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路径论文,自主创新能力论文,评价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06)03-0047-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化规则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科技全球化是科技活动的主题、领域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成果实现全球共享,以及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挥将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发展水平和制度安排的国家纳入到大致相同的竞争框架之中。这就意味着这些领域活动规则的全球性统一。这些规则虽然在一些特定问题上给发展中国家留出一定的缓冲时空和例外处理权,但总体上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受制于共同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共同规则使全球竞争出现了非对称性。例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下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都存在很大差距: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市场信号反应能力;市场波动承受能力;技术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跨国公司数量与创新能力等。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背景下非对称性竞争的格局中,中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摆脱非对称性竞争的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必须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技术的领先地位决定一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尽快运用新技术成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风险投资,给高新技术产业以各种扶持,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使之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增加创新所必需的要素的投入和培养强大的吸收、消化与生成经济全球化收益的能力。中国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技术的新路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到来,单靠引进和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抓住发展的机遇,有所创新,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科技型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一定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企业的竞争力,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大规模的自主创新通过改变增长的驱动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效益持续快速增长。科技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采用新发明和技术进步的成果,通过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变化,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从而改变其收益率之间的平衡。由于创新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相对降低了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在产出中的权重,因此在既定产出水平下会大大减少这些要素的相对投入量,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专利经过一段时间转化为创新后,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当这种创新不断增多,并达到相当的规模,便会替代传统的投资驱动力而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将有助于突破经济资源的瓶颈约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总之,科技型企业在适应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发展要求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现实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在于其机制的创新性。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先进的利益驱动机制;适应市场机制的能力较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但是,从我国当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状况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上还存在产业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尽合理、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缓慢、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持续创新能力急需提高等内部难题和政策落实不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中介机构数量严重不足、服务低下等外部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竞争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科技型企业必须重点突出保持和强化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以利益机制为引导,“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和生产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可以利用再生资源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一、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的内涵归纳为三点: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三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可见,这里谈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技术的自主创新。我们探讨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内涵。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持续形成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包括技术吸收能力、技术融合能力和技术变革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对技术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水平,它包括对自有技术和引进技术的研究应用。对自有技术主要是提高研究应用的水平;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比较复杂,包括在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相关技术调查研究之后,辨别、引进单项或多项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引进后,对先进技术的学习、消化能力;以及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对引进的先进技术有所改进的能力。技术整合能力主要指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主要指技术的集成能力,强调的是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促成围绕某种核心技术的多项相关技术的有效链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技术变革能力,主要指的是原始创新能力,它包含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或新材料的重大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它能使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但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德国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用企业技术创新费用(科研开发费、产品试验费、产品设计费、购买专利费,市场调研费和因产品创新而从事的人员培训费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来描述;我国国家统计局近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来反映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国内有的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个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因此,根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结合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评价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涉及资源投入能力(包括核心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资源、主要是知识性资源的收集和贮备)、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制造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组合效率—“技术创新产出”。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的评价标准。确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的评价标准,通常应考虑下列因素:(1)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指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指标的水平和技术的复杂程度,以及它的技术方案、原理的新颖性和先进性。(2)企业的经济效益。指可取得的直接累计净增经济效益和平均年净增经济效益,包括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等。(3)企业的社会效益。一般指不易或无法直接用经济效益来计算,但确实给社会带来的效果,如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消除公害污染,确保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促进社会发展等。(4)促进科技进步。主要指增进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或者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与作用的大小。因此,企业技术项目的自主创新应能实现五大提升:提升产品整体水平;提升体系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全面接轨,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同步开发,与国际上一流公司和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开发,技术协作;提升核心制造能力,以一流的装备保证一流的水平,以生产的柔性适应品种的柔性,以体系的质量控制产品的质量;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与世界著名公司合资,建立获取国际先进智力资源的渠道,建立国际采购平台;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确立民族品牌的地位。
二、提升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遵循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并发挥好政府在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石
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的数量,二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目前,我国已进入加速工业化阶段,技术的发展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转变。在过去的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R&D(研究与发展)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2001年,我国的R&D支出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多;2003年R&D支出达到152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3%;高技术产业产值为2.7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1.4%。同时,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突出的企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技术来源也正在从技术跟踪和技术引进为主逐步转向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在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技术供给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目前,我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研发与企业实际脱节,科技投入的效率不够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企业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应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投入的配置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机构进行科技资源重组。对于科技型企业等国家大力扶植的重点企业和行业,应建立国家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形成一些集资金筹集、研究开发、技术扩散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开发联合体,采取基金会或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的组织形式,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应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二)建立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
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企业核心技术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三)强化技术整合机制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各个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以集成,其创新性、确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目前,我国科技系统突出存在产、学、研缺乏协调和脱节等现象,众多科技成果,由于缺少优化组合与集成,始终束之高阁,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由此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也阻碍科技投入发挥有效的作用。徐冠华部长明确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的必要性,强调要从发展单项技术为主转向以兼顾发展单项技术和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为主。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加强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基地要逐步加大用于国际与国内开放合作的经费比例,广开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制定有利于科技交流的考核指标体系。科技型企业要加大与其他科研部门的合作力度,不断提高技术融合能力,形成强大的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加强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
只有把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要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为指导,大力培养、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创新人才,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加大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科技不同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重点打破以立项为获奖,并以获奖与人员职称、工资、住房等挂钩的做法,树立科技开发人员应当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和取得回报的意识。
(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为基础的,而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又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必要前提,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就缺乏强大的动力机制,科技型企业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比如在高新技术研究阶段,如何明确不同阶段研究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责任和分担等,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高新技术的利用阶段,为确保高新技术转移实施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高新技术市场化阶段,为了保护知识化产品的有序竞争,需要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打击高新技术市场的假冒、剽窃、复制等侵权行为。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使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目前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合作与交流除涉及到技术上的可行性外,还要考虑诸如技术成果分享、专利申请权、所有权、实施权、专有技术保密等知识产权问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可以保证科技型企业有效地吸引投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维护科技型企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武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取优势、维护优势、发展优势。根据WTO实施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TRIPS),我国将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并将依法打击各种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活动。科技型企业必须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不断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是渗透在核心技术的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是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因此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协同配合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真正落实知识产权的管理。
(六)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体系建设
首先必须明确边界清晰的政府职能。这既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也为提升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跨国贸易、跨国投资、跨国资本和要素流动剧增所带来的挑战,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更加关注本国及与外国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税收、汇率、交易规则等方面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政府职能必须转到市场和法制方面,重点之一是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制度体系,以便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重点之二是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减少直接的行政规则,以增强企业的自主能力。政府适应这种职能转变,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项目性政策往往比产业或行业性政策更有效。强调资本如何配置的政策比强调资本积累的政策更有效,强调学习能力比强调学到什么更有效,因此,要强化对关键性个体的激发和关键性项目支持,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动力。这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战略发展的细致化特征。政府应重点激发和支持具有“领头羊”作用的个体和项目。激发和支持的原则应以“扩散性外部性”效果为准则,以填补自组织系统中关键要素的缺位为核心。通过对关键性个体和项目的激发与支持,使自组织系统形成更大的协同力量,带动和激发其他个体和项目的发展,从而更多地获取全球化的收益。
[收稿日期]200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