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刘东[1]2010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文中提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西方“啄食顺序原则”融资理论相悖,偏好于外源性融资,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顺序为: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其次是属于外源融资中的股权融资和股权混合融资(可转换债券),最后才是债权融资(也属于外源融资)。中国上市公司从内、外源融资的偏好来说是符合“啄食顺序原则”的,但是在外源融资的几种方式中却呈现出显着的股权融资偏好。无论任何交易、体制和制度都是人的发明、人的遵守和人的执行。法律管不了一切。市场伦理道德毫无疑问可以解决很多法制和制度约束不到的方面。如果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既是一个道德人,又是一个经济人将非常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济人追求效率,道德人追求公平。本文基于金融市场伦理道德学的视角,分别从中国证券市场相关参与主体的立场、利益及其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研究,试图从金融伦理方面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利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郝艳艳[2]2007年在《全流通格局下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历史上曾经经历了5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并且第六次并购浪潮已在悄然无息之中席卷而来。而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股权分置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全流通格局状态的实现,使得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的成本和障碍大幅降低,实施公司并购、重组的数量极大地增加,而上市公司的并购价值也将真正体现在二级市场的价格领域。可以预见,全流通后资本市场并购的范围、深度、并购主体的行为动机、并购方式、支付方式、融资方式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首先对全流通格局下的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特征进行了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并没有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解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章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呈现出先自有资金、其次银行贷款、然后发行股票、再次银行贷款与自有资金相结合、最后是其他类融资方式的偏好特征。在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的特征下,重点进行了不同融资偏好下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后主并公司的绩效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从长期来看,其绩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反而出现了下降。具体而言,采用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主并上市公司,不论在相对短的时间还是相对长的时间内,并购后的绩效均有所改善,并出现上升的趋势;采用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的主并上市公司,其绩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采用自有资金进行融资的主并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发生的确给样本公司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绩效改善,但随着并购后时间的增长,其绩效出现了下降;采用银行贷款、自有资金进行融资的主并上市公司,短时间内绩效有所改善,但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绩效却表现为下降的趋势;采用其他类方式进行融资的主并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趋势,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绩效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又下降的态势。由于不同的并购融资偏好产生不同的绩效,而且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的形成,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因此,针对并购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13.0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与盈利能力、税收效应、股权结构等呈现负相关关系;与资产结构等呈现正相关关系。

钟敏[3]2009年在《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融资是其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无论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有多大差别,都难以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和对长期资金的渴求。因此,如何有效地筹集资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保留盈余、折旧、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通过这些方式所融资金占总融资的比重,就构成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并表现出企业的融资偏好,这一偏好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现代西方经济学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深入探讨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体系,并在西方各国的企业融资行为中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发展也不成熟,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融资理论,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存在二元股权结构,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制度背景和思想根源,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到今天已基本完成,它为资本市场规范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机制性问题,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推进市场创新发展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股权分置改革,以西方资本结构作为依据,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通过本文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怎样的融资偏好?(2)形成这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这些影响因素在股改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的趋势?为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文分为5章,分别为: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首先对融资偏好的理论基础—MM理论、权衡理论、代理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现有的国内外融资偏好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3章是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进程;其次,理论分析了股改前后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选择时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提出研究假设,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将符合“优序融资理论”;接下来,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形成原因,得出股权结构是影响融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4章在第3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我国上市公司的2004年和2007年的截面数据分别代表股改前和股改后,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国有股东的控制机制仍然缺位,广大流通股股东控制权集合机制尚未形成;管理者持股比例极低,无法起到激励作用;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是缺位的;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率、收入波动性和获利能力对上市融资行为有影响。第5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改善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比例——由“一股独大”到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提高管理者持股比例,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发展国外战略投资者等五个方面的对策。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

张倩[4]2012年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企业融资一直是财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定融资模式形成的资本结构,在深层次上与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及公司价值高度相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推动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催生了大批的上市公司。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却表现出有悖于西方经典优序融资理论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倾向,存在过度融资问题,导致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功能异化为“圈钱”的场所。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从融资成本、制度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立足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意见。本文首先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文献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为后面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方面的数据比较,揭示了其特有的行为特征,并简要说明了产生的负面影响。再者,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引入控制权收益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本文提出要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周术萌[5]2016年在《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如战场的商场,企业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融资。上市公司资金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资金来源大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如何在众多的资金来源中选出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成为所有企业经营者商战之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久经沙场的苏宁,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章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基于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两方面对苏宁融资偏好进行研究,将两种主要的长期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运用财务指标对两种融资方式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首先,本文在第一部分对本文主要论题——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偏好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做了介绍,同时在仔细研读国内外相关论题研究文献之后,给予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不足和本文的研究展望。其次,本文在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分析苏宁融资案例时用到的主要理论依据——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理论;同时,分析了苏宁所在的融资背景,即我国目前企业的融资现状,并分别从美国和中国选取10家上市公司,对比各自的资产负债率,发现我国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带着疑问进入第叁部分:苏宁是否同样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再次,带着问题来到本文主要的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从苏宁的资本结构入手,其次分析了苏宁上市以来的融资历程,发现苏宁同样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因此文章转而对原因开始分析,对比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券融资成本,发现股权融资在我国的实际支付成本远远低于债券融资,因此也解释了股权融资偏好。另外,文章发现股权融资抑制了每股收益,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债券融资则通过财务杠杆对企业盈利能力有着促进作用。最后,文章根据对苏宁的研究,认为股权融资虽然资本成本低于债券融资,但是对于企业来讲,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如债券融资,因此在合理的财务风险范围内,文章提倡苏宁以及其他上市公司进行负债融资,以期能给苏宁甚至是其他上市公司融资提供有效的方案,从而使它们在商场的竞争以及自身发展中受益。

江灏[6]2007年在《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企业融资问题是以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融资环境为既定条件,而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上市公司所处的融资环境较西方国家要复杂得多,在融资方式上也表现出其自身特点,同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盛行债权融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时呈现出股权融资偏好.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我国很多学者从股权融资成本、体制问题等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定的融资环境为研究角度,探讨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力求对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这一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作一合理的解释。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几乎所有的西方资本结构理论都对股权融资偏好作了否定,其次从我国外部融资现状分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但绩效表现很差,与之同时,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方面出现了些理性发展,债权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出现理性回归,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因素影响所致。由此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分倚重股权融资并凸现其弊端,同时也表明上市公司受其融资环境的影响而在融资时作出一些理性选择。针对以上状况,通过对融资环境对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是其处在特定融资环境下所作出的一种“合理”选择。通过分析表明,在我国,随着市场的成熟,管理的规范,监管力度的加大,股权融资成本赶上甚至超过债权融资成本,如果上市公司盲目地倚重偏好股权融资,将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不利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不利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和提高等。本文认为,要改变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使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理性,就必须改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胡天鹤[7]2008年在《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成本问题,成为近年来理论界对资本市场争论的焦点。在我国,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后续融资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在IPO后竞相采取配股、增发的方式继续从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同时,上市公司逐渐将目光转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实现再融资目的,相比之下,对债权融资兴趣不大。这有悖于西方经典理论得出的普遍一致结论即“内源融资优于外源融资,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起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探讨资本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并提出具建设性的优化措施和建议。因此,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的研究不仅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意义:能够为未来合理资本结构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能够指导上市公司对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科学的实施,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研究中结合金融学、会计学、多元统计学、企业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工具,对本文的研究起到良好辅助效果。研究成果为企业自身、投资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他行业的融资能力分析提供可借鉴的评价方法。

林书顺[8]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成本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现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过分偏好于股权融资。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共同局限性在于:没有能够牢牢抓住融资成本这一主线展开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无论是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是有成本的,而评价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策略合理与否及融资结构的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或出发点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本文先是分别从投资者、公司管理者、公司大股东叁个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做了理论分析,认为从投资者角度计量的融资成本是公司“真实的融资成本”,而从公司管理者角度计量的融资成本只是“名义融资成本”,当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控制时,大股东成本才是真正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紧接着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全部实施过增发和配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建立了一系列经济计量模型,分别从投资者角度和公司大股东角度计算了融资成本,并对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总成本的因素作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真实的股权融资成本远大于“名义融资成本”及大股东成本。最后从树立正确的资本成本观念、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及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叁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合理化的建议。

杨琼[9]2013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文中指出在分析国内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时,国内学者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时,这些上市公司首先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而内源融资往往是最后的选择;即使对于那些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的公司,发行股票筹资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就现状而言,国内上市公司很少会主动放弃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国内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因为所处行业的特殊性,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往往表现出更为显着的股权融资偏好。研究发现,大量股权融资不仅没有带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而造成了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其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因素,试图为其融资结构的优化及治理效率的改善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全文结构安排如下: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的研究,然后通过整理归纳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深入分析了这些公司的融资结构。针对我国特定国情下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理论层面的分析主要从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两个角度展开;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选择2011年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对影响其融资结构的变量做因子分析,找出其相互独立的主要因子,然后就这些因子对融资结构进行回归分析,以便提供这些变量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实证证据。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确定了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程度的五个主要因素,根据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企业规模;股权结构。上述五个因素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程度的影响均比较显着。最后,文章总结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并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赵强[10]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财务学中争议最大和影响最广的课题之一。一般认为,融资偏好直接反映企业融资行为,并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但何种融资偏好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届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企业融资偏好的研究已成为今年来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学术界对融资偏好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也形成了多种融资偏好理论。特别是美国学者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认为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国外许多实证研究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理论,这些研究结果为企业投融资决策、公司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首先对于企业资本结构及融资方式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其新的进展,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各种融资理论的优缺点。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特征:我国上市公司以外源融资为主,在外源融资中又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方式。随后,分析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和对其有影响的因素,并通过选取样本数据对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验证,并最终得出了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关的影响因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特点以及证券市场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和扭转融资偏好等可行化建议,以望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D]. 刘东. 新疆财经大学. 2010

[2]. 全流通格局下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研究[D]. 郝艳艳. 湖南大学. 2007

[3].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D]. 钟敏. 西南大学. 2009

[4]. 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D]. 张倩. 山西财经大学. 2012

[5].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D]. 周术萌. 云南大学. 2016

[6]. 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D]. 江灏.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7].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D]. 胡天鹤. 西北大学. 2008

[8].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成本分析[D]. 林书顺. 福州大学. 2006

[9].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D]. 杨琼. 山东大学. 2013

[10].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