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段”的教学_铁牛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段”的教学_铁牛论文

中年级语文“段”的教学研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段”的教学重基础。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从句到段,因段导篇的转接阶段。探研段的教学,抓好段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要求,理清表述形式

掌握自然段的表述形式,是小学生从段涉篇的入门,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理解。

1.总分式。它是总述和分述的句子构成。如《李明珍》一课的第四自然段:“他发现旧的药物书中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说了几个名称……还有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段中的首句是总述句子,而分号之间的三方面说明旧药物书记载的不全、不详和不对之处,是分述的句子。

2.因果式。它是由原因和结果两部分句子构成。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的一段:“弟弟跟妈妈住在女牢房里。牢房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弟弟穿的是妈妈改的小囚衣,吃的和大人一个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脑袋大,身子小,面黄肌瘦。”前一部分写出弟弟在监狱中“衣、食、住”条件之差,因而被折磨成“弟弟脑袋大,身子小,面黄肌瘦。”前一部分是“因”,后一部分是“果”。

3.方位式。它是按由近及远,从上到下,先中心后两边,或从整体到局部的表述而构成。如《松鼠》一文:“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一身灰褐色的毛……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它的写作特点有方位性,整体为面,方位为点,聚点为线,有条而述。

4.顺承式。它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以动作、行为变化的连贯叙述而构成的。如《一个降落伞包》的其中一段:“飞机飞的又快又稳……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沉甸甸地不断往下坠……情况十分严重。”很明显,这是循事顺叙,连续紧扣,顺承而进,一气呵成。

5.并列式。它是在一段话中把事物分成几个相应部分而构成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一段:“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海参到处都有……大龙虾全身披甲……”这段内容的首句写珊瑚,其余各句均写一种鱼。其知识规律是物体各异,成分对等,关系平衡,结构并列。

6.转折式。它是由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构成的。如《沙漠里的船》一自然段:“沙漠广阔无垠,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旅行的人很难认路。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首句是后句的前提,后句是前句的转折,这种形式大多运用“但是”、“可是”和“却”等关键词来表示。

二、善启导,掌握分段方法

分段是在理清自然段表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体现。它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理清自然段,归并逻辑段。如《黄继光》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叙述战士中有一个受伤,另一个牺牲了,黄继光继续前进;第五自然段叙述黄继光也受伤了;第六自然段叙述黄继光用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而光荣牺牲。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写黄继光顽强战斗的全过程,应归并为同一逻辑段。

2.先定中心段,后分其他段。如《麻雀》一文的主要内容是老麻雀不畏强暴,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让学生带着这个主要内容去寻找描述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中心段,接着把前段和后段划出来。其规律是先主后次,先中心后旁及。

3.辨析过渡段,归属逻辑段。过渡段是文章语气相连的纽带,使读者思路顺利地前后过渡,不致感到过于突然。如《小珊迪》的第一自然段:“故事发生在爱丁堡。”它是故事的引入。第二自然段:“有一天,天气很冷……”它是写故事的经过。根据分段方法,看其主要意思是总结上文还是引起下文,前者归上段,后者归并下段。本例是起引述下文作用的,应归属于下段,不宜独立成段。

4.因文而异,多向性分段。有的文章可能出现两种分段方法都合理。如《小珊迪》一文段的开端用词分别是“有一天”、“晚上”、“直到明天”,这样可按时间顺序分为三段;如果从地点转移来看,它们分别是“旅馆门前”、“旅馆里”、“珊迪家”和“对小珊迪品质的赞美”,可分为四段。两种分段的构想均合逻辑。

三、揭规律,概括段落内容

段意概述要有准则:用语要简单明确;能反映出段落的主要内容;各段意思连起来能够表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归并法。它提纲挈领,富于综合性。如《赶集》的第一段内容是这样的:老汉→衔着旱烟管 老太太→脚步挺松爽 壮年男子→跑得热 年轻妇女→打扮得整整齐齐 归并:赶集的人→兴高采烈。

2.摘句法。它是直接在段中找有代表性的重点句为段意。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每一段:“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段有两句话,重点是第二句,故选摘第二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段意。

3.连串法。它是在段中找出重点词语,加上自己运用的词语成段意。如《捞铁牛》的第一段:“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段内容虽然篇幅较长,但把段中的“铁牛”,“被大水冲走”,“一个和尚说”,“把它们送回来”等词语串连成句,再把“说”改为“提议”,“送”改为“捞”就成了“铁牛被大水冲走了,一个和尚提议把它们捞回来”的段意了。

4.多说多写,说写结合。中年级一般重在说段意,但在说前可以让学生简要写写。对高年级则重在写段意,先写后说,也可先说后写,互相配合。概括段意时要从内容角度归纳;内容应是完整的句子,而不是词或词组的罗列;应该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对于概括段落大意的几种方法,必须经常训练,勤于实践,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标签:;  

浅析中学语文“段”的教学_铁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