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

孙 莹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以促进鄂伦春族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为研究目的。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出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萨满文化、寒地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其次,结合现代人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提炼出独具鄂伦春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视觉形态,并进行创新和再设计,以文化资源衍生出的现代产品的设计创新为线索深入分析鄂伦春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向。

【关键词】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

引言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四少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被世人称道,其民间艺术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俗旅游业的兴起,文化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逐渐受到重视。本论文拟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推进鄂伦春族民俗旅游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为目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立足点,具体分析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内涵,提出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策略和方向,在使鄂伦春民族文化在保护和传播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民俗旅游的经济效益。

一、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创新性

从目前我国各地区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情况来看,对于如何实现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双赢缺乏深入研究;对于如何将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元素与当地的民俗旅游结合起来,设计出传递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切实可行的设计理念及其应用渠道,相关研究也是少之又少。上述研究不足之处也构成了本论文研究试图弥补的地方。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指导理论,为民间艺术元素的挖掘和民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内涵提炼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是是大兴安岭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风貌的总体表征,在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是鄂伦春人文明的结晶。

(一)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狩猎民族,保留着以狩猎为主,渔猎和采集为辅的原始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粗犷、淳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实现了定居,但仍保留着狩猎的习俗。长期的森林游猎生活对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北方游猎文化。白山黑水、猎马猎枪以及勇敢强悍的鄂伦春人形象都充分展现着鄂伦春族独特的狩猎文化内涵,描绘着鄂伦春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孟子说的“车无辕不行”制度即是负载社会前行的“辕”,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文物保护制度,才能使文物保护做到有章可循,保障有力.在文物旅游开发中,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断完善四川省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使文物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打击私自开挖、盗窃、损毁等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对于违法者要坚决绳之以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文物知识进学校、社区、街道、乡村和景区,使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文物,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使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二)聚落文化

在我国,黑龙江省冰雪期最长、雪量最大、雪质最好,降雪期长达4个多月,最北部的大兴安岭漠河北极村冰冻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我们的冰雪文化都会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冰雪文化是我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所以,在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可以将冰雪文化作为其中的主要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将鄂伦春族的特殊纹样缝制在冬季御寒的帽子、手套、棉服上,既增添了纪念品的实用性,又体现出了鄂伦春的民族文化。另外,将“仙人柱”等形态提取出来,制作成衍生品,衍生出了精湛的兽皮工艺。桦树皮与兽皮手工艺、将冰雪运动体验与纪念品设计相结合,既能丰富冰雪艺术的魅力,为其增加文化内涵,又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地方的艺术和文化气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体验冰情雪韵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有了解了民俗文化,才能欣赏民间艺术、对纪念品产生兴趣,使旅游成为体悟人生抒发情怀的方式。

鄂伦春人的居住环境和长期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民间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桦树皮工艺、兽皮工艺较为精湛,剪皮、剪纸艺术等也均为其比较显著的民间艺术,应加入现代设计要素将这些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在传统制作工艺和设计形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技术,并附加其新功能,以迎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这些艺术品充分呈现出鄂伦春族的文化特性。

(三)寒地文化

随着国际沟通与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人才在国际事务处理和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连云港作为华东地区的港口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连云港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和培养行业人才的重任,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阵地,更是为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翻译人才的主渠道。但是,连云港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连云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需要。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分析连云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症结所在,继而调整和完善连云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萨满文化

通过研究和学习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构建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识别出了其独有的民间艺术元素与当地民俗旅游纪念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指导实证模型研究。把鄂伦春族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使都市人在看惯了满眼的灯红酒绿和都市喧嚣后,寻求一片心灵的净土。在民俗旅游纪念品的造型设计、特色包装设计、形象标识设计、海报设计中,融入鄂伦春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可以使鄂伦春族淳朴的民族风情和无限的民族文化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在提高市民的品味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契机。

三、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策略

萨满教属于典型的多神崇拜宗教,“万物有灵”是其核心信仰。萨满文化对鄂伦春族的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产民俗、礼仪民俗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是鄂伦春族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山水和树木都怀着崇拜之情。鄂伦春人认为,山神和动物神灵能够保佑他们顺利狩猎、狩猎平安归来。一旦出现田地干旱的情况,也会祭天祈祷天神降雨。另外,“萨满本身确实具备平常人所不可比拟的祛病救灾方面的能力。”由于鄂伦春人在20 世纪50 年代仍保持着原始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的干扰较少,所以其萨满文化的保存相对完整。

(一)将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冰雪文化相结合

鄂伦春族生活在小兴安岭的辽阔山区,从森林中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鄂伦春族世代以游猎为生,逐野兽而迁徙,形成了季节性迁徙的游居空间模式,保留着原始聚落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正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逐渐消散。因此,我们要尽量挖掘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保持民族聚落文化的原真性。

(二)将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与萨满文化相结合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在充分了解鄂伦春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其民族文化充分提取。萨满教是鄂伦春人世代信奉的宗教,属于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萨满被称为人与神的中介,在整个民族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其有着较高的信赖和崇拜。在纪念品设计中应重点思考如何从鄂伦春族信奉的萨满教中提取艺术元素,将萨满教中,几个著名的神作为设计素材,例如,运用传统纹样以抽象概括的方法,对树神、山神、火神和猎神诸神进行刻画和处理,将这些图腾作为萨满文化的载体,强调其设计内涵,形象生动地对其神态进行描述,给人以安然、舒适、回归自然的感觉,在保留宗教色彩的同时,也体现出浓浓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地处北纬30度~50 度之间的温寒带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促成了当地人独特的生产方式、居住形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寒冷的北国边陲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桦树是数量较多的植被类型。人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白桦树的枝干和树皮制作加工成一件件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艺术风格淳朴、粗犷,古朴而典雅。寒地文化的形成具有自然规律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

(三)将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与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客运枢纽体系,将多种交通方式进行衔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功能,进而有效地提升枢纽能级。为了实现客运枢纽的可持续性,相关人员应该将功能和规模作为设计的标准,不断优化铁路、轨道交通站点等在城市建设中的服务功能,以构建完整的客运枢纽体系。

耐磨复合刚玉在市场上较容易采购,其原材料和铺设成本与NM360相当。建议在没有冲击,但对耐磨性有一定要求的场合铺设该衬板,尤其是不规则曲面或者介质系统,铺设该材料较好。

(四)将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与与民间传说相融合

英雄人物、传说故事等艺术素材与纪念品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收藏品。将英雄人物制作成卡通形象,印制在手机壳、徽章、购物袋等诸多生活用品之上,吸引游客的眼光。将传说故事绘制成插画,制作成明信片、宣传册等,增强了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的最宝贵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景区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游客越来越青睐品质优良、携带方便、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所以,提升纪念品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成为了纪念品开发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鄂伦春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兽皮文化、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鄂伦春族传统装饰纹样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的文化积淀展现出人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内涵,这种非物质文化艺术符号也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寄托。在鄂伦春族民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我们寻求到其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雨男.鄂伦春族日常生活节奏的变迁与适应[J].民族研究,2018(3):76-83,125.

[2]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奋斗,2017(7):54-55.

[3]张丹妮.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杨凯棋.鄂伦春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 J505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元素在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类别: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8YSE599)。

作者简介: 孙莹(1982-),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标签:;  ;  ;  ;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