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与会计国际化策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策略论文,会计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前进的脚步,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地讲,建立统一和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促进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提高国际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加快全球资本的自由流通,促进世界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使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经济贸易和资本流通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截至2005年底,全世界已有近七十个国家要求本国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受这种会计国际化的大势所趋,中国政府也积极调整本国的会计准则,努力实施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国际接轨。在2006年出台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中国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严格界定了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规则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在与中国会计委员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对中国在会计国际化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会计环境等方面特殊情况,决定了中国实现会计国际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最主要的是逐步解决经济环境这一深层次问题。
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能否真正实行,与该国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实际需求取决于其背后的支撑环境,即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等与会计准则及实务之间的相关因素。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会计国际化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其最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实际上是由中国经济环境对会计国际化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从根本上讲,“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迁,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促使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之初,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工业企业开始由生产实体转变为经营实体,此时的会计信息服务的主体,也随着这种转变由各级政府转换成了各个企业。出于维护企业独立经营的目的,作为会计报表之一的成本报表则由公开报表转变为内部报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出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本市场,会计制度由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会计信息服务主体开始由管理者转向了投资者,同时,增加了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这样一个重大会计程序。后来,随着中国经济开放迅速扩大,中国企业加快了境外融资的步伐,此时的会计制度则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要求企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这一举措有效地加快了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
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具有转轨经济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新兴市场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还很小,而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市场尚未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增加,随着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尤其是当前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商业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迅速增加的国际商贸和境外投融资活动,不断出现的新的交易结算方式及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都对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中国从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转换为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其中的根本之点在于确立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但是,中国的会计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化企业和投资者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比如,国际上非货币性交易所广泛采纳的公允价值计价方法在我国现阶段就难以采用,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与估计,某些企业能够以此“调控”自己的利润,如此一来,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就难以保证。近年来,我国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修订,就是依据中国实际的经济环境不得不做出的现实调整。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上基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从高度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中国市场经济,转换的痕迹还很深。目前,中国商品市场比较成熟了,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于资产及负债状况进行真实和公允的判断还具有相当的困难。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各类市场,尤其是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可以说,相应的会计准则建立在中国现实的市场化基础之上,中国的经济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以市场的法则进行运转,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二
从细部看,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明显地体现在公司的经营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和企业的市场经营意识普遍增强,比较注重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核算。但是,从整个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企业间的交易还不十分规范,关联交易较多,公允价值难以确定,这些具体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
在会计信息及其使用者方面,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成分构成、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都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一方面,大多数上市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这些公司与各级政府保持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因而在公司的管理上,一是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企业的经营;二是公司中缺乏大股东,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计的财务报告很难切实贯彻实行;另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主要由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两部分组成,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这样一来,“一股独大”的股东们对财务报告信息难以产生高度的关注,而那些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中的大部分股民,又往往缺乏投资经验和财务知识,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促使他们更热衷于小道消息和内部信息,很少有投资者依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投资决策,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优化中国的会计环境。此外,由于资本市场上国家股和法人股占有60%以上的比例,形成了典型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内部人控制的不良后果之—就是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报表作假的现象大量存在,许多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等行为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将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优质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将赢利强的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然后高价收购上市公司闲置的资产。资本市场出现的这些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相互参股等包装上市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在企业治理环境方面,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难以完善。比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中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除了某些高科技行业外,绝大部分行业都采取直线法,使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的稳健原则,使得企业难以筹集到应有的社会资金,固定资产更新变得相当缓慢,经营的风险也因此而相应加大。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对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事项,没有选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允价值记账方式,而是采用了较为谨慎的按账面价值处理的方式,并将由于债务重组获得的利益记入资本公积,而不是作为收益入账,用以防止企业利用关联交易私下调节利润。在会计监管方面,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管机制还不完善,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监管、人民银行、保险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审计等外部监督机制也有待加强,企业的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工夫,杜绝通过极不公允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政府应当赋予证监会更多的监管权力,以便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而这一切,最根本的是强化市场意识,促使资本市场本身对会计信息提出要求,如此一来,企业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取得竞争力,便会主动地提供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信息。
三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出来之后,并非意味着会计国际化的完成,国际会计准则其实只是达到高质量和具有可比性财务报告的一个蓝本或目标性方案,而要真正实施它,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支撑系统,如独立的审计师、严格的审计准则、有力的监管制度等等。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会计准则的协调往往被认定为“形式上的协调”,会计实务的协调则被认定为“实质上的协调”,原因在于,即使国际会计准则被普遍认可,也难以保证会计实务的真正协调,因为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机制、执行机制、审计准则、审计师的质量等支撑环境的差异,使得由此而派生出来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说,实质上的协调即会计事务协调才是会计国际化的真正目标,据此,国际投资者才有望获得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进而获得最好的投资机会。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供给必须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有效的供给,进而完成供给与需求这一完整的过程。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供求关系的实现过程。会计国际化要求世界各国采用趋同的会计准则,从供给方考虑,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各国提供与之匹配的支撑环境,即由具体的会计实务来完成会计国际化的执行机制,据此才有可能向国际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告。如果一个国家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限制了本国会计国际化的执行机制,难以为高质量、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告提供相应的支撑环境;那么,供给与需求脱节所产生的后果,必然使国际会计化徒有虚名,全球趋同的会计准则成为一种对外的挡箭牌,实际实行的依然是带有本国经济特点的会计准则。这或许是一种过渡性的、现实的选择,但作为一种大趋势,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会计国际化将使国家利益利大于弊,需要逐步改善的只能是本国的经济、法律和会计环境,在会计国际化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中努力争取供求关系的平衡,进而逐渐推进中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实务国际化并非完全等同,会计实务可能会偏离会计准则,也就是说,即使一国的会计准则达到了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其会计实务也不一定能够与之匹配,为会计实务国际化提供了一套基本标准。此前,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琼民源、银广夏虚构收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红光实业随意调节利润、虚增资产等案例,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但会计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很难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如前所述的在我国实行了两年的国际通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之所以被迫放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不规范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个别主体之间达成的交易价格不是在完全的市场上通过竞价形成的,很难作为公允价值入账。某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因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资产评估中弄虚作假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目前中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专业及技术难以适应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培育出来的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事务处理方法,其知识结构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工作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仅对国际惯例不了解,甚至轻视财务信息的作用。
因而,为了真正实现会计实务协调这一会计国际化“实质上的协调”,应当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内的资本市场的审计工作,加强交流合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个中国会计界的执业水平。
标签:国际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会计知识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