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经解》节本《日知录》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 《皇清经解》是乾嘉时期经学成就的总汇,其体例则为节本。其书首列顾炎武著作五种,删节为19卷,其中《日知录》经书部分由原本7卷删节为2卷,369条删节为163条,各条文字又多有删节。《皇清经解》节本《日知录》推动了《日知录》的版本流通和学术传播,但也影响了后世对顾炎武学术的理解,从倾向于经世转为倾向于经术。《日知录》的札记体裁,具有可以灵活补充或删削的特点,给予《日知录》的传播和仿作以很大的方便。但同时,它也易于产生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简单化的弊端。
关键词: 《日知录》;《皇清经解》;顾炎武;节本;经学
一 《皇清经解》的编纂
《皇清经解》,别称《学海堂经解》、阮刻《经解》,阮元主编,弟子与门客严杰、夏修恕、阮福等编辑、校勘、监刻。道光五年刻于广州学海堂,道光九年刻毕,共收学者73家,著作183种,共1400卷。咸丰七年英军攻粤,书版毁失过半。咸丰十年,两广总督劳崇光等补刻数百卷,并增刻冯登府著作7种8卷,标明“庚申补刊”。同治九年,广东巡抚李福泰刊其同里许鸿磐《尚书札记》4卷,标明“庚午续刊”。
《皇清经解》汇集清代经学经解之大成,尤其反映出道咸之际清儒对于乾嘉朴学的推崇。
《清史稿·艺文志》:阮元“刊学海堂《经解》一千四百十二卷,王先谦续刊一千三百十五卷,甄采精博,一代经学人文萃焉”。
苍峄铁矿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明显的层控性。苍峄铁矿带产有多层矿层,连续性较好的有3层,这些矿层无一例外地处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系,层位控制非常明显[7-8]。该套地层变质程度较深,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角闪变粒岩、角闪岩、角闪片岩及磁铁石英岩,含矿建造主要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岩及角闪磁铁石英岩。矿床矿体整体产状与地层产状相同或基本一致。含矿建造内主要特点是条带较发育,条带主要由石英和磁铁矿微细颗粒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宽度不一,一般在0.5~2cm之间。
《清史稿·阮元传》:“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百八十余种,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
俞樾称:“本朝经学集汉唐诸儒之大成,而阮文达公所定《皇清经解》一书又括本朝经学诸书之大全。”(《春在堂杂文四编》卷六《皇清经解检目序》)
甚至新派人物胡适曾说:“我们这三百多年来在学问上,虽然有了了不起的学者顾亭林、阎百诗做引导,虽然可以说也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但是因为材料的不同,弄来弄去离不开书本,结果,只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三百年来治学的成绩。”(胡适1952年12月在台湾大学的演讲《治学方法》)在其批判话语中仍然透露出《皇清经解》的地位。
二 《皇清经解》对顾炎武著作的收录
庚申补刊的《皇清经解》,卷次是连续的,前十九卷均为顾炎武的著作,题名“昆山顾处士炎武著”,共计五种:
《皇清经解》卷1-3:《左传杜解补正》3卷
如嘉靖五年五月,费宏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一清为少师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高于太子太傅,故宏“居一清上”[7](卷1,费宏传)。嘉靖十年九月,李时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翟銮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时后入,以宫保官尊,反居銮上。”[2](卷193,李时传)
《皇清经解》卷4:《音论》1卷
《皇清经解》卷5-7:《易音》3卷
《皇清经解》卷8-17:《诗本音》10卷
《皇清经解》卷18-19:《日知录》2卷
虽然《皇清经解》只是收录节本,但仍可看出对编纂者对于顾氏学术的推崇,即:将顾炎武视为清代著作第一家。
道光九年夏修恕《皇清经解序》云:“国初如顾亭林、阎百诗、毛西河诸家之书,已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以来,惠定宇、戴东原等书,亦已久行宇內,惟未能如《通志堂》总汇成书,久之,恐有散伕。”
光绪十四年朱镜清《皇清经解石印直行足本序》云:“尝闻孝达尚书(张之洞)有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善哉言乎!国朝自亭林先生以后,其笃守汉人家法,实事求是,义据深通者,莫不(孰)[熟]精乎小学,然后取以治经,元元本本,无一字蹈虚。”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条,“群黎,庶人也”以下删。
清人对于顾炎武,历有好评,如: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
继电保护装置在内的相关二次系统发生回路断线、硬件失效、方向元件输出错误等而使跳闸信号不能正确产生、传输,或断路器机构故障导致不能跳闸,称其为第一类拒动,以指数分布模型表示其概率:
《清史稿·儒林二·顾炎武传》:“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儒宗。”
第三,严格控制保护气体纯度和保护质量,可采用测氧仪进行测量,背面充气至少5mm厚度以上方可停止充气保护,以防止背面氧化。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自序》:“本朝学业之盛,亭林先生实牖啓之,而洞古今,明治要,学识赅贯,卒亦无能及先生之大者。”
2)求解1)获得的方程组,若解满足椭圆参数条件,即式(6),则随机采样点对应同一个椭圆模型,否则返回1);然后在设定的误差容许范围内,统计边缘点集合中满足该椭圆模型的边缘点个数,作为此参数对应的一致集;
皮锡瑞《经学历史》十《经学复盛时代》:“《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二书,于国朝诸家,蒐辑大备。……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皆负绝人之姿,为举世不为之学。于是毛奇龄、阎若璩等接踵继起,考订校勘,愈推愈密。”
“妣”条,“《易》本《周易》”以下删。
周中孚、周春对顾炎武的音韵学有专门评价: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十四《古韵发明无卷数附切字肆考一卷》:“近代言古韵者,向推顾亭林、江愼修、戴东原三家。”
周春《上座主武进钱公论韵学书》:“我朝言韵学者,群推顾亭林、毛西河两家。”(载黄人《国朝文汇》卷二十五)
(4)池州、宣城、滁州、安庆,还有皖北的亳蚌阜及淮北地区。污染的强度较小,控制情况也较好,发展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但也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也不能减少污染治理力度。
张之洞、邓之诚对顾炎武的诗学有专门评价:
张之洞《读广雅堂诗随笔》:“用事精切,东坡而后,则推亭林。取材经史,无事新奇奥博,而自然雅切。”
空间核密度估计表征农村居民点在搜索领域内的分布密集程度,是其空间分布状况的可视化表达。研究在对比多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搜索半径为3 km,核密度估计结果见图1。
这些评价,与《皇清经解》对顾炎武的推崇是一致的。
三 《皇清经解》对《日知录》卷目的节录
顾炎武自己说过:“《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徐文珊认为:“依原抄本所分卷帙,一至十卷为经术,其次序为《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十一至二十九卷,为中篇之治道,范围极广,举其要者计有:地方政制、中央政制、选举、田赋、土地制度、财政经济、吏治、政治得失、风俗、婚丧祭礼、科举、文字、史学、古代郡国制度、姓氏谥号、伦理制度、掌故、正史述评、经史子集注疏述评、华夷风俗等。其馀三卷为博闻,内有天文、五行、怪异、鬼神、地理、杂记等类。”(徐文珊《原抄本顾炎武日知录评介》)因此,《皇清经解》本《日知录》的内容,比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少很多,没有了“治道”和“博闻”的部分。
《皇清经解》顾名思义,其范围只限于经学,其时代只限于清代(前期)。
在编纂《皇清经解》之前,阮元先曾有编纂《十三经经郛》的意图,命门人陈寿祺等写出《经郛条例》二十五条,撮其大端有十:一曰探原本,二曰钩微言,三曰综大义,四曰存古礼,五曰存汉学,六曰证传注,七曰通互诠,八曰辨剿说,九曰正谬解,十曰广异文。《十三经经郛》的编纂没有实现,《经郛条例》的意图也便落空,《皇清经解》的取材范围实际上小于《经郛条例》。(《经郛条例》见陈寿祺《左海文集》,亦收入《皇清经解》)
清初,朱彝尊著《经义考》,卷二百五十一著录“顾氏炎武《日知录》说经七卷”。其范围亦只限于经学,故专门节选《日知录》最前面的经学部分。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影响,清中期,日本翻刻《日知录》,有一种《日知录十三经考义》七卷,天保八年(道光十七年,1837)江户和泉屋庄次郎等刊本,后有1972年《和刻本汉籍随笔集》第四集影印本。其书即《日知录》卷一至卷七,节录之意源于朱彝尊《经义考》。
民国间,甘鹏云也专门阅读了“《日知录》经说”的部分,写有《日知录经说书后》,对顾氏经学大加赞赏,曰:“《日知录》三十二卷,为亭林生平精诣之作。其中经说七卷,有家法,无门户,务得圣人之意而止。凡所解说,有守先待后之志,于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天平之事,尤亟亟焉。自汉京以来,儒者说经,学凡六变,及其末流,莫不有弊。惟亭林之学,足以救之。……然则亭林之学,不特可救前代末流之弊,并考据家流失亦且预防之矣。其尤善者,在能消融门户之见,汉宋两家水火交讧久矣,亭林则折衷众说,各取所长,务求有裨伦物,通经致用,斯为不愧。然则欲救末世之弊,仍相与讲明亭林之学可也。”(甘鹏云《潜庐类稿》卷二)
而《皇清经解》对《日知录》的节录,较之《经义考》“顾氏炎武《日知录》说经七卷”更加简要,是将《日知录》经学相关的七卷,压缩为二卷。
四 《皇清经解》对《日知录》条目的节录
《皇清经解》对《日知录》,首先是条目的节取,或说是对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条目的删除。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一《易经》53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22条,删除31条。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二《书经》41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16条,删除25条。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三《诗经》42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21条,删除21条。
本文设计的滤波器的交叉耦合相位特性可用图4表示,图中S表示信号源,L表示负载,R表示谐振器,其间电感电容表示各谐振级间耦合关系。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五:《三礼》49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19条,删除30条。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六:《礼记》(续)、《孝经》51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27条,删除24条。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七:《论语》《孟子》《尔雅》56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22条,删除34条。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七卷合计369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163条,删除206条。
详见列表:
卷一《易经》:
卷二《书经》:
卷三《诗经》:
卷四《春秋经》及《三传》:
卷五《三礼》:
卷六《礼记》(续)、《孝经》:
卷七《论语》《孟子》《尔雅》:
五 《皇清经解》对《日知录》条文的节录
《皇清经解》除了对《日知录》条目的节录以外,还有对《日知录》条文的节录,即每一条正文不一定全选,而是文字有所删削。在《皇清经解》本《日知录》全部163条中,删削文字的共计40余条。其删削的方式,有首段删削者,有中间删削者,有末段删削者。
首段删削者,有卷一《易经》“说卦杂卦互文”条,首段“雷以动之”至“得之矣”删。
中间删削者,有卷一《易经》“卜筮”条,中间“子之必孝”至“可谓得屈子之心者矣”删,自“石骀仲卒”以下又删。又有卷六《礼记》(续)、《孝经》“子卯不乐”条,中间“汉以下人主莫有行之者”至“殷鉴斯在”删。
末段删削者最多,大部分内容具有补充、余论的性质,其条目如下:
卷一《易经》:
她的腿在一次车祸里受了伤,没有大碍,但是却留下像蜈蚣一样狰狞的疤痕。她不再张扬地显露自己的腿了,而那些她苦苦收集的鞋子也被放到了角落。
“互体”条,“《晋书》荀顗尝难钟会”以下删。
“自邑告命”条,“《易》之言邑者”以下删。
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分类、回归等分析时,常采用机器学习中的XGBoost库。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学生管理模块中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等进行学习和分析,可以在课程管理模块中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学习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日志,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其推荐合适的直播课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学习和分析选课评教模块中的课程评价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学习和分析练习考试模块中学生的成绩及错题,为其推荐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资源及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的知识点。
“不远复”条,“其在凡人”以下删。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一《读亭林遗书》:“窃以为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推《日知录》。……读其集,而《日知录》乃以益重,则信乎其近世学者之首也。……亭林耳目至广,记诵绝人,勤于笔札,至老不倦。于以参较错互,辨正讹谬,其学能举大而不遗幺细。沾溉小儒,自短订一得之勤,以及考证声韵、金石、舆地,名家者十数而不止。上者推演以自植,下者裨贩而嗖闻,是亭林之所长也。”
“孔子论易”条,“《记》者于夫子学《易》之言”以下删。
卷二《书经》:
喷头是水射流的发生元件,是高压水射流切割、除锈除磷的执行元件;主要功能是将高压水中的压力能转化为动能,使磨料粒子获得较高的速度与良好的射流特性。圆形喷嘴射流聚集能量较好,射流打击力大,且加工简单,所以采用圆形喷嘴对线材表面进行处理效果更好。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双极板需要较大的机械强度来承受燃料电池组件的夹紧力。根据三点弯曲试验以确定弯曲模量和机械强度。图4显示了弯曲试验的结果。“有碳纤维织物”和“无碳纤维织物”样品的弯曲强度高于DOE目标值34 MPa。然而,有碳纤维织物试样通常比没有碳纤维织物的试样具有更低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带有碳纤维织物的断裂试样表明只有试样的一面被破坏。对于没有碳纤维织物的样品,在85 ℃下浸泡300 h的样品的弯曲模量分别比在干燥和室温条件下的弯曲模量低24%和10%。试样在85 ℃下浸泡300 h后,试样的弯曲强度比干燥试样和室温试样的弯曲模量分别降低了34%和10%。
“九族”条,“又孔氏《正义》谓高祖、玄孙无相及之理”以下删。
“三江”条,文末自注“程大昌曰”删。
卷四《春秋经》及《三传》:
卷三《诗经》: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卷四:《春秋经》及《三传》77条,《皇清经解》本《日知录》节录36条,删除41条。
“孔子删诗”条,“真希元《文章正宗》”以下删。
“邶鄘卫”条,“邶、鄘、卫,三国也”以下删。
可见《皇清经解》对顾炎武的推崇,是学者公认的。
“韩城”条,“按毛传梁山、韩城”以下删。
“鲁颂商颂”条,“商何以在鲁之后”以下删。
“武王伐纣”条,“或曰:迁殷顽民于雒邑何与”以下删。“古文尚书”条,“帝曰:来,禹”以下一小节删。
“春秋时月并书”条,“建子之月而书春”以下删。
1.“仲子”条,“二年十有二月乙卯”以下删。
2.“君氏卒”条,“或疑君氏之名别无所见”以下删。
(4)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杭州港总体规划是对杭州市境内港口规划期内的具体规划,包括吞吐量预测、性质功能分析、水陆域使用和配套设施等多项内容。与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规划等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杭州港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对杭州港发展的指导作用,杭州港总体规划应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3.“阙文”条,“邵国贤曰”以下删。
4.“夫人孙于齐”条,“刘原父曰”以下删。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序》:“草野之士,方崎岖兵革之间,呻吟鞭扑之下,艰于一饱,动触网罗,寄其郁陶,行歌相答,山河有泪,花鸟添悲。然举业既捐,肆力学古,意深辞雅,多有足观。最足以廉顽立懦、救敝起衰者,则推亭林。盖莫之能比也。”
5.“禘于太庙用致夫人”条,“胡氏以夫人为成风”以下删。
6.“卿不书族”条,“刘原父曰”以下删。
7.“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条,“传文则有不同者”以下删。
卷五《三礼》:
1.“正月之吉”条,“《北史·李业兴传》”以下删。
2.“乐章”条,“《汉书》:“武帝举司纪相如”以下删。
3.“邦朋”条,“荀悦论曰”以下删。
4.“慈母如母”条,“《南史·司马筠传》”以下删。
5.“贵臣贵妾”条,“唐李晟夫人”以下删。
卷六《礼记》(续)、《孝经》:
1.“女子子”条,“《内则》曰”以下删。
2.“取妻不取同姓”条,“姓之所从来”以下删。
3.“同母异父之昆弟”条,“广安游氏曰”以下删。
4.“十五月而禫”条,“父在为母”以下删。
5.“鬼神”条,“《记》曰:“文王之为世子”以下删。
卷七《论语》《孟子》《尔雅》:
1.“子张问十世”条,“自古帝王相传之统”以下删。
2.“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动容周旋中礼者”以下删。
3.“性相近也”条,“曲沃卫嵩曰”以下删。
4.“梁惠王”条,“《秦本纪》:秦惠文王十四年”以下删。
5.“费惠公”条,“仁山金氏曰”以下删。
6.“才”条,“《中庸》言能尽其性”以下删。
六 《皇清经解》的节录体裁与《日知录》的札记体裁
清代朴学对于经典的训诂、校勘、考证,是基于丰富的藏书与广泛的阅读基础上的,体现着一种学术繁复化的趋向。但是乾嘉考据家广泛采用的著述体裁,主要是学术札记,这却是一种趋于简化的倾向。这是一个矛盾。
札记的体裁,零散,简略,结构灵便,便于补充或删削。这一文体特点,既是《皇清经解》节录、删削《日知录》的便利之处,同时也是《日知录》从八卷自刻本到三十二卷抄本再到三十二卷刻本的不断补充或删削的便利之处。
兹举三例:
卷一《易经》“卜筮”条,共10段。中间“子之必孝”至“可谓得屈子之心者矣”2段删,自“石骀仲卒”以下6段又删,仅节录2段。但顾炎武自刻的八卷本《日知录》,卷一此条,仅有前4段,后6段均为后来补充。
卷七《论语》《孟子》《尔雅》“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共11段,“动容周旋中礼者”以下8段删,仅节录3段。但顾炎武自刻的八卷本《日知录》,卷三此条,原仅有4段。第1段“今之为性命之学者,吾不知其源矣”,三十二卷潘耒刻本无,雍正间原抄本在卷九亦无,当是顾氏自删。第4段《福州府志》曰:“余好问长老前辈时事”,在三十二卷潘耒刻本及雍正间原抄本均在“举业”条内,当是顾氏移易。
卷七“才”条,共2段。“《中庸》言能尽其性”以下删,仅节录第1段。
第1段:“人固有为不善之才而非其性也。性者天命之,才者亦天降之,是以禽兽之人谓之‘未尝有才’。”
第2段:“《中庸》言‘能尽其性’,《孟子》言‘不能尽其才’。能尽其才则能尽其性矣,在乎‘扩而充之’。”
第1段言才性之辨,偏于义理。第2段以二种经典互证,偏于考证。照说《皇清经解》应当节录第2段,但是却删去了。
张之洞《书目答问》称《皇清经解》本为“学海堂摘本”,认为“阮元编录《皇清经解》学海堂刻本极善”。书中“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著录学海堂本近百种,可见流通广泛。
《皇清经解》节本《日知录》推动了《日知录》的版本流通和学术传播。但也影响了后世对顾炎武学术的理解,从倾向于经世转为倾向于经术。札记体裁具有可以灵活补充或删削的特点,给予《日知录》的流通和仿作以很大的方便。但同时,它也易于产生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简单化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顾炎武.日知录[M].咸丰十年庚申补刊《皇清经解》本.
[2]顾炎武.日知录[M].康熙九年符山堂刻本.
[3]顾炎武.日知录[M].康熙三十四年遂初堂刻本.
[4]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道光十四年西溪草庐刻本.
[5]顾炎武.原抄本日知录[M].台中:台中市河北同乡会,1958.
[6]陈垣.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京华.日知录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1.
[8]严文儒,戴扬本.顾炎武全集·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栾保群.日知录集释(校注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9)01-0038-08
收稿日期: 2018-07-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鼎革之际的学术范式”(项目编号12YJA77005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经学之开山”(项目编号14BZX055)。
作者简介: 张京华(1962-),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史。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