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表现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埃及石刻编年史记》的产生至今,在四千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人们对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对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了。进一步弄清社会科学在发挥社会功能中的表现和特点,无疑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功能、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
一
为便于弄清社会科学是如何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活动”基本领域的阐述,可以分别从物质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等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表现和特点
人们在物质经济领域中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劳动工具的发展问题、劳动对象的效率问题和劳动管理的组织问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主要要处理六种关系——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价值的交换关系、劳动产品的流通关系、劳动收益的分配关系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关系。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它只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问题,它不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问题和社会结合问题,它更不去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靠社会科学来解决。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各种经济细胞组织的管理者不但要解决内部的劳动技能、生产条件、组织分工、指挥调度和利益分配等等问题,还时刻面临着外部的市场竞争、原料供给、公共关系、社会环境、政治形势……等等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科学在物质经济领域中的决策与管理作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欧洲人把管理、科学和技术称为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根支柱。日本人把管理和技术比喻为推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对车轮,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前进。现代科学必须靠现代化管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大量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在我国形成了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热潮。另外,当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面临重大决策时,社会科学有助于引导人们从宏观、整体效益考虑问题。例如,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全面地讲究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生态效益,那就不仅会制约经济效益,而且还可能危及人类的安全和生存。
为了保证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物质生活需求,社会科学不仅仅满足于在解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围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及其活动中发挥作用。例如,为适应现代高科技的社会化生产结构,我国确定了改革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为充分发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都是社会科学成功地在解决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生动体现。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上层建筑又阻碍调整生产关系时,社会科学就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需求和思想武器,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为解放生产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作为当代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和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但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它事实上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权决策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科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功能
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混然一体,不可分割。围绕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施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思想文化领域。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精神文明建设一般可分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重要的基本内容。
在思想建设中,社会科学主要是靠其理论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去发挥作用的。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社会科学中有关人的本质、人的形成(起源)、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问题、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和人的发展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除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外,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还在两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生产着大量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又对这些消费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以便人们能正确地进行这种消费。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引导以及对人们所起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教育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它还包含了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个人来说,能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能对社会作出有益贡献的人。就社会而言,对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欣赏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无疑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谓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没有社会科学所起的导向和教育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由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因此,社会科学完全覆盖了这个领域。
(三)社会科学在政治领域中的功能
政治的内容很广,包括政治斗争、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经济、政治权益、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战略与策略以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心理等等。社会科学内有的学科本身就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它对政治具有明显和直接的作用;有的学科并不直接研究政治现象,而是研究其它的社会现象,但由于其现象与政治现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所以这些学科也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对政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科学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提供政治理论,指导政治活动,为维护政治权益服务。
政治理论是政治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它又是政治行为的出发点,提供政治行为的社会规范。它也是建立政治制度、确立政治体制、制定政治战略和策略的根据。虽然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提供的政治理论成果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恩格斯把理论斗争提到政治斗争的高度,看作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历代社会阶级集团都极其重视政治理论的建树和发展,有关政治理论都在各个社会时代中发挥过强烈作用。这种作和,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既可以起到积极的革命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极的反动作用。例如,“君权神授 ”“宗教神权”等政治理论,对建立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后来其神化奴隶制、封建制的政治秩序,竭力为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辩护,起到的是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反动作用。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在反对封建专制时期,是积极的、革命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已逐步暴露出来,以至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时,这种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政治理论,就转而成为消极的、反动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继承了以往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阐明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摆脱了资本主义“永恒”论的陈腐观念,给无产阶级指明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和光辉灿烂的前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然,社会科学提供的政治理论要求其自身是革命性的。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将重新理解和审度过去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的批判性要求其不断扬弃它的过去,建立新的学说和理论。只有这样,社会科学提供的政治理论才会被人们接受,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二
由上述可知,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为我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第二,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使我们的社会能理智、协调、有序的稳步发展;第三,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未来的希望,它已成为左右现代思想和活动的主要动力。科学是相通的。就科学的社会功能而言,社会科学和其它部类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P408)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形成了它们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与活动领域的侧重,从而也就造成了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科学的本质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制约性。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应用时主客体同一的情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人作为研究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着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作用。当把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时,人们面对的客体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力量。如果说作为研究活动还可以,“置身事外,冷静观察”的话,那么作为实践的客体要象对待混沌的自然界那样对待人本身,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是上帝也要服从人的意志。”正是由于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成果应用中主客体的统一,使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受到主体的种种影响和制约。
首先,这种制约性表现在阶级性上。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氛围中,他们在认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时,都难免带有这样那样的阶级倾向。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难象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不同的阶级往往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态度。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对立常常引发激烈的论战,使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在社会稳定时期,许多统治者往往根据自己阶级的利益,规定一些社会研究是允许的,另一些社会研究是不允许的,这也使得一些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发挥作用,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了。
其次,这种制约还表现在民族性上。就科学而言,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但就科学成果的应用而言,则始终受到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对自然科学主要是阻碍其传播和发展,对社会科学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干扰和适应问题。除了由于科研管理体制和民族文化习俗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外,被作用的客体自身也就是实践的主体,从而使得社会科学成果从研究活动到社会实践都带有民族特征,其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不能不受到民族性的制约。
第三,这种制约性还表现在具体实践者(操作者)的素质能力上,任何科学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对于自然科学成果,研究者常常自己就可以实际操作,研究者也能自主地实验、完善并加以推广应用。而社会科学成果则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研究者与实际操作者常常是分离的。越是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越是需要进入权力机构的计划、方案和政策中才能实施,越是需要具有相应权威的保证才能贯彻执行。再好的社会科学成果,如果得不到承认,也不可能发挥作用,只能成为“历史上的科学”。若碰上“历史上的误会”则反受其累,李平心的生产力研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邵力子的计划生育思想、孙冶方的生产价格理论、卓炯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都曾遭此厄运。另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条件基本相似的地方,执行同一个政策后,其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究其原因,或者是能力有限,贯彻不力;或者是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正原定方案。总之,由于具体实践者个人的素质能力的差距,往往造成同一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功能不尽一致。之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比自然科学成果更多地依靠操作者的素质能力,是因为:一、与自然科学成果的应用相比较,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要面对更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更多的不可预见因素,这就需要操作者具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更丰富的实际经验和决断能力;二、由于社会科学成果的操作者本人也处于被作用的客体中,这就需要操作者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好的心理意识素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三、绝大多数社会科学成果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完善后再投入使用,这就要求社会科学成果的操作者不但是实践者,还是对其真理性进行检验的承担者,同时还肩负着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的职责。“金无赤足,人非完人”,强大的自然法则使得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难以避开主体的素质能力因素的制约。
(二)理论概念上的非直接还原性。
在考察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时,由于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人们常常把社会科学的理论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某种事物等同看待,并要求社会科学的科学预测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完全相符。如果两者发生不能完全吻合的情况,不是强迫理论去注释现实,就是强迫现实去服从理论。长此以往,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势必受到人们的怀疑,社会科学自身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科学理论概念上的非直接还原性,是探索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科学理论概念是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科学抽象,是社会科学家在某种约定下共同使用的科学语言。由于自然科学的语言符号与人们实际生活用语较远,一般不易使人产生误解。社会科学的语言符号则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用语较近,而这些概念语言表达的思想往往与实际生活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完全被理论成果的使用者所理解。运用它来观察社会,要特别清楚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区别,因为这些概念来自于社会的旁观者的角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提供的往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而实际理论的使用者却更关心社会变化的具体过程和行为,他需要的是干预措施和行动方案。要使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以外的应用者能够鉴别成果的真伪和可行性。就要把学术语言“翻译”成生活语言,把抽象的结论变为具体决策,为此,在现代各国政府中,社会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得到政府大力扶持。当然,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还会不断出现新理论、新概念,把握住社会科学在理论概念上的非直接还原这一特性,通过理论研究者和实际使用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由于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理论概念的非直接还原性,造成人们对社会科学应用成果的较大误解,其中一个最普遍的批评是它的预测的可靠性。自然科学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精确的预测能力,取得了人们的极大信任。当人们用同样尺度要求社会科学时,社会科学却受到非难。这种误解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自然科学预测的“现象”,是一种封闭系统中刚性物质的运动结果,人们一般能直观地感觉到它,事前也比较容易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进行精确描述,事后也大都能重复验证。而社会科学预测的“现象”则不同,它是在开放系统中社会运动的一种不会重复出现的趋势,事前人们不可能找到精确描述它的理论概念,只能借鉴历史概念进行模拟描述,事后人们鉴定这个当初预测的“现象”时,它往往早已是被干扰过的另一个现象了。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才会形成较强的借鉴作用和与自然科学差别很大的预测特征。例如经济学家对市场物价的预测就会因预测发布后,对社会发生了预警和导向作用,结果是预测的“现象”没有发生,但这种“预测失败”恰恰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的特点。
(三)社会效应上的潜移默化性。
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在实践中的显性效果不同,社会科学的功能除极少数是直接的、速效的外,大部分是潜性的、迟效的。它的社会效应常常是逐步表现出来的,有的甚至只是在非常情况下才显示出来。社会科学成果之所以具有潜在性和迟效性的特点,是由成果形式、作用方式和作用对象决定的。
首先,自然科学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时,大多是已物化为物质形态的实物,它们基本上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已取得精确效果后才投入社会运行的,其社会效应也很容易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检验。社会科学成果的形式则不同,它们在投入社会运行前很难在实验室中先行验证,在实践中被应用的大多是些理论、思想、观点、政策和建议等观念形态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通过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另外,社会科学成果在内容上主要是以描述性为主,这也使得在应用操作它们时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因此,人们在接受它们之前,要比接受自然科学成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鉴别、调整、把握和实施,它的成效也是随着人们对它的接受过程逐步释放出来的,而且这些成效也大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一般很难定量分析,大多只能定性描述。
其次,由于自然科学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成果投入社会运行时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社会科学主要是通过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实现其作用的,它更多的以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以神奇的精神力量改变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学科成果,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以渗透的方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作用,直接转化成了生产力;而其它大量的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一方面,通过对社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进步;另一方面,最敏感地反映着时代风貌和历史发展要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人们自觉规范、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另外,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成果的社会应用范围不仅复杂多变,而且时空跨度大,干扰因素多,其社会功能常常不能在短时期内显露出来。一种新技术的使用,人们立刻就可以看到物质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精确变化,而一种新管理方式的使用,人们常常要等至少一个生产周期才进行总结,往往要经过反复研究调整才能确定它的效率。
长期以来,正是人们对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表现和特点认识不清,加之其它种种因素的干扰,以至对社会科学产生了糊涂认识,在理论上怀疑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甚至提出社会科学是否是科学的质疑,在实践中“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现象尚未改变。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长此下去,将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当前,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概括总结,这其中大部分是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因此,要保证党的总任务的实现,就必需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对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标签:政治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