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票决部门预算”与治理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算论文,人大论文,部门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且着重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整个国家治理架构中,财政预算是社会运行的主轴和航向标,作为政府收支计划安排的数字表达,不仅反映和规定了政府的工作范围、活动方向以及重点所在,而且作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与批准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人大代表行使法定权力、监督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窗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计划和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一府两院”的监督权,而以上这些法定权力都需要通过表决来实现。在每年例行召开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其中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审查和批准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如何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报告,表决方式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表决人的意图能否准确表达,并且影响到国家权力机关能否正确决策,人大法定权力能否真正行使。 表决是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法律程序,表决方式直接关系人大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实现。密尔认为:“投票严格说来是个责任问题,即他(投票人)有责任按照他对公共利益的最好的和出自良心的意见投票。”[1]为更好地贯彻表决人的真实意图,提高财政预算报告的表决质量与效率,促进人大法定职能的实现,温岭市人大2013年首开先河,在表决通过整个年度财政预算报告的同时“票决部门预算”,其意义在于使人大法定的预算权力真正回归。在“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票决部门预算”见证了表决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这对人大监督乃至人大制度建设无疑都具有实质性意义。 一、国内外的表决方式 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内外形成了多种表决方式。表决方式的背后,体现的是民众权利的行使。 (一)国外的习惯做法 “呼声表决”与“一致同意”都是按照议事惯例,在表决无法律约束的议案或程序性事项时采用的表决方式,目的是节约时间和议事成本。 呼声表决,顾名思义就是以声势大小作为表决依据。当议案付诸表决之时,赞成或反对均以呼声表示之,赞成者说“是”,反对者说“不”,会议主持人再依据赞成与反对双方所发出声音的强弱,作出判断而宣告议案通过与否。呼声表决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很难分辨,对此有的国家法律规定,如遇有人反对即转而实行其他表决方式,以彰显公允和精确。这种表决方式一般适用于争议不大的程序性事项的表决。 一致同意又称无异议表决,当会议主持人认为无异议的情况下,往往会使用这种表决方式。使用这种表决方式时,只要有一个人反对,决议或动议即告失败。这种表决方式只限用于以程序性事项为主的简单事项的表决。 “点数投票”、“唱名表决”、“记录投票”等三种表决方式通常是在实质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重大议案表决时使用,投票过程和议员投票立场全部公开,不允许有任何保密措施。 点数投票又称分组或列队表决。在表决时,分设赞成与反对两道门,赞成者与反对者分组列队,分别由这两道特设的门进场通过,专门监票人员负责清点人数,按人数多寡决定议案是否通过。这种表决方式速度快、易于操作,而且记数非常准确,所以常常用于参加人数多的重大事项的表决,如众议院全体会议。英国与德国是采用点数投票表决的代表国家。 唱名表决就是点名表决。使用这种表决方式时,不分党派和资历,由会议主持人按议员的姓氏字母为序逐一点名表决,议员被点到名字时,高喊“赞成”或“反对”。一遍点完后,再点一遍未作反应的议员姓名,以确认是否漏点或是否到场。因为人数众多点名耗时太长,美国的众议院全体会议一般不使用唱名表决,而参议院因人数较少,则一直保持着逐一唱名投票的传统。 记录投票是记名投票方式的一种。如在美国的众议院会议大厅,设有44处电子表决器,表决器上有一个磁卡插口和4个指示灯,即“赞成”、“反对”、“出席”、“表决在进行中”。议员每人持个人投票卡(记载有议员信息),走到任何一个电子表决器前将投票卡插入磁卡插口,再按下自己的选择。投票人姓名和投票立场瞬间显示在滚动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当闭路电视向公众实时直播时,其投票过程和议员立场看得一清二楚。 “举手表决”与“掷球、记号表决”也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地进行,并且投票人要对自己的投票行为负责。 举手表决,即会议主持人将议案付诸表决时,赞成、反对、弃权者都分别以举手表示,据此统计其数,比较三方人数,以决定议案通过与否。起立表决方式类似于举手表决方式,只不过以起立代替举手而已。 掷球、记号表决,也就是依照约定,以小球或某种符号作为议员对法案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的标记,根据记号的多少来决定议案是否通过。这种表决方式适用于难以判断赞成者与反对者之间声势大小的情境。 概而言之,在西方代议制国家,一般都采用“对事记名、对人不记名”的表决方式。对无法律约束的议案或程序性事项采用简单易操作的举手、呼声表决,可以节省议事成本;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实质性议案则用公开的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可以增强议员的责任感,也有利于选民监督议员的投票倾向;而对涉及选举的投票实行匿名,目的是为了让普通选民能更自由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从而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 (二)中国的传统方法 中国的民主投票方式与政治环境、政治气候息息相关。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发明创造了“豆选法”,即用豆子替代选票进行选举。选举时在候选人后面放一口碗,选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豆子投在“意中”候选人的碗里,然后根据碗中豆子颗粒的多少确定最终人选。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之前,各级人大曾先后采用过鼓掌、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文革”期间则盛行全体“鼓掌”一致通过的表决方式。“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逐渐恢复了举手和无记名的投票方式,人代会上开始出现反对票,告别了“鼓掌”一致通过的历史。“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使用电子表决器,电子表决方式由此发端。”[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五十三条规定:“会议表决议案采用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由主席团决定。宪法的修改,采用投票方式表决。”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或者决定任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大会全体会议选举或者表决任命案的时候,设秘密写票处。”① 由此来看,全国人大的表决方式主要有:举手表决、投票表决(基本是无记名投票)和按电子表决器。由于电子表决器尚未普及,地方人大目前则主要使用的是前两种表决方式。 相比国外公开、记名的投票方式,中国人一般认为:投票表决采用鼓掌、举手等公开方式,很容易演变为走走程序的“秀场”。如果投票以“鼓掌”一致通过,反对者和弃权者的意见很有可能被掌声所淹没;如果投票以举手方式表决,由于“公开化”和“外力”的作用,使投票者的“真实意思”难以体现。所以,更倾向于——匿名表决,并且认为这更能尊重和保证代表的“独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九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3]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对本行政区域内政府的预算报告都是千篇一律一次通过。这是因为我国预算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整体审批制,即将一年的全部预算收支集中在一起提交人代会审查与批准,在审查与批准时,人大代表面临着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否决,而整个预算报告一旦被否决,将会影响到政府全部的工作,其中有的部门和项目即使预算方案十分合理,其合理的预算经费也会受此牵连,所以人大代表一般不会轻易行使预算否决权。这样一来,使得一些对整个预算报告某个方面或环节可能不大满意的代表,在表决时仍不得不无奈地投赞成票。但这样的整体通过使得人大对预算审批的重要权力被虚置,不利于对政府的财政收支实施有效的监督。 于是在“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项审批的表决方式——“票决部门预算”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部门预算是关于政府履行职能时所发生的支出结构安排上的测定。“票决部门预算”,即以部门为单位分门别类地进行审查和批准。这种表决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使人大代表在不妨碍整个预算报告通过的前提下,只否决他们认为不合理的部门预算,表达其真实的意思,从而使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权力真正落实到位。 二、部门预算的基本特征与民主恳谈 部门预算是以政府部门为单位编制的预算,从中可以综合反映某一部门及部门所属单位全部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解决的是财政资金在特定部门的分配问题。部门预算呈“空间分布”的特征。一方面,部门预算是整个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将整个预算看作一个大池塘,那么部门预算就是在大池塘中舀出其中的一部分水,形成一个小池塘。另一方面,小池塘形成之后,在它的周围又分布着许多的小水缸,部门预算的任务就是往各个小水缸中供水,在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做好“结构优化”的文章。由于要水的多,而小池塘的水有限,这就产生了如何确定水缸的位置、水缸的大小、往哪个水缸加水、加多少水等一系列问题。 从小水缸的分布来看,以农林部门为例,大致上由以下四大类组成:一是行政运行经费。由日常办公经费、公务人员的薪酬福利开支等组成,其中“三公”经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因公出国或出境经费)是公众聚焦的重点。二是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经费。包括:重大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管护资金等。基本上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简单再生产即对已经形成的那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的经费,扩大再生产则分别由续建项目投资经费和新建项目投资经费组成。三是政策性补贴项目经费。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直接补贴,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补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后备母牛、母猪补贴,机械作业环节补贴等。四是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经费。包括:蔬菜基地建设补助资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配套资金等,专项资金预算反映了一定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或倾向。 (一)部门预算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有限性 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财政收入总是一定的,换言之,池塘里水的容量是既定的,而要办的事情很多,人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在大池塘的周边有许多的小池塘,围绕着小池塘又有许多的小水缸,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导致了资源利用的竞争和冲突。在部门预算安排中,必须要区分轻重缓急,排出优先权。要着重把握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大池塘与小池塘的关系,即整个预算与部门预算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小池塘和小水缸的关系,即部门预算内部资源配置中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2.投资的连续性 扩大再生产有续建与新建之分,续建项目指在报告期之前已开始建设,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项目,新建项目指新开工建设的项目。对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的投资项目,必须要采取“一时干一事”的方式分阶段进行,这就形成了投资的连续性。在部门预算中,对前几年开工的项目继续追加投资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处理好扩大再生产中续建项目与新建项目之间的关系。 3.受益的不平衡性 预算安排是系统中心一年一度财政事务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分布,而系统中心内各子系统之间受益程度是不一样的。就部门预算而言,如果将小池塘比喻为系统中心,将小水缸比喻为子系统,那么在供水的过程中,各个小水缸得到水的容量是有大有小的,这就形成了公共物品的“空间特征”。预算就是把握好这一“空间特征”,在总“盘子”中处理好“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在“蛋糕”既定的前提下做好“切割”的文章。在公共资源(财政收入)不断增多、利益日益分化和多元的社会中,当一个系统内部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整个社会服从统一行动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成本更高,系统中心对各个子系统的平衡和协调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政府的决策难免失之偏颇。为避免或减少失误,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协调机制来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4.消费的公共性 公共性的本意在于开放性,消费的公共性也即某一物品一旦生产出来之后,便广泛地向私人领域和一切社会成员开放,任何消费者都可以直接获得或接受服务。消费的公共性是由税收的公共性决定的,公共税收课征的目的就是为了供给公共物品。消费的公共性同时也表明,公共物品要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来供给,政府支出的内容、规模、项目和范围要符合公众的需求。所以,从根本上说,政府的财政资金是“众人之财”,预算就是政府用“众人之财”满足“众人之需”。保证“众人之财”用于“众人之需”,就得征求“众人之见”,这也正是预算民主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财政预算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正如库伊曼所说:“治理意味着国家与社会还有市场以新方式互动,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社会及其政策议题或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4]希克进而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5]预算能力说到底就是在财政总盘子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将稀缺的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到各个领域与部门,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年度预算安排反映了系统中心一年一度财政供给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分布,在部门预算中存在着大池塘与小池塘、小池塘和小水缸、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续建项目与新建项目等诸多的关系,处理好系统中心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均衡机制来协调有限财政资金在各个支出领域的取舍,从而提高预算能力。在温岭市,这种均衡机制是通过部门预算民主恳谈来进行的。 (二)部门预算民主恳谈 部门预算民主恳谈,其本意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让公众参与进来,听听老百姓对政府的预算安排有何看法。如果能通过恳谈中的理性沟通协商,使多元利益主体在平等对话中达成对财政资源配置的共识,那么预算的民主性就得以彰显。2008年,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交通部门探索实施部门预算民主恳谈;2009年,增加了水利部门;2014年扩大到交通、水利、建设规划、教育、城管、环保和城市新区七个部门,其主管事务均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根据2011年12月30日在温岭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温岭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采取听取汇报和分组恳谈、集中恳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一,听取汇报。首先大会集中,分别听取温岭市发改委关于上一年度计划执行和本年度重点建设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财政部门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本年度预算编制情况的汇报、相关部门关于上一年度工作进展和本年度工作安排情况的汇报。 第二,分组恳谈。分若干小组和专家组开展恳谈,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恳谈中听取市人大代表、社会公众意见并回答询问。 第三,集中恳谈。大会再次集中,由各小组组长分别汇报分组恳谈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市人大代表、社会公众进行恳谈对话,回答询问,并就恳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表态性发言。 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会同财经工委,将市人大代表、社会公众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处理。 三、“票决部门预算”的过程与步骤 在部门预算民主恳谈的基础上,2013年温岭市人大又开全国之先河,首次尝试“票决部门预算”。“票决部门预算”是指:“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市人民政府将部门年度预算草案提交全体人大代表审查并作修编后,由全体人大代表对部门年度预算草案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部门年度预算的一种预算审批方式。”2013年3月9日,在人代会期间,温岭市人大结合部门预算专题审议,对科技局和农林局两个部门的预算经全体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两个部门预算草案均获得通过。其中,科技局预算草案得赞成票295票,反对票50票,弃权票15票;农林局预算草案得赞成票295票,反对票53票,弃权票12票。2014年的票决,在原有科技和农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经信和科协两个部门。 在现代预算中,代议机构应该是预算的审批者和监督者,尽管我国的宪法和预算法均明确赋予了人大审批和监督财政资源的权力,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预算”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行政预算”模式中,人大的“只决不议”使财政预算的表决只剩下“一致通过”的形式主义符号。“票决部门预算”的价值就在于避免了非此即彼的选择,有利于在不妨碍整个财政预算报告通过的前提下作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这也意味着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对“否决权”的行使,部门预算有被否决的可能,这会促使政府部门精心编制预算,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温岭市“票决部门预算”的程序设计,不是简单地拿某一部门的预算进行票决了事,以2014年经信、科技、农林和科协这四个部门的票决为例,要经历“征询预算—审议预算—修编预算—票决预算”这一系列的过程与步骤。 (一)征询预算 征询恳谈这一环节发生在预算编制阶段,人代会召开一个月之前。2011年,为进一步扩大公众的参与范围,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将审查部门预算的阵线前移,以人大代表工作站为载体,就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科学技术局、广播电视台、农业林业局5个部门的预算草案,在基层(箬横贯庄、温峤江厦、泽国丹山、新河塘下和滨海岱石)直接与选民进行面对面征询恳谈,广泛征集选民的意见和建议。2014年发展到32个部门的预算都通过基层人大代表工作站与选民直接面对面,譬如实施票决的经信、科技、农林的部门预算就分别在大溪北城、泽国中片和滨海滨西征询恳谈。 在预算编制阶段,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对部门预算进行征询恳谈,其意义在于:一是提前公开预算信息和扩大公开范围,让人大代表提前一个月拿到预算草案,以便在会前进行充分调研;二是让代表深入选区广泛听取选民的建议和意见,为人代会审查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三是使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原来看不清的权力“授受”关系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因为人大代表是选民选出来的,他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意志,更应该表达选民的意志;四是使政府的部门预算安排得更加科学合理,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众的诉求,并从中可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的调整和修改。 (二)审议预算 审议预算发生在人代会期间,分别由听取汇报和专题审议两个环节组成。 1.听取汇报 2014年2月24日,在温岭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继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财政局长作市级的预算报告之后,专门听取科技、农林、经信和科协四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作关于“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汇报。内容主要包括:2013年部门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三公”经费执行情况、项目绩效评估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14年预算编制情况、项目安排情况、“三公”经费安排情况及绩效评估计划情况等(见表1、表2、表3)。 (1)资料来源:根据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27)、(28)、(29)、(30)整理。 (2)全年预算=年初预算+省补预算+本级追加+结转结余。 (3)科技局全年预算6289.3万元含“科技重大支持项目回收资金”1225.00万元(主要包括全额收回2010年度科技重大支持项目资金。根据温岭市科技重大支持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科技重大支持项目资金由当年科技经费专项安排及往年科技重大支持项目回收资金组成,重点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行无息借款两年,到期归还后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实行不超过50%的奖励)。 2.专题审议 密尔认为:“讨论财政案前必须接受诉苦。”[6]专题审议是“诉苦”的重要武器,因为专题审议具有议题明确、重点突出的特点,可以直奔主题,加上人大代表提前一个月就拿到了预算草案,事先经过广泛调研和深思熟虑,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些都将大大提高“诉苦”的针对性。 《温岭市人民代表大会票决部门预算工作规程》第七条明确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团应当安排时间,组织各代表团对票决的部门预算草案开展专题审议。专题审议会由各代表团团长主持,市人大代表充分发言并提出询问,部门负责人回答询问并作表态发言。专题审议会后,主席团会议听取各代表团审议情况汇报。各代表团及时将代表意见书面提交大会秘书处,大会秘书处梳理汇总后及时反馈给政府各有关部门。 2014年2月26日上午,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2个代表团,分别对将要进行票决的经信、科技、农林和科协四个部门2014年预算草案进行专题审议。 (三)修编预算 根据专题审议会上人大代表所提的121条建议意见,市政府及相关四个部门据此连夜修编调整预算,共调减11个项目、调增12个项目、优化整合1个项目,调整资金总额361.95万元(见表4),并对代表所提的问题关切作了相应的呼应和说明。至此,政府部门在原来征询预算的基础上对草案进行了再次的调整和修改。 接着,大会主席团会议专门听取四个部门关于预算草案修编方案的说明汇报,主席团会议通过后再提交大会全体会议票决。 (四)票决预算 2014年2月23日,在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预备会议上通过了《温岭市人民代表大会票决部门预算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该规程对票决预算的程序、时间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1.提出票决年度预算的部门建议名单 《规程》第四条规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30日前,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根据部门预算草案编制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票决年度预算的部门建议名单。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确定。 2.票决部门报送预算草案 《规程》第五条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票决年度预算的部门,应当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20日前,将上一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部门预算草案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及时将资料送达市人大代表。部门提供的资料包括:预算编制的依据及说明;预算收支总表、预算收支明细表;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总表、预算执行明细表;上一年度预算绩效评价情况;当年拟新建的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的安排情况及说明;审查预算草案所需的其他资料。 3.票决方式 《规程》第十二条规定:召开大会全体会议,在表决通过市级预算草案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票决的部门预算草案。代表对部门预算草案,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也可以弃权。部门预算草案以得全体代表的过半数赞成票为通过。 先表决通过年度整个预算,后票决部门预算,有利于预算的结构调整。这好比在一筐苹果中有几个烂苹果,只需要把这几个烂苹果拣了就是,而不必要将整筐苹果倒掉或让其继续留在筐里。这样就在非全部接受即全部否决之间,增加了结构调整这一选项。 4.“未通过”及其处置 票决意味着部门预算有被否决的可能,这是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对“否决权”的一种行使。在传统政治思维中,人大对财政预算的表决充满了“政治色彩”,“一致通过”成了表决的代名词,从没有考虑过“未通过”及其处置。而“未通过”及其处置的跟进,则是“否决权”行使的关键。 《规程》第十四条规定:票决的部门预算草案未获通过时,市财政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吸收代表意见,对部门预算草案作进一步修编,并在15日内将重新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市人大常委会对重新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审查批准,并由市财政局在法定期限内批复部门预算。 2013年,农林局首次被列入预算票决,该局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为347.5万元,而2013年增加到370.5万元。代表们在专题审议时提出质疑:“在中央倡导削减‘三公’经费的情况下,预算不减反增?”经过连夜修编调整,农林局“三公”经费预算削减为241.2万元(实际执行结果为179.54万元),比之前减少将近130万元,此后才被票决通过(见表2)。 2014年,对经修编调整后的四个部门预算票决结果为:经信局以325票赞成、18票反对、10票弃权;科技局以326票赞成、18票反对、9票弃权;农林局以325票赞成、20票反对、8票弃权;科协以332票赞成、8票反对、13票弃权,均顺利获得通过。 四、问题与思考 这里就“二次供水”、“结转结余”、“专项资金”、“执行率”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二次供水” 在部门预算中,“年初预算”与“全年预算”是两个不同的量,票决的四个部门2013年“全年预算”合计达40054万元,比“年初预算”的20885.6万元高出近20000万元(见表1)。究其原因在于:除了“年初预算”的“一次供水”之外中途的“省补追加”、“本级追加”及“结转结余”形成了“二次供水”。 “省补追加”可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对下级的财力补助,一般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而对于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上级某一特定的政策目标,地方必须按照上级的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本级财政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收入充裕(特别是临近年终时)的话,也会向各部门“分摊”,于是就形成“本级追加”。而“二次供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年初确定预算时是难以体现的。 譬如《关于温岭市农业林业局2014年预算草案的专题审议意见》中就提到:“2013年省补助3676.47万元,2014年省补助只有300万元,相差过于悬殊。”② 对此在《温岭市农林局部门预算草案修编方案及说明》中作了如下的回答:“2014年省补助300万元为省一般转移支付资金,2013年省补助3676.47万元均为专项性补助资金,由于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未列入当年预算。”③ “年初预算”的设定具有目标指向、资源配置和作业操作等多重功能,无疑很重要,但由于“二次供水”的不确定性,会造成“全年预算”与“年初预算”的巨额差距。这样一来,即使“年初预算”做得最好也“无济于事”。 (二)“结转结余” 部门预算主要依靠部门自己来编制,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统筹安排。由于财政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致使财政难以准确把握部门资金的真实需求,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放大”需求,于是就形成了数额庞大的“结转结余”,票决的四个部门2013年“结转结余”合计达6201.8万元(见表1)。 譬如《关于温岭市经济与信息化局2014年预算草案的专题审议意见》中就提到:“年初编制部门预算时要进行充分的预测,减少结转数,避免年中追加。建议政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性。经信局预算上年结转380万元,在2014年的预算中如何体现?上年没完成就结转到下一年,是无限循环还是对于结转的工作有时间限制?”④ 对此在《温岭市经信局部门预算草案修编方案及说明》中作了如下的回答:“2013年结转到2014年的指标是项目未完成需在2014年继续使用的指标,如省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需在省项目验收合格后再全额发放,省补循环经济资金在2014年用于铸造行业节能降耗项目,待项目验收后再发放。”⑤ “结转结余”形成了一池庞大的“蓄水池”,究其原因在于:预算编制原则上要求实行“零基预算”,但科技、教育、农业等有法定支出增长幅度的要求,要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经费必然年年增加,这与“零基预算”的原则相矛盾;从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预算法,这也导致了部门预算每年的“水涨船高”,溢出来的部分就注入“蓄水池”。 (三)“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预算是部门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定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或倾向。“专项资金”涉及范围较广,弹性较大,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较高。 譬如《关于温岭市科学技术局2014年预算草案的专题审议意见》中就提到:“科技重大支持项目1200万元,这些项目是如何确定的?是否存在与其他部门重复奖励?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农林局、科技局、海洋局等进行部门联审,并对科技政策奖励等项目实行‘回头看’,对企业激励不大的政策可以进行调整,确实有实效的奖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奖励资金有实效。”⑥ 对此在《温岭市科技局部门预算草案修编方案及说明》中作了如下的回答:“2013年,工业科技重大支持项目共受理40项,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财政审查、媒体公示等相关程序,按得分高低确定了高压变频器、全降解餐具、系列防冻智能花园泵等16个项目,承担单位分别为富凌电器、富岭塑胶、利欧股份、大元泵业、华龙机械、恒大刀刃具、鱼童新材料、神能电器、飞旋泵业、上优刀具、伟博环保、星星机械、康多利、兴益风机、兴坤动力、瑞丰五福。2013年度及以前项目均在温岭科技信息网公开。”⑦ 由于“专项资金”预算是部门自主安排的,因此不仅随意性大,也是各部门利益关注的焦点,是部门预算各项支出中最难控制管理的一项支出。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专项资金”一旦安排后,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在今后每年都会安排,尽管有些项目已经完成或发生变化,但仍然巧立名目让它继续存在,这样一来,科学合理的“专项资金”预算就难以测定。 (四)“执行率” 部门预算“执行率”偏低,规范的预算执行机制难以形成,是人大代表在专题审议时热议的话题。 譬如《关于温岭市农业林业局2014年预算草案的专题审议意见》中就提到:“农林局预算执行率整体不高,预算执行率60%以下的有26项,涉及资金达1761.67万元。这就意味着2013年有1760多万元资金没有发挥作用,而恰恰有些群众急需的民生工程因为没有资金得不到实施。建议农林局务必提高预算执行率。”⑧ 对此在《温岭市农林局部门预算草案修编方案及说明》中作了如下的回答:“农林部门项目多,而且比较小、比较散,有些项目实施受季节影响,有些省、部级项目在下半年批复,需跨年度实施,导致执行率比较低。今年我局将加大预算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率。”⑨ 部门预算“执行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预算拨款与使用时间上的“错位”。现行《预算法》第一章第十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每年的财政年度预算一般要在当年3月召开的人代会上批准,预算批准之后其资金要等到6月以后才能逐步到位,这样一来,在预算使用和预算拨款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差”。上半年要执行项目时,预算资金还没有到位,项目执行很困难。等到下半年预算资金到位了,但已经快到年底,执行项目的时间又不多了。还有一些工程项目要待验收合格后才予以支付,这也会形成一段“时间差”。 五、结论与讨论 财政预算作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一个重要文件,是人大“掌握国库的权力”。正如汉密尔顿所言:“这种掌握国库的权力可以被认为是最完善和有效的武器,任何宪法利用这种武器,就能把人民的直接代表武装起来,纠正一切偏差,实行一切正当有益的措施。”[7]审查与批准财政预算报告也是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法律程序,表决方式直接关系到表决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人大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实现。表决同时又是一门议事技术,是民主制度存在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运行的“操作程序”。记名投票还是匿名投票,公开投票还是秘密投票,在不同文化背景、民主习惯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各自的特点,但其背后所体现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即保障表决人的真实意图,提高表决的质量与效率。在中国的语境下,无记名投票其用意在于为投票者消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温岭市的“票决部门预算”以民主恳谈为载体,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将预算权的价值问题转换成程序问题,从程序上看,经历了“征询预算——审议预算——修编预算——票决预算”这一系列的过程与步骤。伊斯顿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8]其中包含着一系列价值分配的决定和行动,这种决定和行动由“要求”和“支持”构成的“输入”,经“权威机构”过滤与论证后,形成了作为政策产品的“输出”,并“反馈”到“输入”那里,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循环的政治过程,财政预算具有典型的“权威性分配”特征。在温岭市“票决部门预算”的设计中,“征询预算”这一环节“输入”了选民的“要求”和“支持”,期间政府部门对预算有了第一次的修改;“审议预算”这一环节“输入”了人大代表的“要求”和“支持”,期间政府部门对预算有了再次的修改;“修编预算”这一环节反映了政府部门最后的过滤与论证;“票决预算”这一环节完成了对政府部门“修编预算”的表决,并最终“输出”了公共政策。 表决与政治制度、政治环境、政治气氛紧密相关,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如果人大能够通过表决制度的改进,对政府活动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与监督,那么,人大就能将“掌握国库的权力”的角色和功能演绎到位,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创造一个坚定的制度平台,并对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 ②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16)》。 ③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42)》。 ④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14)》。 ⑤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40)》。 ⑥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15)》。 ⑦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41)》。 ⑧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16)》。 ⑨引自《温岭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会议文件(42)》。标签:部门预算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项目预算论文; 财政年度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人民代表大会论文; 时政论文; 人大常委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