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
席小华 金超然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北京100095)
摘要: 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工作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工作的介入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越轨理论和优势视角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视角,以抗逆力和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支撑,形成了一套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为主要工作手法,服务于提升不良行为青少年个人能力、提高不良行为青少年与环境的互动水平、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的服务框架。但是,服务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培养大量的人才队伍、并完善制度设计,以确保工作长期、有效地推进开展,服务于更多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不良行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生态系统;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在北京团市委的支持下,开展了关于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为相关问题的调研。调研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33名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所有人都曾经有过不良行为,其中,36.9%的受访者有过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的经历,36.5%的受访者与社会不良人员有过联系,45.5%的受访者有过抽烟喝酒的行为,33.9%的受访者有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的经历。同时,在受访的162名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中,74.1%的受访者在犯罪前有一般不良行为,其中,42.5%的受访者有2-5种不良行为。这些数字都清晰地指出,多数实施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曾经有过一般不良行为或者是严重不良行为,这样的研究数据与我们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情况也十分契合。以上数据提醒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在关注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过程中,必须将服务向前延伸,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工作,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了犯罪预防的工作目标,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于2013年开始尝试在专门学校针对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服务,以协助他们转变已有的不良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实现人生幸福。本文中,笔者对以上服务经验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为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服务打下基础。
二、相关研究文献
在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问题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出发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这些过往的研究,是本研究的重要支持,据此,笔者将对于国内部分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于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其次是对于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方法策略的建议与分析,最后是社会工作针对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的服务与探索。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黏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 h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黏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这一部分的国内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出发,一部分学者从青少年个体特征出发,讨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部分学者从外部环境出发,讨论环境因素对于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
从青少年个体特征入手进行的研究中,周天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影响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模仿心理、比较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惰性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猎奇心理① 周天林:“浅谈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及矫治”,载《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年第9期,第32-33页。 。与此同时,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更多的学者注重分析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他们多数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成因。在家庭方面,有学者认为父母宠、教、管② 窦忠伟: “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载《现代交际》2009年第9期,第13-14页。 的不当,长辈自我行为不良,言传身教差;教育不当,宽严失度;家庭结构破坏造成不良影响③ 窦忠伟: “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载《现代交际》2009年第9期,第13-14页。 等因素都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学校教育层面上,一些研究者认为,德育处等部门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无暇顾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④ 窦忠伟: “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载《现代交际》2009年第9期,第13-14页。 是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少数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较差,不重视师德修养,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⑤ 黄文哲:“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载《南方论刊》2002年第8期。 等也是学校教育中容易诱发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因素上来看,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对学生常起腐蚀作用,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⑥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调查与原因分析”,载《天津教育》2011年第6期,第48-49页。 也会影响青少年发展出不良行为。
除了这两种比较主流的研究维度之外,也有学者从其他的理论视角出发讨论青少年不良行为。谭晓鸥、张香兰在文章中用失范理论分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成因,认为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制约力不健全,单一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青少年合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意义缺席产生的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薄弱与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相互作用⑦ 谭晓鸥、张香兰:“略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基于失范理论的分析”,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92-96页。 ,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家庭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支持系统,如何让家庭更好地支持青少年成长是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家庭支持的建设:
2.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正建议
此外,工作中还会运用到多种不同理论来应对不同情况的不良行为青少年,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但不论如何,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的基础和源头,社会工作者的多年实践发现,同时注重个体特征、环境资源情况和个体环境互动情况,才能够更好地转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总的来说,不同学者都给出了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多数忽略了青少年的自身动力,只是将青少年的改变放在外部环境因素上,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成为了被动参与者,其所拥有的能量并没有真正被看见和调动起来。除此之外,干预策略中对于家庭和学校普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家庭层面。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但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己的问题,而且每个家长身上负担的家庭、社会责任可能也使得大多数家长没有办法真正成为一个“完美”的家长,因此,现行策略中针对家庭调整的部分很多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干预
当下,很多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干预策略已经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包括一些社会工作者的探索,也包括其他主体的探索。在政府层面,上海市探索了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模式,在这个工作模式建立的过程中,注重从“再犯、临界和超界预防”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社工进驻拘留所、看守所进行再犯预防,社工进驻学校开展临界预防,社工进驻商企市场开展超前预防① 邵世志、黄小力、王瑞鸿、李子:“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载《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6期,第52-56页。 。在社会工作专业层面,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在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工作② 韩爱雪:“朝鲜族留守青少年一般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H市某隔代家庭个案过程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针对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开展工作③ 杨柏龄:“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工作④ 芦婷:“青少年偏差行为家庭教育因素与社工介入”,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
由于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经常在学校活动,也有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在学校中对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正。很多研究人员对已经开展的实务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了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定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例如,针对留守儿童,王章华、戴利朝提出:一方面是直接针对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另一方面是对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社会工作介入,通过介入改善教育条件,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从而达到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目标⑤ 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载《现代教育管理》 2009年第7期。 。也有研究者直接探讨,如何针对青少年行为的不同问题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矫正方案。王韬和高岩关注小组工作在学校场域中的应用,并提出,在小学阶段,应当通过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进行干预,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大幅度的提高。互助模式可以使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小组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中学,则侧重榜样示范和行为锻炼。在高等教育阶段侧重适应性问题的解决⑥ 王韬、高岩:“浅析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介入模式”,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但总的来说,这些策略还集中在如何运用一种工作方式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干预过程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同时,在已有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对于其所运用的理论和干预策略的描述不是十分完整,降低了已有研究文献对于现实工作的指导性价值。
综上,本研究将注重从不良行为青少年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两个层面上分析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在多个层面上共同开展工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更要注重为环境增能。
三、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沿着质性研究的脉络进行研究。所谓质性研究,陈向明(2000)在书中指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观察、文献等多种方式收集社会工作者在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过程中的资料,使用归纳法分析这些资料,在此基础上说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是如何运用在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中的。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提高不良行为青少年与环境的互动水平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时,就应该提出实验问题和假设,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实际器材和所需的鼠妇,之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并组织学生分析实验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一般认为,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个别化的研究性交谈,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具有以下三个重要意义:第一,易于了解访谈对象的说法、看法;第二,可以在访谈中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第三,可以与观察相互印证。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开展服务的多名社会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社工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开展工作时所经历的事实,弥补笔者观察视角的局限性。
同时,在此次首届基层土壤修护服务体系发展论坛中瑞丰生态打造的“瑞丰农链”正式上线,“护土先锋”100万亩土壤修护行动也正式启动。同期会上还举行了“‘一带一路’中泰共建非洲生态农业战略新平台”签约仪式,预示着瑞丰生态的发展将从中国走向非洲,走向世界。
(2)参与式观察法
参与观察是当代田野作业运用较广的调查方法,要求调查者深入实地和现场,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调查研究的社群生活和文化环境中,长期或定期地居住下来和当地人共同生活,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学会他们的语言,在感情上融成一片,其中有的甚至作为该社群中的一个成员,以便从这个社会的内部来感受文化的围氛,考察人们的种种行为和方式,全面了解该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在参与型观察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本研究所基于的实践场所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的几个主要场所,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既是研究者,也是行动者。在近4年的实践中,笔者一方面作为行动者,参与了服务过程,在服务中记录了大量的、具体的服务信息,同时,笔者也作为研究者,对参与工作的社工、接受服务的青少年、青少年所处的多重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访谈,这些访谈将作为本次研究的重要研究资料的来源。
2.分析资料的方法
研究中,笔者主要沿着情景分析和类属分析相结合的脉络来分析资料。通过对已有的观察笔记和访谈笔记进行整理分析,注重事件发生的时间脉络,同时进行类属分析,强调材料之间的相关性。
对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及补液量、麻醉方式、药量及术后镇痛等有关指标进行观察,评价患者麻醉效果[6-7]。
四、介入理念与理论
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分析理论有很多,这里仅讨论实践过程中具有较高适用性的主要理论。简单来说,服务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视角,坚持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在分析和干预的过程中,坚持从默顿的越轨理论及优势视角入手,从社会互动和个人能力两个方向上来分析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并在干预过程中,注重从抗逆力理论和家庭过程模式理论出发,挖掘青少年个人和系统中所存在的力量,注重调动系统中的所有力量,共同为青少年成长服务。
1.服务的基础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社会生态理论还是系统理论的分支,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与之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①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生态系统理论带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其一是每个身处在生态系统中的个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影响,其状态和行为选择都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个人与环境的因素均十分重要。其二,生态系统内部是不断互动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的因素,并导致其发生变化,这就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启示,在开展工作和服务的时候,可以尝试从环境中最容易改变的部分着手,进行调整和改变,进而推动整个系统发生变化,再通过系统的作用,影响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发生改变。
这一理念应用于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工作中时,就提醒社会工作者:首先,青少年的问题不是青少年个体的问题,是他们与环境互动的问题。简单来说,当青少年个体特征存在一定问题时,若周围环境状况良好,并且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状况良好,那么个体的问题就可以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但反之,当周遭环境恶劣或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不畅,就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加剧个体问题的严重性。而当个体无不良行为,但环境却不利于个体发展时,个体和环境的互动可能对个人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此时环境能发生改变,或者某种因素积极介入互动过程,那么就能够减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带领个体走向更积极的发展路径上。在分析每一个青少年其不良行为的成因的过程中,社工都需要同时注重其个体特征、周围环境特质以及互动情况这三个部分,只有对这三者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评估,才能够真正发现其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其次,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每一个要素都有其自身的能量。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经常会发现,一些案例中的青少年没有较大的改变动机,但是他又是我们的案主,此时,从生态系统出发,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具有较大改变动力的要素,通过这些环节和因素的转变,来促进青少年的转变,进而推动整个系统的转变。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个可以改变的要素可能是父亲、母亲、小姨、老师、好朋友等等,抓住这些要素,对于突破案主动力较小的个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帮助青少年建立起较好的生态系统网络,并促进其与网络的顺利沟通是实现助人自助这一核心目标的重要环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基础理念,也是工作的重要目标。所谓助人自助,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希望能够陪伴和帮助案主,让他们发现和找到自身的资源和能量,帮助他们最终实现“自助”。在这一部分,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既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的,个体当下的状态和行为选择是其与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可以通过陪伴、协助其修复自身的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能量流动,来促进青少年获得更加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支持系统,进而实现自助的目标。因而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仅需要调动青少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协助案主为各个要素充权、增能,促进其整个生态系统拥有更多的能量。
2.分析和解决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基本视角——越轨与优势视角
换弦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是连接音乐旋律的关键所在。在演奏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指法按音进行即可。但是在演奏过程中,换弦的速度必须非常快,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演奏变得连贯流畅,避免演奏动作不协调。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有的演奏者会因为心理过于紧张而更加用力地进行换弦,从而导致旋律混乱。
越轨理论认为,当社会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即社会目标与实现目标的、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之间出现紧张或冲突时,越轨行为就可能发生。默顿的越轨理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通常我们认为他们的不良行为都是消极的,是需要完全被改变的,但是,默顿的越轨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其实,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很强烈的希望得到肯定的动机。那么,从这样的理论角度来说,社工在工作中,就需要先找到其肯定的那种社会价值,找到其选择的实现价值的路径(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其在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并与其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路径可以实现这样的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转变成为积极行为。
(2)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积极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优势视角强调,当我们观察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时候,不能仅仅聚焦在他们的问题上,还应当注重优势和能量,通过调动这些优势和能量,以期更好地促进全人发展。这一点对于针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开展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们经常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普遍拥有常年的失败经历,很多青少年不相信自己有优势、有能力,而这样的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自我评价,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其他生活事件时止步不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优势视角提醒社会工作者们,在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开展工作时,应当注重用优势视角观察青少年,找到他们身上的优势和力量,并通过调动这些优势和力量唤醒青少年内在的生命力,促进其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应对社会生活。
3.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主要理论——抗逆力与家庭过程模式
(1)抗逆力理论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的增强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去面对逆境。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
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即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我们发生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我们的抗逆力,他们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我们观察自己而得到的结论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称为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人际技巧是指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目标订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抗逆力理论提醒社会工作者,每个青少年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很多逆境,尤其是对于出现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来说,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很多困境,但是困境并不直接导致青少年发展出不良行为,而是对困境的不良应对,导致了问题行为的发生。因而,注重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与此同时,他们外显的不良行为可能是其应对逆境的方式,他们有可能不知道如何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困境,因而选择用实施不良行为的方式来应对,虽然他们也可能知道他们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但是面对当下的情境,这可能是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案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去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具有哪些外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和效能因素(I can),尤其是后两者,其所主要包含的乐观感和效能感的部分,对于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十分重要。
父亲爽快地说:“反正我要退休了,说出来也不要紧:你在写诊断书时,字迹要尽量模糊,而在收费单上,要写得尽量清晰。”
(2)家庭过程模式理论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是Skinner等人1980 年提出的。它把和家庭相关的不同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与结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家庭整体性得到维持,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得以发挥。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 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任务完成是核心维度,任务完成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实施、评估解决的效果。其他6 个维度围绕在任务完成这一维度的周围。要想很好地完成各项家庭任务需要家庭成员分配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分配就需要沟通;沟通过程必然存在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可以阻碍或促进任务完成和角色的承担;家庭成员相互卷入程度也对家庭任务完成有影响;控制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家庭应该能够维持自己的家庭功能,同时在任务发生变化时去适应变化的需要;最后,家庭任务的确定以及家庭如何完成任务受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特别是家庭背景的影响,价值观和规则是家庭任务完成的背景。这样,7 个维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评价一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效果。
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如何提升家庭能力,让家庭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的重要一环呢?从实务工作的经验上来看,仅仅和家长摆事实、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家长来说,其本身就拥有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仅仅是教育家长应当如何去做,显然很难真正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接纳,此时,家庭过程模式理论就给社会工作者们开展家庭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家庭过程模式理论提醒社会工作者,家庭要想实现功能的发挥,核心是要完成日常任务。因此,要想发挥家庭功能,就需要促进家庭完成日常任务,甚至是创造环境完成日常任务和危机人物,并在这个过程中着重改善和提升“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几个要素,通过这几个要素的改善和提升,促进家庭功能的发挥。
以上五个理论相辅相成,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脉络,要求社会工作者不论是在分析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产生原因还是在分析教育矫正方案的时候,都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所处的各层社会环境,并着重分析改变动力较大的那一层社会环境。默顿的越轨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越轨理论提示社会工作者注重从环境的角度出发,从青少年同环境互动、对环境的态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优势视角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发现不良行为青少年身上所存在的优势与生命力,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命力量,真正实现助人自助。在上述理论框架之下,包括抗逆力理论和家庭过程模式理论在内的很多理论都可以整合进来。抗逆力理论提醒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针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具体特点,应当注重其乐观感和效能感的建设,以助力其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境;家庭过程模式理论则要求社会工作者为家庭提供完成日常任务的契机,并在完成日常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家庭功能的发挥。
基于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不同的研究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教育矫正建议,主要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几个层面入手。个体方面,有研究者提出,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提高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帮助青少年发展积极合理的需要、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帮助青少年梳理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青少年锻炼坚强的意志① 王淑兰:“谈谈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载《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4-7页。 。也有研究者提出,要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来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② 孙健蕾:“校园适应不良行为及其矫治”,载《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43-46页。 。从家庭的角度上来说,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谈及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正时,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从家庭层面入手进行调整。一些研究者认为,家庭成员应当努力为孩子做好表率,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加强自身学习;对孩子的错误,不袒护、不纵容、不自暴自弃;努力与学校、社会机构搞好配合③ 窦忠伟: “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载《现代交际》2009年第9期,第13-14页。 。学校层面,研究者的建议主要是加强师德建设和对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与帮助。例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④ 窦忠伟: “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载《现代交际》2009年第9期,第13-14页。 。从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上来说,研究者普遍认为需要为孩子们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⑤ 祁业明:“对初中生不良行为教育的若干思考”,载《吉林教育》2009年第1期,第78页。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⑥ 王治山、李学恒:“浅谈中小 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与矫正”,载《教育革新》2008年第6期,第9页。 。此外,基于失范理论对于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分析,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矫正方案。主要的策略包括:强化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外部制约力度;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和多层次教育体系,拓宽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强化青少年行为意义,净化社会风气⑦ 谭晓鸥、张香兰:“略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基于失范理论的分析”,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92-96页。 。
五、服务内容
1.服务方式
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两种方法开展工作。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家庭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挖掘生命潜能。在与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社工将运用个案的方法为需要个别开展工作的青少年做一对一的服务。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朋辈环境等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改善不良行为,更好实现青少年的正面成长。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积极观察参与者的表现,并鼓励相互分享以及在分享的过程中,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理解、支持和经验。小组工作有很多变形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高结构的小组工作之外,社会工作者们还积极运用单次活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开展工作,也可能采用线上的途径开展小组工作,但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互动、分享、体验学习、小组动力都是小组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
除此之外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非正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非正式工作,是指那些在传统的个案、小组工作之外对孩子开展的工作。如果是在学校里,这些工作可能发生在课间,如果是在校外,可能是发生在小组开始之前的半个小时,或者是发生在微信上或者是QQ上,这些看似“闲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社会工作者与不良行为青少年建立关系的重要契机,正是在这些非正式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们了解了更加放松情况下的青少年,为后面开展结构性的个案与小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证制剂价格的平稳过渡及患者可接受性,公立医院在制定制剂市场调节价格过程中,大多继续坚持弥补合理生产成本支出并获得合理利润原则制定价格,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2.服务内容
基于上述理论的指导以及在实务中的摸索,在具体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主要从提升不良行为青少年个人能力、提高不良行为青少年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水平、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三个角度出发开展工作。
(1)提升不良行为青少年个人能力
从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困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办法真正面对和克服这些困境,而是选择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抵抗困境或者干脆逃避、屈服。因而,提升青少年抵抗困境的能力,是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从抗逆力的基础理论出发,就是需要提升青少年的乐观感、归属感和效能感,发现我是谁(I am),我所有用的能力(I have)以及我能做的事情(I can),下文中将逐步阐述可以通过怎样的服务内容达成这些目标。
A.发现I am,I have与I can
服务1:发现超人计划
发现超人计划是一个旨在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的封闭、高结构小组,在小组中,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让青少年发现他们自身也是有很多优势和长处的,并不是原来他们认定的无力样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1)默顿的越轨理论
服务2:女生“悄悄话”小组
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是三口之家。三居室的分配是这样的:夫妻一间,孩子一间,书一间。书跟人平起平坐,甚至因书太多,书房得足够宽敞,孩子只能屈尊居于小房间。
将银子向那男子袖中一塞。那男子见银入袖中,心下大惊,一边止住泪痕,一边用眼角偷视于冰,口里哽哽咽咽的说道:“只怕使不得,只怕天下无此事,只怕我不好收他。”
究竟你想要成为怎样的女生?这是该小组的核心主题。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很多具有不良行为的少女,都有经常出入夜店、酒吧等场所的情况出现,而当她们出现在社工面前的时候,也经常出现画浓妆、衣着不符合年龄特点等情况。究其原因是她们在寻找自己欣赏的女性形象。因而,悄悄话小组便通过撕纸拼贴、照片拼图等方式和女生们一起讨论,究竟她们心中想要成为怎样的女性,以此来帮助她们澄清对于自我形象的期待,并规划未来。
服务3:私房绘本
孩子们很多时候心中有想法,但并不知道如何表达,甚至他们心中本身也有着对于自己的美好期待,却并没有机会表露出来。私房绘本就是要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平台,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让青少年可以看见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过往经历,看到对于自己的期待,并逐步发展出对于自己未来的计划。
B.提升乐观感和效能感
在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在其过往的生活中,都体验过非常多失败。这样的经验会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挫败感,进而影响其面对其他的人生挑战。社会工作者希望能够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生命意义。
在职务犯罪案件中,相对于物证而言,人证的取得更容易而且更直接,另外受制于之前职务犯罪侦查实物性证据取证能力不足,突破人证往往是比获取物证、书证、电子证据更便捷的渠道。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几乎通用“由供到证”的取证模式,由于办案机关侦查手段的科技化水平不高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在现行保障体制下客观上难以摆脱“传讯——问供——抓人”的传统侦查模式。 [6]
服务1:扎染和橡皮图章
这两者都属于艺术创作的方式,尤其是扎染,属于没有对错的创作,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很难判断,扎染最后形成的花纹,是不是我们最初所设计的。此时一切都变得有可能,没有明确的对错,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青少年开始能够放弃原有的失败经验,开始挑战新的内容。而橡皮图章则是孩子们经过简单练习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因而,很容易帮助孩子们建立效能感,同时,橡皮图章的刻制还能够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不同固液质量比制备样品技术指标见表3。表3数据显示,固液质量比越小,高溶氧化钼杂质含量和氨不溶钼含量越低,当固液质量比在1∶10~1∶15之间变化时,氨不溶钼分布在0.35%~0.26%之间,即氨不溶钼变化不大,固液质量比越小,设备单位效率越低,综合氨不溶钼和设备效率因素选择固液质量比为1∶10较合适。
服务2:电影配音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还发现,很多青少年羞于当众发言,甚至是完全没有当着很多人发言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其很多观点也没有办法顺利表达出来。为了提升他们语言表达的勇气,社工设计了电影配音活动。这是一个半封闭的小组,每节课通过练习配音的方式,让青少年看到,他们其实可以发声,通过每节课形成的配音作品,来提升孩子们的效能感与乐观感。
曾经陷入舆论风口浪尖,经历过雾霾事件的伦敦,通过政策、品牌活动等各种宣传手段,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形象,还成为引领世界创意潮流的创意中心,被称作“国际设计之都”
服务3:城市历奇
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欢并且适合坐在屋子里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男生来说更是如此,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通常还是喜欢更多的户外活动。城市历奇就是通过户外徒步历奇的方式,来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每次10公里左右的徒步挑战,用两个月的时间走完一条地铁线,这其中的辛苦和最后的收获,都能够促进孩子提升其乐观感与效能感。
(1)访谈法
上文已经提到,与环境的互动是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的环节,当我们形成与环境良好的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也能将我们的能量更好地释放在环境中,促进环境能量的积极流动。因而,社会工作者也聚焦于通过提升青少年与环境沟通的能力,提升其与环境的互动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生命支持。开展的服务主要以沟通能力提升为主题:
服务1:人际交往小组
究竟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又让对方能够接受?这是困扰很多具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开设这样的一个封闭小组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小组以非暴力沟通为主要理论,通过活动体验促使青少年学习与练习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与技巧。
服务2:一人一故事社团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肢体动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方式。通过一人一故事社团,促进青少年通过肢体动作理解他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演绎我们共同的故事。一人一故事是一个封闭的小组,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是,一人一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剧团,通过长期的培训,青少年们可以成为一个个优秀的即兴话剧表演者,社会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平台,鼓励他们和其他人演出自己的故事,促进效能感的提升,同时也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推动社会刻板印象的改变。
服务3:游戏嘉年华
所有技巧的学习最后都将落实在实际的任务上。游戏嘉年华就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游园会的方式,青少年需要和他人随机组成队员,并完成每个站点的挑战任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通过观察和及时的发现,鼓励青少年将已经学习到的沟通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促进青少年沟通合作能力的提升。
服务4:墙绘
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让其他人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这是纠结和困扰很多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社会工作者组织了墙绘活动。在活动中,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拥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墙,绘制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墙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3)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生态系统理论提醒社会工作者,环境与个人特质都十分重要,因而,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陪伴和支持青少年建立有助于其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青少年从环境中获得更多正能量。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和活动领域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考虑家庭支持的建设、班集体支持及学校支持的建设。
A.家庭支持建设
总的来说,对于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也有部分研究者从失范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探索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出发综合来分析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但是从国内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还处于割裂状态,只关注了个体情况或者环境情况,很少有研究者同时分析个体和环境情况的影响,尤其是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影响。谭晓鸥等学者尝试用失范理论进行成因分析,在当下分析角度单一的研究现状中,是一次很好的突破。
服务1:亲职教育小组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loads used for testing in this paper[11]:
支持家长,促进亲职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建设家庭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里开设的亲职教育小组实际上是一个互助型小组。我们相信,每个家庭中都有其解决家庭纷争的独特方式方法,这些不同的方式汇聚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火花,因而,在这个小组中,没有所谓专家,社会工作者会鼓励大家相互分享经验,实现共同成长。
服务2:家长讲座
与亲职教育小组不同,家长讲座则是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打开家长们的视野,让家长们看到更新的理念与方法,并促进家长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与青少年沟通,以期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
服务3:家长线上小组
不能忽略的一个社会事实则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也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快节奏的北京,要求家长频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而,社会工作者们经过口头分享、报纸传递等方式的尝试,最终使用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的方式与家长们保持沟通。而这个线上平台实际上也将成为另外一个能够让家长能够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讨论的线上小组。
服务4:亲子活动
不论学习多少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家庭过程理论告诉我们,日常任务的完成对于一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社会工作者会将一些家庭日常任务搬到社会工作者的视线范围内来完成,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发现家庭的沟通情况,一方面也有利于家长应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理论与方法。
B. 班集体支持建设
对于仍在学校就读的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来说,班级环境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每天在班级中生活,班集体的支持对不良行为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
服务1:班级团队建设小组
这是一个封闭性高结构的小组设计,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平等友善的班级氛围的构建,让青少年在班级中获得成长。
服务2:躲避球小组
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愿意遵守各项规则,在他们的世界中,规则就是用来约束他们的。但他们看不到规则带来的保护效应,也看不到规则对于秩序的强大作用。通过躲避球这项运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规则的保护作用,以促进建立更加和谐的规则,促进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和谐有序的班级氛围。
C. 学校支持建设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是除家庭环境之外最重要的环境支持之一,如何促进学校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让学校更好地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在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服务1:学校活动支持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惆怅如何更好地开展班级活动,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优势,小组工作中的很多优势和理念都是很适合用在开展班级活动之中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班主任活动支持手册”的服务,通过定期为班主任提供活动内容,支持班级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平等、尊重、助人自助、优势视角、案主自决等观念就充分地融入进班主任的工作之中。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开展了班级活动支持服务、学校的德育活动支持服务,在活动中,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进去,进而建立更加支持的校园环境。
服务2:班主任情绪疏导
班主任是构建班级氛围,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氛围的重要支持力量,积极阳光、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和认识青少年的班主任,无疑将会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班主任在工作中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这些工作压力导致其自身很多时候面临情绪的困扰,更是难以顾及到向青少年提供支持。因而,在这一部分,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班主任一起工作,疏导班主任的情绪问题,促进积极阳光的班主任群体的建设,进而改善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在工作中,需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入手,从不良行为青少年个人能力提升、个人能力矫正入手直接对青少年开展服务;从环境支持,家庭增能、学校增能入手,改善不良行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环境互动入手,促进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上述所提及的只是在这个层面之下所开展的部分服务,而服务的核心目标则是“增能”,通过整体提升不良行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促进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转变。
六、成效与反思
1.服务成效
从数量上来看,自2014年以来,社工共在专门学校开展个人成长类小组超过40个,有1500余人次参与;开展促进环境能量流动类小组超过30个,超过1000人次参与;开展系统环境支持类小组超过20个,超过1500人次受益;开展系统支持线上讨论超过5000次,有4000余家长关注并参与了讨论。
从服务质量上来看,学生、家庭、学校教师都发生了改变。从学生个体的角度上来说,抗逆力水平有所提升。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学生们开始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及平时不被自己注意的特点所带来的优势和能量。在小组“发现超人计划”中,孩子们的表达从“我觉得我没有优点”到“我从没想到,矮也有用”;在电影配音的小组中,从“我不去汇报”到“能让我去吗?”。在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在“一起挑战吧”主题夏令营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测评平均值提高了2.8分,其中提升幅度最大的达24分。总之,在服务中,青少年发现了自己的能量和优势,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抗逆力,为后面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奠定了基础。
在关系层面上,提升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个案和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者促进孩子们共同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来保证沟通的良性、有序进行;发现他人的优势,来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欣赏;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在人际交往小组中,孩子们从不断地抱怨“你能不能放尊重点,会不会尊重人啊”,到自己建立班级公约;在强弱势学生共融小组中,从埋怨“干嘛让他也来啊”到“没想到他这么牛”,不良行为青少年慢慢意识到,其实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周围原先认识不到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在构建环境支持的层面上,通过亲职教育能力提升小组、家长在线讨论、亲子活动小组等活动,家长开始意识到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构建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也在亲子活动中发现孩子身上的专注与认真,而不是仅仅聚焦在孩子调皮淘气惹人生气的一面上。在线上家长小组中,家长表示“换种对话方式对早已形成习惯的成人来说很难,但确实应该试试改变”“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怎么跟孩子说话,以后会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了”;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表达“上一次和孩子拍合影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才发现,我儿子认真的时候特别帅”,通过这样的服务,让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更加具有支持青少年成长的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欣赏和了解青少年,这样所构建的氛围才能够更好地支持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从机制建设上,为了更好地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事务所与学校合作建立了社工站,建立了稳定的驻校社工服务机制。每天有两名专职社工与数十名志愿者在学校中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服务。在两年多的探索中,已经与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工作制度,积极稳步地推进服务。
2.服务反思
首先,从工作焦点的角度上来说,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应当更加聚焦在其个人能力的提升、支持体系的建构上。从社会工作者实际工作中所发现的情况上来看,当前很多针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工作是从管理的角度入手进行的,首要目的是保证其在这一段时间内不出现重大问题,虽然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这些青少年可能没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他们也有可能在成人之后带来更大的风险,对其个人成长也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而,在教育矫正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上,应当转换视角,更多的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出发,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开展服务。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数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所拥有的资源比较薄弱,因而也应当聚焦在调动系统资源和为系统增能,从这个角度上助力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从工作制度的角度上来说,对于具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体制保障。从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上来看,由于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多数还处在学校阶段,因而,在学校中进行干预,充分调动学校和家庭所拥有的资源,避免其进入到更加复杂的社会氛围中去,沾染更多、更严重的不良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变迁,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学校教育已经很难应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急需整合更多专业力量,共同借助学校这个场域,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上文的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学科,扎根在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壤之中,在处理和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力量。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就开始了社会工作进入学校领域的探索,但这些探索步履维艰,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场域并没有成为常态化。反映在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教育矫正上,如果没有办法在他们集中存在的场域进行早期干预,教育矫正工作多少都有些隔靴搔痒、力不从心。因而,建立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开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具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促进更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均十分关键。
第三,从人才队伍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每一个青少年的问题都是一个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也是只有接触其所在的环境才能解决的问题,因而,这对于开展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全局的角度上来分析每一个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能量,发现系统中各要素的资源和动力。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们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团队合作。但从现阶段工作的情况来看,具有专业能力的社工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服务需求,而能够提供专业支持的社工事务所的数量更加有限。因而,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大力推进驻校社工人才建设,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体制建设等方面促进具有专业性的社工事务所的发展,以培养更多符合专业需求的社会工作者,并带动行业发展,才能形成稳定的人才库,助力青少年成长,从更大的范围上,更有效地对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教育矫正工作。
第四,从制度设计上来说,对于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间。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上来看,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是家庭和学校,从家庭上来说,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究竟怎样能够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仍旧是一个难题,对家长的亲职能力教育暂时没有被纳入到社会教育的体系中来,家长们多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而,如何将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家长亲职教育能力的可操作方案,是在制度层面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学校上来说,学校本身就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教书和育人都是学校要承担和完成的重要使命。对于学校来说,要考虑到学生的升学压力,还有学生健康成长的压力,以现行教育体制来看,对于学校的“偏常生”很难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好好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实施。而现行的专门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衔接存在很大的障碍,真正需要转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很难转入专门学校接受更加合适的教育,就导致有一群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或是处在辍学状态闲散在社会上,或是在学校中也没有办法真正接受教育。不论哪一种状态,对于这些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不利的。因而,如何完善顶层设计,让普通学校中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真正接受到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如何完善这样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是能够真正推动更多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心力仔细研究和推动。
收稿日期: 2019-01-20
作者简介: 席小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犯罪问题。金超然,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 / 张晓冰)
标签:不良行为青少年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生态系统论文; 个案工作论文; 小组工作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论文; 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