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林场森林相变技术探讨

慈溪市林场森林相变技术探讨

一、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夏晨诚[1](2015)在《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生物量特征及碳储量清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公益林是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生态公益林的健康经营和固碳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研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对区域公益林的科学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生态公益林为对象,依据优势树种组成,将全市生态公益林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松林、杉木林、柏木林、毛竹林、杂竹林和灌丛9个林分类型,选取101个20m×20m的样方,通过样方每木调查,分析了生态公益林各林分类型的群落特征,并在构建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和测定各器官含碳率的基础上,对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了清算,目的在于揭示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碳储量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为进一步科学建设公益林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宁波市生态公益林以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松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5%。主要林分类型中共出现木本植物172种,其中,乔木层建群种少、树种相对集中,灌木层物种相对丰富。2、宁波市生态公益林主要阔叶树种的生物量模型,均以幂函数形式拟合最优,即生物量=a(胸径)b。以实测值检验建立的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其中,灌木层生物量相对误差为2.55%,乔木层地上部分相对误差仅为0.86%。实测的主要树种含碳率平均值为0.47,其中,针叶树种各器官含碳率均显着大于阔叶树种,毛竹主干含碳率显着大于阔叶树种。3、各林分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常绿阔叶林呈线性增长;混交林后期增长迅速,成熟林阶段生物量大于常绿阔叶林;松林及杉木林生物量增长相对缓慢。在各林龄段,常绿阔叶林及混交林的生物量均高于落叶阔叶林、柏木林、毛竹林、杂竹林及灌丛。4、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总碳储量为1176.83×104t·C,以混交林(603.24×104t·C)、常绿阔叶林(196.74×104t·C)、松林(181.31×104t·C)、毛竹林(126.21×104t·C)及杉木林(44.25×104t·C)为主要贡献者,占整体的98%。其中,幼龄林的碳储量为679.74×104t·C,占比58%;中龄林为262.71×104t.C,占比22%;近熟林为116.74×104t·C,占比10%;成熟林为115.98×104t·C,占比10%;过熟林为0.88×104t.C,占比不足1%。总体上,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平均碳密度为55.26 t·C·hm2,各林分类型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加,至成熟林达到最大值后减小。5、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平均碳密度高于浙江中部地区的公益林碳密度和浙江全省的森林碳密度,但由于阔叶林多以中、幼龄林为主,其碳密度远不及针叶林。建议通过公益林中幼林抚育和林相优化改造等技术措施加快林分的更新演替,进而不断增加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碳储量。

李静[2](2014)在《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绿地生态网络为城市中的游憩绿地和生态保护绿地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但能够降低绿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改进绿地布局、提高生态网络的连接,而且对城市的不断扩张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本文以Fragstats和GIS为技术支撑,结合实地调查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生成研究区景观类型图。首先对苍南县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选取5类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并综合加权得到苍南县生态适宜性图作为消费面,进而模拟了苍南县潜在生态网络;并结合景观格局分析,对苍南县内的现状廊道和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总体布局提出合理规划布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苍南县不同景观类型无论在数量、分布上都存在不均衡现象。县域北部和东北部平原地区内的建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最为集中,造成该区域内景观破碎化严重。而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除了林地,其他几类景观类型分布较少且较分散,该区域内的绿地斑块面积较大,但分布不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内的绿地斑块数量缺乏,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不够。(2)从区域整体景观出发,确定了苍南县“两带、五横、八纵、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布局,并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构建。其中“两带”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山脉型廊道建设为主;“五横、八纵”从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进行构建;“多点”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村庄绿化、生态公益林、矿山覆绿、农田林网7个方面进行构建。以此,共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网络。结合景观格局分析和GIS技术,以适宜性分析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潜在生态网络的模拟,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王茜[3](2013)在《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加上国有林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风景区及城市附近的国有林场都逐步规划建设为城市公园。长沙市桃花岭景区原为国有林场,现将其规划建设成城市公园。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景区林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日益需求,林相改造成为桃花岭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旨在将原为国有林地的桃花岭林地改造成风景林,提高景观效果,使其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林相改造实质是功能的转换:景区前生为国有林场,目的是培育丰产用材林,生产的重点是经济林,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针叶林林相单调、呆板、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弱,观赏价值较低;而现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公园,以长沙市本地居民郊野游览、生态观光、徒步登山、假日休闲为主要活动内容,林相则需要具备观赏功能、娱乐消遣功能和疗养保健功能。在桃花岭景区植物概况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出林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林相改造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林相改造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树种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疏密有致,安全防护;四季有景,群落稳定。最后给出了桃花岭景区的植物景观规划方案,规划可分为游人活动区和山体区两大部分,其中游人活动区又可以分为入口区和园路;山体区可以分为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及周围山体,腊八寺周围山体,临城市道路山体及其余山体。入口区规划以桃花为主题,搭配其他春季开花植物,营造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观;园路两旁选用一些园路树,采用乔、灌、草多种搭配方式组合,营造富于变化的植物景观;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区及周边山体则主要是结合水库来进行林相改造,以观赏其起伏的林冠线和色彩斑斓的秋色叶及在水中形成的倒影为主;腊八寺属于低洼地带,其周围山体的林相改造主要是通过增种或补种耐水湿的植物,做到四季有景可观,季相变化丰富;临城市道路周围山体以观其整体的林冠线和丰富的色彩为主,展现色彩缤纷的群体美;其余山体属于远景的林相改造,在保留现有植物的基础上,以增加常绿乔木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辅。

何立平[4](2012)在《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公园发展迅速,其中绝大部分森林公园是以现有国有林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这些森林公园在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是国有林场在绿化林木保护和发挥综合社会效益的生态建设战略下优化产业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宁波市林场适时抓住形势,在宁波市政府支持下,提出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的课题,对我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尤其结合林场当地的现实情况,来探讨“森林公园”的建设模式与经营模式以及林场功能转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浙江省的林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把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四明山林场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建设现状以及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了宁波市林场进行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体系,主要从现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景观改造和管理方式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在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中,以对宁波市林场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条件的客观评价出发,论证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强调结合林场森林资源分类区划特点下的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规划,按照功能分区的特点,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对森林旅游资源加以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稳定地发展。在综合分析开发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区位条件基础上对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分类,强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并提出了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营销手段。在景观改造方面,注重现有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景观改造的基本思路,并提交了改造的设计成果。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进—步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在管理环节中,提出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国有林场管理职能相重叠的思路,有利于现有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发挥更好的管理职能。本文将宁波市林场进行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改造与开发作为案例,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应用。

罗清连[5](2010)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分析与优化改造探析》文中认为森林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高效的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是改善宏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而人工林和次生林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游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人工森林景观已成为建设森林公园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应用植被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一些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滨海盐碱地人工森林林相景观优化技术研究,主要通过植物种类分析、多样性分析、群落结构分析等手段总结森林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造措施。首先对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生境特点、自然植被特征以及森林公园历史沿革进行概述,初步总结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特点。同时,通过优势乔木年龄结构分析、典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和植被类型分布格局分析总结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特征,并与城市不同类型公园绿地进行比较。其次,通过标准样方的典型群落结构分析总结海湾国家森林国家人工森林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总体改造原则和具体对策,并详细介绍分析这些方面在园区内纯林改造、河岸景观改造等重点改造实例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型比例、区系特征分析、植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典型群落类型年龄结构和优势种重要值分析等方法,本文总结了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存在问题:(1)树种单调,季相景观不够丰富。如主要常绿大乔木仅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而落叶树种则以小乔木为主,园区内大面积林班主要树种仅5到6种,因而森林植被稳定性差。(2)园区部分区域林分密度过大,不利于植物生长,且不利于后期养护。由群落分析可知森林公园部分区域植株高生长加剧,冠层重叠率高,林下过度荫闭造成植物多样性偏低。同时,林分通透性差影响景观效果,不利于森林游览。(3)主要优势乔木规格偏小,缺乏大径级乔木。由于立体条件和造林时间的限制,由高度级和胸径级分析可知园区内主要优势乔木均以胸径在10cm以下小径级个体为主,且高度也以10m以下植株为主,这使得园区森林景观缺乏显着特征。(4)竹林退化严重。因为园区滨海土壤粘重、碱性强且风盐现象普遍等因素,同时由于种植时竹类品种筛选不严格等问题,目前大量竹种死亡,存活竹种也存在逐年退化现象。(5)部分树种同龄栽植,自然更新能力弱或更新苗难以进入快速生长期,部分树种如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楸树(Catalpa bungei)等速生树种,衰退较快且缺乏后续更新个体,因力种群退化导致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侵入,影响林分的正常发育。森林景观优化改造工程丰富了整个园区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森林群落和森林公园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为同类型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和景观优化提供借鉴。

冯林国[6](2011)在《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慈溪市林场地处中亚热带。2009年,该场将6261亩(417.4hm2)用材林和竹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由于其森林存在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采伐量大,生长量小”等问题,生态效益发挥较小,因此,进行生态林改造,全面提高生态林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林种结构调整等成就后认为,混交造林是生态林建设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由此阐述了混交林各种类型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本文给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方法与目标。建设内容包括:①松林局部改造:选择杨梅进行块状混交(上坡),木荷×枫香进行带状混交(中坡),樟树×马褂木进行带状混交(下坡)。②低效经济林和开荒迹地改造:在上坡改造成杨梅生态林,在中坡改造成“木荷×枫香”生态林。③杉木林的调整:在中幼龄杉木林内,嵌植少量耐阴性较强的阔叶树。④竹林经营方式的调整:毛竹林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雷竹林覆盖经营时改用环保型覆盖材料,或者实行露地栽培,以减弱对水库水质的负面影响。本项目共计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5101亩(340.1hm2)。改造前,市林场森林可发挥水源涵养效益、保持水土效益、增加养分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净化水质效益和森林景观效益合计330.0万元/年。生态改造后,每年可发挥上述生态效益351.9万元/年。实际增加21.9万元/年。同时,因项目实施而新增的杨梅园可增加收入64.0万元/年。合计货币化效益增加85.9万元/年。本文还对该场生态公益林改造的社会效益作了简述。将纯针叶林通过混交方式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最切合市林场实际。马尾松与木荷、枫香、樟树或马褂木等阔叶树进行一对一针阔混交作业,前人有大量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了将马尾松与两种阔叶树(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各占一种)同时混交的的新方法,对各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李明红[7](2008)在《南岳林下造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A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岳森林存在着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这“三多三少”的现象,森林植被结构简单,次生性强,林相单一,森林生态效益低,景观效果差,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为了加速森林群落演替进程,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群落、景观的多样性,恢复南岳衡山原有的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景观、多功能、多效益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按照“植物生态学”原理,运用“接近自然”经营理论和“模拟自然生态模式林”的“拟生造林”技术,遵循森林群落自然演替由先锋林、过渡林、基本林向成熟林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在南岳衡山这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克服传统造林对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破坏和影响,选择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三种先锋林下,采取林下造林方式,人为干预和帮助森林群落的演替,人工促成森林群落的发育,从而达到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的目的。经过多年,特别是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科学地划分和确定了南岳衡山地带性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的海拔范围和与之相对应的山地垂直气候带的海拔范围。通过对南岳衡山残存的地带性森林植被调查和运用目前划分水平气候带的热量指标,即≥10℃的天数,≥10℃积温和1月平均气温三项指标,确定南岳衡山地带性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的海拔范围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为海拔450m;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为海拔450m-600m;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为海拔600m-1100m;山顶山脊海拔1100m以上为山顶矮林。2、确定了林下造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原则:一是适地适树和拟生造林的原则;二是保护优先原则;三是生态设计原则;四是综合协调原则。3、对南岳衡山不同海拔造林所选择的树种提供了参考,做到“适地适树”。4、确定了林下造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的方法。在既考虑潜在森林植物群落和树种为发展方向,又考虑立地条件和森林的演替阶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在南岳衡山实验地配置了108个树种75个森林群落类型。通过对上层林进行疏伐和大穴、大苗、施基肥造林和科学管护办法营造林,经过18年的生长发育后,测定生长势中等以上的树种占95.38%。森林植被恢复是成功的。5、在南岳海拔400m左右是林木生长最适的海拔地段。林下造林防蚀保土能力和有效贮水能力均大于马尾松飞籽林和荒山灌草地。

胡海辉[8](2007)在《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庐山风景区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庐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已经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论述了国内外风景区旅游规划的研究状况,阐述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庐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以和合思维为指导的在复杂适应系统背景下的整合规划方法,介绍了公众参与理论,并从利益共生角度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背景、以整合规划为方法、以公众参与旅游规划为实施途径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模型。为了实现“人本关怀”,本文就旅游市场、居民搬迁意愿、居民旅游感知及游客旅游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七级量表主成份分析法及ASEB栅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最后,本文在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模型的方法和思路,对庐山风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形象营销、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人力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绿化与景观等具体项目进行了整合规划,实现了旅游规划方法论与旅游规划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主要实践内容与研究成果:1.庐山风景区在1990~2000年其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很差,多年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上缺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支持,旅游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制约;风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比较突出。2.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级别较高,其中特品级景点、四级景点、三级景点所占比重较大,并以水域风光和地文景观为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山一江—湖”战略的提出,通过对庐山风景区及其外围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庐山风景区大旅游系统和谐发展。3.庐山风景区的国内客源市场以南昌市场圈、上海市场圈、京津市场圈和深圳市场圈等为一级市场,以湖南、河南、河北、四川、广西、山西、陕西等省市为二级市场,以其他省市为三级市场;国外一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港澳台等华人市场中心和日韩等东方市场中心,二级市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市场中心,三级市场为国外其他市场中心。庐山风景区游客主要以15-45岁年龄段,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收入在501-2500元的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交通方式主要为铁路和公路,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目的,旅游消费多在501-1000元和1001-1500元之间,过夜以2天者居多,以自己游玩占优势,对庐山风景区的认知以亲朋同事介绍为主流,游览时多选择传统景点,旅游购物消费以201-300元者占多数。4.游客对庐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比较满意,而对住宿设施质量、旅游信息的提供、外国语言的辅助、夜生活质量、购物机会、饮食等方面不太满意,并对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和体验性表示失望。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时,应以其参与性和体验性为重点。5.庐山风景区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建议在和合思维指导下,采取“求同存异”政策,将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成立旅游协调与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与协调;根据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妥善处理居民搬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区公众通过成立旅游任务小组和组织社团等形式,共同进行和谐社区与景区建设。6.为了完善庐山风景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加游客在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必须整合现有茶叶资源,通过社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打造“和谐”牌庐山云雾茶知名品牌,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7.为了提升庐山风景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度,本文提出了旅游产品整合、路线整合、形象整合及营销整合的基本思路,并就举办“中国首届和谐风景区高峰论坛”活动进行了初步策划。此外,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监测与评估方法及人力资源发展的阶段目标进行了整合规划,并就主要的绿化和景观环境问题运用加法整形与减法整形等手法进行了具体的整合设计。8.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多主体的建模方法与体系对于解决庐山风景区的现存矛盾与问题意义重大,为其今后的旅游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规划方法与实施平台,对促进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田会鹏[9](2005)在《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病虫害生态控制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针对马尾松病虫害建立20 块固定标准地,并对标准地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林分因子、林木营养状况、林业经营措施、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的综合调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森林病虫危害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动因,优化出主要森林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措施。通过对病情指数与林分及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得到与病害发生相关性显着的8个因子,按对病情指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林木长势、土壤肥力、坡向、平均冠幅、平均树高、多样性指数、马尾松密度、平均胸径;将病情指数与以上8个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用来描述病情指数与各因子变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Z1、Z2、Z3三个主成分,综合反映以上8个林分及立地因子所代表的信息,减少了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土壤营养状况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病情指数与土壤元素、土壤酶、土壤pH等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病情指数与土壤全氮量、土壤多酚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相关性显着;另外营林措施如:修枝,清林,刮土,营造混交林等都对病害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调查期间,铁山坪林场境内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较小,不能很好的与林分及立地因子协同分析,今后可以针对马尾松毛虫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以找出松毛虫发生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

胡东旭,徐绍清,冯林国[10](2003)在《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文中提出通过对慈溪市林场生态地位、地理环境、林相现状特点及改造必要性分析,提出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的技术措施,经几年改造,使该场成为慈溪市一个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绿地。

二、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生物量特征及碳储量清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测算
        1.2.2 树木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1.2.3 公益林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2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森林植被
        2.1.3 生态公益林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2.2.2 数据分析
        2.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组成及结构
        3.1.1 群落组成
        3.1.2 群落结构
    3.2 生物量模型及含碳率
        3.2.1 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
        3.2.2 含碳率
    3.3 不同林分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3.3.1 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
        3.3.2 层级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3.3.3 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3.4 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格局
        3.4.1 不同林分的碳储量及碳密度差异
        3.4.2 不同林龄的碳储量及碳密度差异
        3.4.3 各区县碳储量及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2 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绿地生态网络规划
        1.1.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1.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向——绿地生态网络规划
        1.1.2 生态适宜性分析与绿地生态网络规划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市域、县域
        2.1.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县域绿地生态网络
    2.2 绿地生态网络的沿革与研究进展
        2.2.1 绿地生态网络思想的发展历程
        2.2.2 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进展
        2.2.2.1 国外绿地生态网络研究进展
        2.2.2.2 国内绿地生态网络研究进展
    2.3 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要素
        2.3.1 绿地生态网络的多样性
        2.3.2 绿地景观引力场
    2.4 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区域整体论
        2.4.2 景观格局相关理论
        2.4.2.1 绿地斑块理论
        2.4.2.2 绿色廊道理论
        2.4.2.3 边缘效应理论
    2.5 绿地生态网络相关研究方法
        2.5.1 景观格局分析
        2.5.2 生态适宜性分析法
        2.5.3 可达性分析
    2.6 GIS 技术在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3 适宜性分析方法介绍
    3.1 适宜性分析概念及其发展
    3.2 适宜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3.3 适宜性分析在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中的作用
    3.4 运用适宜性分析方法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
        3.4.1 基础资料的收集及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
        3.4.1.1 基础资料的收集
        3.4.1.2 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
        3.4.2 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
        3.4.2.1 层次分析法
        3.4.2.2 经验指数法
        3.4.2.3 FR 模型法
        3.4.3 确定权重
        3.4.4 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
        3.4.5 基于 GIS 最短路径法构建生态网络
4 研究区概况与景观格局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特征
        4.1.4 水文特征
        4.1.5 海洋资源
        4.1.6 森林植被
    4.2 数据来源与景观分类信息提取
        4.2.1 数据来源
        4.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2.3 景观分类信息
    4.3 构建研究区 GIS 数据库
    4.4 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4.5 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4.5.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4.5.2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4.5.2.1 景观斑块面积特征
        4.5.2.2 景观斑块个数特征
        4.5.2.3 景观斑块周长特征
        4.5.3 景观分离度分析
        4.5.4 廊道密度分析
5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研究分析
    5.1 构建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适宜性分析模型
        5.1.1 生态适宜性影响因子选取
        5.1.2 生态适宜性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
        5.1.2.1 高程
        5.1.2.2 坡度
        5.1.2.3 坡向
        5.1.2.4 起伏度
        5.1.2.5 景观分类因子
        5.1.3 加权赋值
        5.1.4 多因子加权叠加分析
    5.2 苍南县潜在绿地生态网络模拟
        5.2.1 提取生态源地
        5.2.2 建立景观生态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5.2.3 模拟潜在生态网络
6 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6.1 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总体布局
    6.2 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优化
        6.2.1 两带
        6.2.1.1 沿海防护林体系
        6.2.1.2 山脉型廊道
        6.2.2 五横、八纵
        6.2.2.1 道路廊道
        6.2.2.2 河流廊道
        6.2.3 多点
        6.2.3.1 公园绿地
        6.2.3.2 附属绿地
        6.2.3.3 其他绿地
        6.2.3.4 村庄绿化
        6.2.3.5 生态公益林建设
        6.2.3.6 矿山覆绿
        6.2.3.7 农田林网建设
7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1.1 研究成果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苍南县生态源地一览表
附表二 潜在廊道成本距离表
附表三 苍南县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表
附表四 苍南县公园绿地建设一览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桃花岭景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土壤条件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桃花岭景区林相现状
    3.1 植物种类
    3.2 植被群落类型
    3.3 林相现状特点
        3.3.1 针叶林
        3.3.2 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3.3.3 常绿阔叶林
        3.3.4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3.5 落叶阔叶林
        3.3.6 竹林
        3.3.7 灌丛
        3.3.8 灌草丛
    3.4 林相存在的问题——功能转换
        3.4.1 林相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4.2 空间利用不充分,群落结构简单
        3.4.3 缺乏防护林,存在安全隐患
4 林相改造的理论依据
    4.1 林相改造遵循的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循序渐进原则
        4.1.3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
    4.2 植物选择原则
        4.2.1 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
        4.2.2 适地适树,因地而异
        4.2.3 疏密有致,安全防护
        4.2.4 四季有景,群落稳定
5 桃花岭景区植物景观规划
    5.1 植物景观规划理念
    5.2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5.2.1 入口区
        5.2.2 园路
        5.2.3 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区及周围山体
        5.2.4 腊八寺周围山体
        5.2.5 临城市道路山体
        5.2.6 其余山体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公园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特点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现况
    1.3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4 森林景观评价研究状况与趋势
    1.5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景观生态学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2.1.1 景观生态学
        2.1.2 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2.2 森林旅游资源及调查与评价
        2.2.1 森林旅游资源
        2.2.2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2.2.3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2.3 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分析法
        2.4.2 实地调查法
        2.4.3 概念分析法
        2.4.4 实证分析法
3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特色与建设现状
    3.1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区位特色与人文历史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点
        3.1.4 土壤与植被
        3.1.5 人文历史
    3.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特色与优势
        3.2.1 森林景观资源类别丰富
        3.2.2 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特色明显
    3.3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开发建设现状
        3.3.1 功能分区建设情况
        3.3.2 景点建设现状
        3.3.3 旅游路线
        3.3.4 旅游规模
        3.3.5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
        3.3.6 休憩项目建设
        3.3.7 道路与交通建设
        3.3.8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3.3.9 基础设施建设
        3.3.10 土地建设
        3.3.11 环境保护建设
        3.3.12 管理体制建设
4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依据与设想
    4.1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的依据
        4.1.1 宁波市雪窦山风景名胜管理区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4.1.2 四明山地质公园成立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4.1.3 鄞江源头漂流项目开发对四明山森林公园影响
        4.1.4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的优势大于观光
        4.1.5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变化的影响
        4.1.6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在资源再开发的影响
        4.1.7 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
        4.1.8 游客量预测值严重偏离实际的影响
    4.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规划设想
        4.2.1 以地块分区为主结合功能分区规划
        4.2.2 景点规划突出重点,串成一线
        4.2.3 以森林生态观光休闲游憩为重点深化项目主题
        4.2.4 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作调整
        4.2.5 调整管理体制结构,理顺管理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规划
    5.1 规划背景
        5.1.1 现代人对森林资源利用价值的全面认识
        5.1.2 旅游业发展宏观态势
        5.1.3 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5.2 总体规划
        5.2.1 规划依据
        5.2.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特色及性质
        5.2.3 规划指导思想
        5.2.4 规划原则
        5.2.5 规划范围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
        5.3.1 功能分区
        5.3.2 景点规划
        5.3.3 旅游线路规划
    5.4 景观环境容量分析与旅游规模预测
        5.4.1 景观环境容量分析
        5.4.2 客源市场分析
        5.4.3 旅游规模预测
    5.5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规划
        5.5.1 森林植被资源现状与评析
        5.5.2 规划原则
        5.5.3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规划
    5.6 游憩项目开发规划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原则
        5.6.3 规划说明
    5.7 道路与交通规划
        5.7.1 现状分析
        5.7.2 规划目标
    5.8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8.1 现状分析
        5.8.2 规划原则
        5.8.3 规划说明
    5.9 基础设施规划
        5.9.1 给水规划
        5.9.2 排水规划
        5.9.3 供电规划
        5.9.4 电信规划
    5.10 土地利用规划
        5.10.1 现状分析
        5.10.2 土地利用规划
    5.11 环境保护规划
        5.11.1 对自然地形地貌的保护
        5.11.2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5.11.3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5.11.4 建立开发审批制度完善审批手续
    5.12 管理体制建议
    5.13 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13.1 投资估算
        5.13.2 经济效益分析
        5.13.3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5.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分析与优化改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森林公园起源与发展
    1.2 森林生态功能与效益
    1.3 森林公园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及其调查研究进展
        1.3.1 森林公园植被调查方法
        1.3.2 森林公园群落结构研究
        1.3.3 森林公园物种多样性研究
    1.4 森林公园优化改造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状况概述
    1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概况
        1.1 奉贤区概况
    2 上海市自然植被特征
        2.1 植物区系
        2.2 自然植被类型
        2.3 人工植被
    3 海湾森林公园概况
        3.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3.2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3.3 土壤条件及理化性状
    4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概况
        4.1 项目建设背景
        4.2 项目定位
        4.3 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第三章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与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植物群落调查
        1.2 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
        1.3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势乔木植物年龄结构分析
        2.2 典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及区系
        2.3 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
        2.4 典型群落结构分析
    3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现存问题
        3.1 主要树种较单调,季相景观不够丰富
        3.2 部分区域林分过密,不利养护及借景
        3.3 林木规格小,缺乏古树名木,观赏树木等特色植物景观
        3.4 竹林退化
        3.5 部分树种基本同龄,自然更新能力弱
第四章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优化改造措施
    1 总体改造原则
        1.1 丰富公园生物多样性,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
        1.2 实施植物造景,丰富公园景观类型
        1.3 通过人·性化改造,提高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
    2 具体对策
        2.1 结合景区开发,对其周边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
        2.2 在主要景点、沿路补植套种优美观赏树种
        2.3 加强竹林养护,为开园贮备特色资源
    3 景观优化改造实例解析
        3.1 纯林改造
        3.2 森林河道沿岸景观改造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与讨论
        1.1 森林景观改造总体思路
        1.2 森林景观改造效益
    2 林相改造总体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致谢

(6)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林种结构调整概况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对策措施
    1.2 林种结构调整
        1.2.1 省外林种结构调整
        1.2.2 浙江省内林种结构调整
        1.2.3 文献统计上的林种结构调整
    1.3 混交造林
        1.3.1 乔乔混交
        1.3.2 乔灌混交
    1.4 公益林效益评价
        1.4.1 公益林效益的类型和综合效应
        1.4.2 改善小气候和净化空气效益
        1.4.3 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效益
        1.4.4 公益林效益的货币化测算
    1.5 公益林补偿
2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2.1 基本概况
    2.2 林种结构变化
    2.3 主要问题
        2.3.1 人工林多,天然林少
        2.3.2 纯林多,混交林少
        2.3.3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3.4 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
        2.3.5 采伐量大,生长量小
3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调整规划
    3.1 林种结构改造紧迫性
    3.2 指导思想
    3.3 规划依据
    3.4 基本原则
        3.4.1 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3.4.2 高标准原则
        3.4.3 突出重点原则
        3.4.4 因地制宜原则
    3.5 建设目标
4 规划实施结果
    4.1 实施结果
        4.1.1 改造类型和范围
        4.1.2 造林抚育技术
        4.1.3 作业面积
        4.1.4 投资金额
    4.2 林种结构调整的效益
        4.2.1 经济效益
        4.2.2 生态效益
        4.2.3 社会效益
5 结论
    5.1 结论
        5.1.1 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
        5.1.2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方法与模式
        5.1.3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效益
    5.2 存在问题
        5.2.1 资金不足
        5.2.2 建设劳力问题
        5.2.3 中幼龄林抚育和混交林建设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5.2.4 低效经济林改造后见效慢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岳林下造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相关理论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研究地的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
    3 土壤
    4 水文资源
    5 气候
    6 植物资源
        6.1 植物种类
        6.2 森林植被
        6.3 森林群落
        6.4 森林资源现状
第三章 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划分
    1 山地垂直植被带谱划分的目的
    2 山地垂直植被带谱划分的理论依据和划分方法
        2.1 理论依据
        2.2 划分方法
    3 南岳衡山山地垂直植被带划分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山地地带性潜在造林树种选择
    1 潜在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
    2 南岳残存的主要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类型调查
    3 潜在造林树种选择
        3.1 海拔450m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潜在造林树种选择
        3.2 海拔450m-600m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树种选择
        3.3 海拔600m-1100m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潜在树种选择
        3.4 海拔1100m以上山顶矮林潜在树种选择
    4 潜在造林树种选择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主要林下造林技术
    1 造林地立地因子调查与立地类型划分
        1.1 造林地立地因子调查与评价方法
        1.2 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2 确立林下造林的原则
        2.1 确立林下造林原则的依据和方法
        2.2 南岳林下造林的原则
    3 确定造林树种和林分配置
        3.1 确定造林树种和林分配置的依据和方法
        3.2 确定不同海拔的造林树种
        3.3 不同海拔的林分配置
    4 上层疏伐
    5 穴状整地、高密度栽植
    6 随意化种植
    7 大苗带土球、施基肥造林
    8 抚育管理
第六章 林下造林的效果分析
    1 上层疏伐的效果分析
    2 林下造林树木生长状况分析
        2.1 树木生长状况分析方法
        2.2 林下造林树木生长势和生长量评价结果
    3 海拔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分析
    4 林下造林对林地土壤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林分林地选择
        4.1.2 试验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林地土壤的抗冲抗蚀能力分析
        4.2.2 不同类型林分林地土壤有效贮水能力与分析
        4.3 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性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版
致谢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课题(2006-2008年)
作者简介

(8)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风景区旅游规划研究
        1.3.1 国内外风景区旅游规划的历史发展
        1.3.2 风景区旅游规划的现存问题
        1.3.3 风景区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
2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体系
    2.1 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2.1.1 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
        2.1.2 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
        2.1.3 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
        2.1.4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2 庐山风景区复杂适应系统
        2.2.1 复杂系统理论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3 复杂适应系统与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2.3 庐山风景区整合规划
        2.3.1 和合思维
        2.3.2 整合规划原则与方法
        2.3.3 整合规划与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2.4 庐山风景区公众参与
        2.4.1 风景区领域的公众参与
        2.4.2 基于公众参与的问卷调查
        2.4.3 公众参与与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2.5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模型的建立
        2.5.1 复杂系统工程研究方法
        2.5.2 建立模型的前提
        2.5.3 建立模型的主要步骤
        2.5.4 模型运行的保障体系
        2.5.5 建立模型的重要意义
    2.6 本章小结
3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实践基础研究
    3.1 庐山风景区背景环境分析
        3.1.1 区位条件分析
        3.1.2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3.1.3 人文环境分析
        3.1.4 旅游设施分析
    3.2 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3.2.1 可持续系统构成
        3.2.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3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3.2.4 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3.3 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3.3.1 旅游资源类型与特征
        3.3.2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3.4 庐山风景区旅游市场分析
        3.4.1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3.4.2 旅游客源市场时间结构分析
        3.4.3 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3.4.4 游客评价分析
        3.4.5 旅游市场调查的启示
    3.5 庐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分析
        3.5.1 旅游发展ASEB栅格分析
        3.5.2 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实践研究
    4.1 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思路
        4.1.1 旅游规划指导思想
        4.1.2 旅游规划的目标
    4.2 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总体布局
        4.2.1 旅游功能分区
        4.2.2 游览景点分布
        4.2.3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
    4.3 庐山风景区旅游产品规划
        4.3.1 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与整合
        4.3.2 旅游精品项目
        4.3.3 游览路线整合
    4.4 庐山风景区旅游商品的整合开发
        4.4.1 庐山云雾茶现状分析
        4.4.2 庐山云雾茶整合开发原则
        4.4.3 庐山云雾茶整合开发
    4.5 庐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与整合营销
        4.5.1 旅游形象定位
        4.5.2 主体形象的塑造
        4.5.3 旅游形象市场营销策略
    4.6 庐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4.6.1 旅游环境现状及问题
        4.6.2 旅游环境整治对策
    4.7 庐山风景区绿地规划
        4.7.1 绿地概况
        4.7.2 绿地现存问题
        4.7.3 绿地建设对策
        4.7.4 林相整合改造
    4.8 庐山风景区旅游保障体系规划
        4.8.1 管理体制与公众参与主体整合规划
        4.8.2 旅游人力资源整合规划
        4.8.3 旅游景观环境整合规划
    4.9 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效益预测
        4.9.1 近期可持续发展效益预测
        4.9.2 中期可持续发展效益预测
        4.9.3 远期可持续发展效益预测
    4.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病虫害生态控制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说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森林保护学术思想回顾
    1.2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理论及其特点
        1.2.1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内涵及概念
        1.2.2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
        1.2.3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特点
    1.3 生态控制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生态系统结构与病虫害关系研究进展
        1.4.2 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1.4.3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研究现状
    1.5 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课题来源及主要构成
    2.2 课题实施地概况
        2.2.1 自然概况
        2.2.2 森林病虫害概况
    2.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案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野外调查与研究方法
    3.1 林分及立地因子调查方法
    3.2 病虫害调查方法
        3.2.1 病害调查及数据处理
        3.2.2 松毛虫调查及统计
    3.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第四章 林分及立地因子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研究
    4.1 病情指数与林分及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
        4.1.1 病害发生与坡向的关系
        4.1.2 病害发生与马尾松密度的关系
        4.1.3 病害发生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4.1.4 病害发生与土壤综合肥力的关系
        4.1.5 病害发生与林木长势的关系
        4.1.6 病害发生与马尾松林分状况的关系
    4.2 虫口密度与林分及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病情指数与林分及立地因子回归分析
    4.4 林分及立地因子主成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壤因子及营林措施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5.1 土壤因子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5.1.1 病害发生与土壤氮元素含量的关系
        5.1.2 病害发生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5.1.3 病害发生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
    5.2 营林措施与森林病害的关系
第六章 铁山坪林场生态控制技术
    6.1 铁山坪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措施
        6.1.1 依据原则
        6.1.2 林相改造技术措施
    6.2 松毛虫害应急措施
    6.3 讨论与建议
        6.3.1 生态控制讨论
        6.3.2 几点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慈溪市林场生态地位
    1.1 生态屏障的核心区
    1.2 慈溪市的饮水源头
    1.3 慈溪市生态旅游的观光点
2 慈溪市林场林相现状及特点
    2.1 现状
    2.2 特点
3 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措施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1 指导思想
        3.1.2 基本原则
        3.1.2. 1 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3.1.2. 2 高标准原则
        3.1.2. 3 突出重点原则
        3.1.2. 4 因地制宜原则
    3.2 林相改造技术措施
        3.2.1 松林局部改造方案
        3.2.1. 1 杨梅林块状混交
        3.2.1. 2 木荷×枫香林,带状混交
        3.2.1. 3 樟树×马褂木林混交
        3.2.2 经济林和开荒迹地改造方案
        3.2.3 杉木林的调整
        3.3.4 毛竹和杂竹林经营方式调整

四、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市生态公益林生物量特征及碳储量清算研究[D]. 夏晨诚.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2]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苍南县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D]. 李静.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3]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D]. 王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4]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D]. 何立平.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5]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分析与优化改造探析[D]. 罗清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6]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D]. 冯林国.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7]南岳林下造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技术研究[D]. 李明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8]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D]. 胡海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9]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病虫害生态控制基础研究[D]. 田会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08)
  • [10]慈溪市林场林相改造技术探讨[J]. 胡东旭,徐绍清,冯林国. 浙江林业科技, 2003(06)

标签:;  ;  ;  ;  ;  

慈溪市林场森林相变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