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各科教学也必须紧扣新课标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在当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教师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
一、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情况
1.师生角色转变。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过程的转变。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式软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3.教学方法的转变。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等教育思想。
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1.内容、形式的结合统一。现代教育技术兴起初期,很多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课堂变成“豪华包装课”,课上图片、音频、Flash动画,甚至电脑截段一应俱全,学生也活跃异常,师生互动频繁,一节课非常热闹。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不知道学的是什么。
2.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工具与教学内容真正统一是关键。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即将结束时,通过课件出示民族服饰、地毯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有规律性的图案,课件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将现实生活中拥有却不常见的事物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把自己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描绘出有规律的图案,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案例中的图案情境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规律性图案的意义,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真正的结合统一。
3.传统和创新的结合统一。目前,很多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全套的教育平台,网络教学走入学校。但是,我们对于网络的利用似乎仅仅还停留在教师的使用上,比如图文并茂的课件制作等等。事实上,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有的比教师更加熟练,也对此非常感兴趣。如何正确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外延,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具有创意意义的新起点。
三、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误区
1.多媒体教学成了教师没有板书设计的挡箭牌。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课中运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我们通常叫幻灯片),其在PowerPoint中的内容主要是问答及其答案,除此再无其他。在这一节课中只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替代功能,将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起板书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2.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模糊。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放上一段动画,用上几张幻灯片,就完成了教育向现代化的发展。其实不然,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就此来看,在教堂中,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概念都理解不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吗?
四、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对策
1.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必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广播、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在教学前,应该思考如何有机地开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传统教学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无声的符号变成节奏感强、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旋律;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观的形象;使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生动的动画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是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半。还只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将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改为了“一台电脑”“一个鼠标”“一块”幕布,如果教学中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极大的,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
论文作者:逄世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论文; 教学中论文; 主体论文; 图案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