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社会课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初中社会课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社会课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对策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初级中学开设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知目标综合社会课,不仅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有利于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也说明了社会课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推进社会课素质教育中,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人们还未从诸多困惑中解脱出来,社会课教学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

一、办学指导思想跟不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

由于农村中学办学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当前农村初中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漩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运用科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生活的能力不强。尽管我们素质教育呼声颇高,实际上并没有摆脱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束缚。某些中学始终把考上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人数,作为学校在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致农村中学也只有依据跨进高一级学校人数为标准,确保生源,有的甚至不择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对社会课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人认为社会课教学好坏,不会妨碍学生升学,也不会影响学校声誉,而升学率却是极为重要的。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校教育偏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其所带来危害是严重的。

二、社会课教材实用性和系统性存在着不足

不管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开设,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应当多顾及农村的实际,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村居民,促进文明的建设。为此,社会课的教学核心主题应注重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由于矿产资源大量开发,人口递增,由此产生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而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走向社会的初中毕业生所必须了解的,这对社会课作为中学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在知识结构、内容安排上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学以致用。当然综合社会课课程内容广度是以牺牲大量、减少和更改单科知识的内容为代价的。如初一《社会》阐述大量人文地理知识,而自然地理大部分的天文、气象、水文和生态等部分教学难点被拿掉。但我们应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素质,在现实教学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内容如二十四节气、森林保护、土壤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热带风暴、寒潮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的产生和防御,这些都是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得到补充与体现。像英国有些学校就专门设置自然灾害这门社会课的分科。再如,初二社会课包含了中国、世界历史几千年,包括了许多事件的背景、年代、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等,这些教材内容和考试方法,把老师禁锢在填鸭式的教学中,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中,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没能学会怎样分析历史事件,而只不过是在不断重复别人的观点。

三、社会课老师教学缺动力,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初三《社会》普遍实行开卷考试,有些老师萌生失落感,认为矮人一截,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影响。而社会课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育思想,一个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缺乏热情和信念的老师,势必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本来就对社会课学习期望不高的学生,会将更加丧失对社会学科的兴趣,社会课教学的活动就会处在恶性循环之中。再则,实行义务教育后,学生全部由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这个现实又缺乏研究,课堂教学仍采用满堂灌,不注意反馈信息,不注意学生差距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排挤。由于对社会课综合性重视不高,把握教材困难,教学目的要求落实情况心中无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多数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目的不明确,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在思维的深度上都只困于老师划定的圈子,不愿也不敢过多地思考,这就妨碍了社会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社会学科的教师大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文化知识水平低,不懂教学特点和规律,整体素质偏低。有的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不会运用,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认清农村社会课存在的现实,把握社会课特点,只有依靠改革才有出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激发学习社会课的兴趣,促进教学。

那么,面对上述农村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社会课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构成中,地理素质应当是最基本的,这是因为地理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结合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国情、爱国主义、科学的资源观、人口、环境观、审美素质等多方面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介绍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资源缺乏的情况,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地理教学还可培养识图、画图、调查、考察等劳动技能素质,等等。再则素质教育也为社会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实行阶段性会考和开卷考试,学生可以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教师可以放手实施素质教育。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课老师必须抓住实行新教材的契机,彻底转变应试教育传统的观念,如果教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口号尽管提了,做法尽管改变了,而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质量始终落不到实处,实行新教材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育的成败等于教师的素质状况,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社会课老师敬业、爱业。刻苦学习、准确挖掘教材的逻辑体系和教学要求,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注重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努力把握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友好桥梁,在共性中注意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从满足于所教学科知识局限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深度、广度发展。只有教师的知识比教学大纲有更宽的范围和更深的深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中遇到的困难上,而不是集中在所讲授知识的本身。才能做到把握全局,唤起兴趣,使教学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诉诸于学生的理解和心灵。老师要密切注意社会的发展,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敏感问题,因为这正是社会上热点问题的反映,如流动人口问题,环保问题等,如果关门教学、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社会课就没有吸引力了。另外,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开始广泛地运用,也促使社会课老师应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果。

三、切实改进社会课的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现在社会课介绍的是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学科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过去纯粹的地理、历史课了,因而也不能完全按照过去地理、历史课的常规来教学,例如:人口政策、资源政策、民族政策等是社会课的重要特征。《社会》第二册介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简要历史、社会风情等人文地理,不能认为不像地理课而省略、而不教。另外教学方法选择也要灵活,因为让学生了解人文知识不但是社会课本身的教学目的,而且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也是要从丰富的社会知识中概括出来。

四、社会课更应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农村初中社会课老师在课堂中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要求。以往地理、历史、政治课的教学中有一种“重本轻人”的倾向,即重知识讲授或灌输,轻学生参与。把学生当做听看客,老师成了演员,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足够的思维时间或空间,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也无法落实训练和培养习惯,更谈不上认知能力等智力素质和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的提高了。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人,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组织讨论,尽量创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在社会课中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凝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另外,老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社会课应积极发挥农村优势,走向社会实践

社会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社会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靠社会课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要发挥农村优势,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也是当前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带学生参观考察,并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内外互相印证,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注意和发掘地方教材,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适当计入中考成绩。

六、以全面采用新课程体系为抓手,切实改变教育理念

三千年前的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新教材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新课程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新课程也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长。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也更具挑战性。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气氛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体系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不断自我“充电”,更新知识,以新课程体系的采用为抓手,变灌输为引导,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社会课教育的现状。

标签:;  ;  

农村初中社会课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