文学素养,才能分辨并体会到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异。无论考生选择哪一种答案,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可以得分。大家都会同意,这道试题考查的是文学鉴赏能力,但大多数人无法将之与批判性思维联系起来。其实,在文学鉴赏能力背后,能够让人意识到“后记”大有可探讨之处的,正是批判性思维。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这样说:“如果提议一提出就马上被接受,那么我们的思考是非批判性的,反思极少。要将它在头脑中反复考虑,进行反思,就意味着要搜寻另外的证据,搜寻那些会发展这个提议的证据……”[7]阅读时怀着随时提问的态度,主动和作者对话,积极发掘文本间的关联以及关联的意义和影响,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作者的情感诱导所左右,不是毫无抵抗地接受文本传达的价值观念,这些全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批判性思维,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之上的。高考语文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必然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而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知识的结合越紧密,答题的门槛就越高,试题的难度也就越大。上海卷第6题的难度为0.81,全国课标甲卷第11题第(4)小题为0.54,即是最好的证明。 二、侧重对技能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态度。根据《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的归纳,技能主要包括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判断推导合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习性和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开明、心态公正、寻求证据、尽可能全面充分了解、关注他人的观点及理由、信念与证据的成功相配、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念。[8]由于在考试时间、考务等方面的限制,高考语文在进行批判性思维考查时侧重的是技能部分。 如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第1题,就对批判性思维中澄清意义、分析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原文给出了“悲剧”的三个条件:第一,旧势力战胜了新力量;第二,表现抗争与拼搏;第三,以文学艺术为载体。A、B、C、D四项中,A、C、D三项分别是民间文艺、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中的悲剧故事,唯有B项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不符合第三个条件,所以是正确选项。表1是在使用乙卷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随机抽样的3179份答卷所作的数据统计。按照总分从低到高分为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的考试_批判性思维论文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的考试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