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940(2009)09-0048-04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温总理在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上指出,现在世界上还有10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反贫困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迅速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1.6%。贫困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下,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贫困主体缺乏解决基本生存的能力。扶贫就是要为贫困者提供机会以此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扶贫攻坚,我国在贫困地区已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扶贫措施,其中产业化扶贫是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即通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农产品订单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产业化扶贫方式不同于单纯的社会救济方式,它更强调的是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目的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产业化扶贫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产业化扶贫的内涵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最早是由山东提出来的。谭静(1996)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社会服务体系。产、供、销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闫天池(2003)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建立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基础是形成主导产业,并让农民参与;要害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因此,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机制的创新,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
产业化扶贫是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来的,国务院扶贫办开发领导小组在“一体两翼”扶贫模式中也把产业化扶贫纳入其中。龚晓宽(2007)认为产业化扶贫就是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
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农业的优势在于产业的开发,实施产业化扶贫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产业化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户的收入、进而实现脱贫致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扶贫就是要使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责任和利益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企业的利润能得到保证,农户的收入也有了保障。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
二、产业化扶贫组织模式
产业化扶贫模式主要有公司带动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优势产业带动型和乡村旅游五种模式,下面就这几种主要模式加以详细分析。
1.公司带动型
这种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不仅与外界市场联系,而且与农户联系。形成一种“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该模式的做法就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单,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帮助,同时积极协调贫困农户向银行贷款,并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与农户的关系主要靠生产和销售合同来维持。公司直接与分散、独立的农户签订单,合同中明确规定龙头企业和农户各自承担的责任与权利。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帮助农户解决了信息、资金等难题,而且为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解决了“卖难”问题。对公司的好处在于使得公司获得了质量好的农产品。
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蔬菜、食用菌等产品。该公司与燕子乡油坪村的农户建立了20年的土地租用合同,以建立无公害食品加工厂。该公司每年还承担了农户的各种税费,并对租地的农户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农业经纪人或其他行业的能人。该公司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与农民签订订单,农户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令人钦佩的是2006年白萝卜价格低迷,白萝卜市场价格降至0.1元/公斤,加上油价上涨,每吨运输成本又很高,但是该公司还是按合同定期从农户那里收购,仅此一项公司亏损70万元(吴桂芝,2007)。该公司与农户共兴衰,没有将短期的盈利看成公司唯一的目标。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农户多产优质农产品,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公司与农户达到双赢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就是要处理好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兼顾好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
2.中介组织带动型
这种模式是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由贫困农户参与决策和执行扶贫行为的活动,并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存、实现良性循环的一种扶贫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将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将分散的经营联结成一定的规模,主要解决一家一户单干而干不好的事情。中介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或由专业大户自发形成的中介组织。公司与农户通过中介组织来联结,公司先与中介组织签订合同,然后由中介组织与农户进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公司与分散农户签订合同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中介组织对公司和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山西省昔阳县西寨乡立足当地资源,摸索出了一条以专业协会为纽带,以建设特色蔬菜基地为载体,以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为目标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昔阳县西寨乡任义蔬菜产销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农民合作组织,该协会聘请省、市、县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推广无公害种植新技术。培育出的大寨牌绿甘蓝(西寨乡茴子白)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的绿色认证,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协会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把协会为农户提供蔬菜生产技术、优良种子、负责蔬菜销售等内容用合同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消除了农民怕销售难、怕品种差、怕受益低的“三怕”心理,激发了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刘惠蓉,2006)。此外,该协会还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种子等综合信息,有效地把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避免农户盲目生产。它是连接公司、市场和农户的纽带和桥梁,在推动产业化扶贫活动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商品基地带动型
这种模式即把开发资源与建设商品基地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实际,选好重点产品,建立一个商品基地,培植一个优势产品的一种产业化扶贫。这类生产基地是以贫困农民为主体,以贫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其中基地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比较专业的生产区域。生产基地通过把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使大量的农户进行连片种植。这样既可以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又便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获得农业规模收益。
辽宁省阜新市在商品基地带动型这一产业化扶贫模式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全市贫困人口净减少27万余人,阜新市的扶贫经验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国务院扶贫办已将阜新市的产业化扶贫经验编入了国际扶贫培训教材,在世界范围内的欠发达国家推介。从2001年开始,阜新市扶贫办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展特色种植业中,阜新市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南瓜基地和花生基地,2007年全市仅南瓜基地就使农民收入累计增加3600万元,通过基地生产不仅满足了企业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也使当地的南瓜生产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这样一部分农民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别的工作,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红光,2008)。
4.优势产业带动型
这种模式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以“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和产业链。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以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气候条件为基础,优选出优势主导产业柑桔,并建立了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柑桔批发市场,以此加快泸溪县柑桔产业开发,促进果农增收,推动泸溪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该地区的古丈毛尖茶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以及“老爹”牌果王素远销国外。带动当地农户实现了脱贫。还有湖北省恩施州也堪称典范。恩施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硒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和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形成了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覆盖了70%的乡村和贫困农户。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形成县域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这种扶贫模式具有很大的连带效应,以特色产业群为依托,通过精品名牌的拉动,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只有强势的优势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再就是生产规模不能太大,只有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垄断地位,商品的价格才会高,农户从中才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
5.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也是产业化扶贫成功的模式之一。乡村旅游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李明槐(2007)指出,旅游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独特的景色和民俗文化为主要载体,以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旅游。
四川省探索旅游扶贫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四种模式:农家乐开发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特色文化开发模式和景区依托开发模式。就农家乐开发模式来说,四川已成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展最快的省份,18000间农家乐遍布全省21个市、州,2005年收入27亿元,近50万农民从中获益(李明槐,2007)。农家乐模式是以当地资源优势和乡土民俗风情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方式。贵州是最早提出乡村旅游的地区。贵州全省拥有3万多个保持完好的自然村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贵州省农村已有13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相继在全省发展了民族节庆游、农业观光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龚晓宽,2006)。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一方面它对旅游资源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是目前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在空闲时更青睐于乡村旅游,因为农村具有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浓郁乡村风味,他们喜欢经历吃农家菜、做农家事、品农家戏的日常生活体验。
三、完善产业化扶贫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大都相似,很多农村主导产业仍是传统农业,并且多数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特色产业不强。往往出现一个地区开发出一个扶贫产业,相邻近地区相继发展相似的产业,这样就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不仅没给贫困户带来收入的增加,反而会打消他们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中介组织都要积极调查分析市场行情,切实根据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地方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带。
2.产业化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
科技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向贫困地区输入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贫困农民提高素质,提高生产技能,改变落后面貌的扶贫活动。不管前面所说的“公司带动型”还是“基地带动型”扶贫模式,都需要农民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政府可以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相结合的科技扶贫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或者让中介组织为农户联系科技人员为农民提供技术,通过科技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使得农户学会科技种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也同时得以提高。
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贫困地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建设相结合,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开发扶贫。近年来,在实施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有些地方追求短期效益,把带有环境污染的开发项目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培育。结果导致土地荒漠,森林植被严重破坏,而贫困现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使得脱贫致富的道路更加艰难。旅游扶贫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审稿:张兵
收稿日期: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