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学科兼跨自然与人文两大学习领域,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基点来设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呢?学习环境设计为此提供了从理念内涵到技术路径的支持。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内涵与设计模型 学习环境设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既属于学习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当前教学设计研究的代言词。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环境设计兼跨了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两个领域,是两个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通过对学习、教学和知识等关键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批判,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相互碰撞和交融所产生的成果。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学习环境设计代表着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的转向,一是哲学基点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二是学习基点从学习与知识的简单走向复杂。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是学习观、知识观和评价观不断发展的结果,并因此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学习者中心 关注学生经验。学习环境设计建立在建构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之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主观体验,认为教学的基点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而不是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2.知识中心 促进知识建构。学习环境设计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在复杂的主题环境中,像专家一样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运用问题解决技能超越给定的信息。因此在教学的内容上,更加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而并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确定性。 3.评价中心 重视形成性评价。学习环境设计认为学生的学习进展应该能够被观察,并且观察的结果要持续反馈给学生,评价的方式要与学习目标相互匹配。也就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能够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监控,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的策略。因此,学习环境设计中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 4.共同体中心 倡导对话协商。学习环境设计认为,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与自己的头脑中内在的原概念进行协商,也需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协商,因此,学习环境设计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上来看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例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校内外等等,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个人的学习。 (二)“问题解决”学习环境设计的设计模型 乔纳森是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99年,乔纳森提出了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这一模型以问题为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以此为核心来寻找相关案例、搜集信息资源、构建认知工具和开展对话协作。 1.问题驱动 同题驱动是问题解决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主要特征。富有真实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投入。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逐层推进的问题链,围绕问题链设计相关活动,使问题操作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性。 2.案例研究 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通过呈现相似的案例来供学习者研究,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比较参照,对比解决问题的观点,有助于学习者迁移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具支持 辅助学习者进行认知的工具包括:问题表征工具,能够把问题解析得更加清晰和透彻的心智图景,如可视化工具;知识建模工具,能够管理静态知识的数据库,或者是展现概念之间相互逻辑关系和动态关系的图表、动画等等;操作性支撑工具,如可以减少学习者认知负荷和低级重复操作的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如一些比较好的搜索引擎等。 4.对话协商 为了帮助学习者进行协商,建立学习团队来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上乔纳森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适合于在地理教学中采用。首先,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并在这一大框架下解决各种与地理空间相关的各种真实性问题。其次,案例研究是地理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甚至于在高中地理3的整个模块都是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解决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众多解决地理问题的可视化工具日益丰富,例如地图、图表、GE(Google Earth)等等。更重要的是,地理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因其具有的特殊的综合性思维,也必须要求通过对话协商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加完善的做法。 二、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案例——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从传统教学设计走向学习环境设计,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学设计的一切,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把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和共同体中心的理论理念,以及问题驱动、案例研究、认知工具、对话协商等操作策略,渗透在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环节之中。以下《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案例将展现在学习目标设计、评价和教学流程融合设计上,怎样把以上的学习环境设计理念和操作策略有机融合起来。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核心理念。人地关系思想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只有清晰梳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才能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助于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一)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学习目标 1.分解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丰满为具体的学习表现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因此,科学分解课程标准的目的旨在把课程标准具体化为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表现,这是教师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之后有没有达成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基石。 内容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标准中有关目标的行为动词如下:知识性目标: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基于此,运用拆解法将以上标准分解为如下框架。 标准分解图示如下: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_环境设计论文
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_环境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