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喀斯特论文,富余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统筹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西南喀斯特地区,以贵州省为中心,横跨云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大部,重庆市、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西南五省区国土总面积为137.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3%,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41.05km[2],占五省区国土面积的30%。2000年五省区总人口近2.4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的18.73%,农村人口比重为7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11039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3.6%;西南五省区耕地总面积20300.8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4.25%,人均占有耕地0.86亩。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1.99亩,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最高的云南省,其数量也仅为1.4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3亩,四川和重庆最低,其数量为1.01亩,比全国水平低0.98亩。2002年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均GDP为4684元,比全国水平低3313元。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以谷物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每公顷单产4404.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5.6公斤。2001年,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欠发达县为220个,占全国欠发达县的55%。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产出率低,土地承载力超限,石漠化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使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面最大的地区和生态最脆弱的地带之一。土地的生产资料性质已经退化,土地几乎只剩下对农村人口的生存保障功能。农民收入过低,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影响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影响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强化城乡二元结构,拉大城乡差别,加剧城乡矛盾。
(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统筹西南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措施
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狭窄等原因,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作用下,基于生存需要,通过垦荒、毁坏森林植被来扩大耕地面积,对耕地进行掠夺性经营,致使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例如,仅云南、贵州两省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表土2.48亿吨,贵州石漠化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该省总面积的28.4%,云南石漠化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占该省总面积的39.5%。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在陡坡上大量毁林开荒,致使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以贵州省为例,1950年代前该省的旱情基本上是“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但1950—1960年代,迅速变成三五年就出现一次大旱,1990年代以来,几乎是年年有旱灾。
由于太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和农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仍然较大,生态建设成果仍然受到蚕食。只有彻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才能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才能最终实现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和两江屏障的构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统筹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得好的地区,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业的投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自筹能力,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降低农村贫困率和返贫率的发生,而且还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视野,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观念,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农村的治安持续好转,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创造各种就业机会,保护农民利益,提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制度平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村诸多问题,实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现状
1.西南喀斯特地区各地崛起的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该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截止到2002年,西南喀斯特地区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675.4万人,占同期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的1.2%,占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就业人员的15.06%。个体企业的吸纳能力高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吸纳能力。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乡镇企业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渠道。
2.跨地区的流动是继乡镇企业之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自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稳态之后,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流向省内的城镇和大中城市,然后向省区外流动。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1年所作的调查,在农村劳务输出的区域分布中,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而西部地区次之。在各省区的劳务输出中,除云南输出量较少外,其他四省区均排在前几位,尤其是四川,其跨省输出量达到534.6万人,占全国劳务跨省区输出量的13.6%,重庆、广西和贵州分别占全国劳务输出量的7.5%、7.2%、5.8%。2002年,四川省的农村劳务输出达到1307万,跨省输出达到600多万。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继乡镇企业之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推动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农业内部深化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渠道之一。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以及农村运输业等,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贵州省为例,2002年,该省农业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50万余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1.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婚龄人口数量较城镇多,其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主要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育观念落后,生育政策相对城镇婚龄人口较为宽松,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导致更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的再生产。
2.乡村人口比例过大,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2000年,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人口比例为73.2%,高于全国9.44个百分点。农村文盲人口1999万人,其文盲率高于城镇5.5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农村人口文盲率高1.6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的文盲率较高,导致农村适龄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据贵州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贵州输出的农村劳务人员文盲、半文盲人数占20.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93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的占4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2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的占34.12%,低于全国7.98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的占4.15%,低5.55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的占0.09%,低0.41个百分点。除文化素质较低外,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普遍存在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转移到非农产业,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3.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各产业产值结构与各产业就业结构失衡,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一产就业比例较高,导致一产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低698元,说明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造成了劳动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生产率低下。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二产重化工倾向较为严重,二产就业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而且其劳动生产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1元。三产的就业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的2.7个百分点,其劳动生产率也比全国低1816元,说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产不但西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三产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总之,西南地区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之全国,失衡状况要严重得多,而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全国水平。
4.乡镇企业难以容纳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滞缓,市场竞争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例如,2002年,贵州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有固定场所;有固定生产经营人员;开工三个月以上;独立核算;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乡镇企业吸纳乡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累计为172.2万人,占该省乡村从业人员的9.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9个百分点。从纵向来看,贵州省乡镇企业的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7年为27.72%,到2002年下降为15.04%,下降幅度为12.68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的就业量在10万左右,难有大的就业增长空间。2002年,贵州省的68万个乡镇企业中,不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有250525个,占总数的37.4%;创造增加值937961元,占整个乡企增加值的27.05%;解决农村就业922348人,占整个乡企就业人员的35%。这些不满足四个开办条件的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不稳定。因此,仅靠乡镇企业是难以支撑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任。
5.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加大了转移的难度。
6.城乡分割的户籍、用工、税费、社保等构成的二元体制使农民成为整个社会中的最大弱势群体,这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7.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8.跨省区劳务输出处于竞争态势,这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省转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一)改革以户籍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加大户籍等制度改革力度。让农民进城落户,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法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保护劳动者之间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企业用工和劳务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1.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体制、政策等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放开一切用工领域,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上岗,同工同酬,消除歧视,消除偏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就业。
2.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作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规划。政府需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培训农民工的学习。目前可以通过鼓励设立社区大学,可以考虑将这类培训中心向社区大学转化,使其依托社区,面向社会各种群体,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积极拓展区外、海外就业市场,加强五省区劳务输出协作
重点向东部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输出本区内劳务,参与多方劳务输出协作。创造条件,提高劳务输出档次,扩大规模,鼓励向国际劳务市场进军,尤其是开拓国际工程劳务输出市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各种劳务中介组织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与各省、各国及国际组织合作,联合开发西南喀斯特地区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西南喀斯特地区劳动力在区外乃至国外就业的能力。此外,应加强对各级政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考核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