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主流-什么被用来重塑主流?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谁“绑架”了主流-什么被用来重塑主流?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谁“绑架”了主流——用什么来重塑主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简称“三俗”之风)。这段讲话是很有针对性的,说出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心里话。

“三俗”之风流行,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市场的消极作用和认识上的偏差。二是一些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育人的职责缺失。

市场的消极作用讲得不多或不太敢讲,其实这大可不必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与市场的消极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市场没有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就不必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社会主义”这4个字了,也就不必实行宏观调控了。而且“社会主义”4个字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市场的消极作用之一就是会出现追逐利润的自发倾向。如果我们的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看不到这个倾向,又不能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那么上述消极现象大行其道也就见怪不怪了。而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制止反而蔓延,是很危险的。

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做到把握规律,实现“统一”。所谓把握规律,是指推进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决不能把眼睛只盯在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上。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这就是推进文化建设要把握的规律。

所谓实现“统一”,就是指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确实有两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以及有两种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要求,也是可以做到把这两种属性,两种效益结合起来。如果在现实中出现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但是,一些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只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忽视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这在认识上是片面的,在实际工作中会带来消极影响。上面讲到的消极现象尤其是“三俗”之风流行是与此有密切关系的。这要引起我们各级领导尤其是文化部门领导的重视。我们要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使这两大发展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两种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民,这个提法是否太高了点

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职责是什么,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如,既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又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如,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育人。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展开来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是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也许有人会说,文化产品是面向全民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民,这个提法是否太高了点,是否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包括生产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国家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可以成为我们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完全符合中国实际。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涵丰富,包容性强的特点。用它来教育全民,十分有利于形成各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个层次、5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民当然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有13亿人口。正因为如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需要对它的内涵加以分解,把握它的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的有效途径,也是坚决抵制“三俗”之风等消极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

共同理想为什么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中国人民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又是他们美好的向往。理想有各种各样。我们不能强求人们只能信一种理想。但是,在理想之前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8个字,这样的理想就能凝聚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上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且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因为它体现并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先后面临两大历史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解决第一大历史课题,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前仆后继,但都没有成功。用毛泽东的话说,“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都失败了。”虽然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但是从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垂史册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并付诸改变旧中国的实践,才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解决第二大历史课题即实现第二次结合过程中虽然我们也走了弯路。但是我们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在总结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历史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为什么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可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为它不但历久而且能够弥新。自从上个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不断赋予这个口号以新的深刻的内涵。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之后,提出了“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一定有能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条很好的经验,即不搞运动、不搞大批判、不搞“斗争哲学”,而是通过唱响主旋律和以正面宣传为主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此举深得民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规律性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与杂音、噪音和“三俗”之风等消极现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扶正才能祛邪。我们要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尤其是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标签:;  ;  

谁“绑架”了主流-什么被用来重塑主流?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