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_农民论文

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收入论文,因素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中国政府既定的目标。十亿农村居民达小康则是全国人民达小康的关键。农村居民达小康的关键因素和关键指标是人均纯收入。198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缓慢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极不相称,已引起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哪些方面入手,通过什么途径来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本世纪末达小康,是各级领导所关心的大事。本文以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为例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象安徽省这样的中西部发达的农业大省如何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路子,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一、投入因子相关性的量化分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户的经济活动,从以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向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过渡。也就是说农民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讲求经济效益了。而评价经济效益时,常有下式:

经济效益=所得-所费

=产出-投入

=收入-生产性支出

由此,经济效益也就相当于住户调查中的“纯收入”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3年《农村住户调查方案》给出的定义,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平均每个居民在一个统计处度内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包括承包耕地、山林、水面的生产活动,从事二、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在其它经济单位从事劳务等)所得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成本性费用支出后的部分。其公式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纳税-上交集体承包任务、提留和摊派-调查补贴。

这里调查补贴是固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交纳税金款量小,上交承包任务和提留摊派随上年纯收入额大小而变动,它们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是不大的。影响纯收入变动的主要是总收入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再进一步分析,从某一农户多年的纵向资料和不同收入户之间的横向比,可以发现,家庭经营费用与总收入的比值是随着纯收入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总收入的攀升。

农民经济活动,无不是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活动,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如图一所示。可以说农村纯收入是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有:

农民纯收入=f(劳动力、土地、资金)

任何一个投入因素都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为此我们把劳动力分解细化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劳动力供养人口、户均人口、每百人中职工人数、百人中外出劳动力人数、百人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土地细化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山地面积、人均水面面积;资金细化为人均生产性资金投入额、人均年末固定资金原值、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额。

因此就有下式:

农民人均纯收入=f(劳均受教育年限、每劳力供养人口、……、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

如图一所示,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一,农民经济行为千差万别,很难求得一个准确的微观经济下的f表达式。然而外部环境对于同一地区或更小范围的农户来说,基本是一致的;农户的具体经济行为千差万别,然其最终成果──纯收入表现是一致的。故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将其舍去。只研究劳动力、土地、资金对纯收入的影响程度。

我们采用的是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定量分析各因子间相互影响程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它是分析系统中各因子关联程度的,或说是一种关联度的量化方法。在现实中,任何一种客观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现象,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因子所组成、所影响。而每个因子的变化都是随机的,有的是明显的、易观察、可度量的,而更多的则是变化不鲜明,不易观察、无法精确度量的。人们在认知、分析、预测客观事物的发展时,常受此类难以完全认知因子的影响,得不到全面的、足够的信息,而不易形成明确的概念。人们把此类因子叫灰色因素。如图一所示,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属于这一诸多灰色因素影响的客观事物。

通过此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投入要素的大小,就可以找出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强化这些重要因素的投入,就会有效地增加农民纯收入。

在对灰色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首先要解决随机序列间的相关性,找到关联性的度量,以便为因素分析,为系统的决策提供基础,为主要因素的判断指出方法途径。

考虑到m个有序数列,又称为每序列,本研究即人均纯收入,研究母序列与予序列的关联度,一般分为四步。

首先,原始数据变换。对于单位不同,或者初值不同的数列,要使之无量纲化,规一化。为避免出现被除数为零,故我们的研究不进行初值化处理,而作均值化处理。

根据上述原理和计算方法,应用1993年全省31个抽中调查县的数据,并用BASIC语言编制计算机程序,对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系统作关联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二、结果分析

从上面解得的关联矩阵结果,可以看出,12个选择因子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每个劳动力供养人口、户均人口、人均耕地、人均生产性投入、人均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百人中职工人数、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额、百人中外出劳动力人数、百人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人均山地面积、人均水面面积。

下面分而述之。

1.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纯收入的影响。

在所选择的12个关联因子中,教育对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9638。这一点已成定论、共识。然而研究是建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和劳动力具体的经济行为为基础上的。如将外部环境(不同地区)和劳动力的具体经济行为(从事职业)与教育程度一齐加以考察、研究的话,可以看出,受同等教育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地区及同一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其收入差距是巨大的。如在安徽省沿江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当涂县,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劳动力户收入人均在2000元以上。而在淮北较落后地区,则在680元左右。在同一地区从事一、二、三产业间的收入差别则更是显而易见的。说明教育对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新鲜事物的接受、新技术的掌握,市场信息的判定对农民收入都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高的根本原因。

2.劳动力供养系数,户均人口对纯收入的影响次之

劳动力平均供养人口和户均人口与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分别为0.9595和0.9549,分别为第2位和第3位,即关联序分别为2和3。随着劳动力供养系数的加大(供养人口的增多)和户均人口的增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呈减少趋势。表现出现显的负相关关系。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劳动力供养系数、户均人口随人分组变化的对应关系

人均纯200

300400

500

600

8001000 1500

2000

收入分

-300

-400 -500 -600 -800 -1000 -1500 -2000 以上

劳动力1.69 1.64 1.59 1.59 1.52

1.45

1.41

1.35 1.15

户均人4.74 4.87 4.77 4.89 4.62

4.42

4.08

3.92 3.20

表二 人均纯收入、劳动力供养系数随家庭人口变化的对应关系

家庭人 1

2 3

45 6 6人以上

人均纯 1314.00 986.13 832.70 770.93 697.65 656.21 653.36

劳力供 1

1.301.37

1.591.531.47 1.54

表三 人均耕地随人均收入变化对应关系

人均纯收入 200

300

400

500

600

800 10002000

分组(元) -300 -400 -500 -600 -800 -1000

-1500以上

人均耕地( 1.17 1.15 1.43 1.87 1.79 1.72 1.521.24

附:劳均受 5.853 5.976 5.797 6.027 6.273 6.169

6.397

7.189

3.人均占有耕地对纯收入的影响相对降低。

耕地对于农民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的收入与土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条件下,土地的产出量总是与土地的耕种面积成正比。因此,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大小应该是决定农民纯收入的最主要因素。然而根据关联度的分析,它却落在教育程度、劳动力负担系数、家庭人口之后,居第四位。这充分说明了,随着改革开放,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已相对降低。但土地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分组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当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且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加大,人均纯收入逐渐增加;当超过600元时,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如表三所示,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农民脱离了耕地的羁绊,致富的路会越走越宽。

4.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仍显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投入的增加与产出(收入)的增长是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有些对宏观经济研究的报告认为,对农村投入资金量的波动,是造成农村经济波动,特别是农业波动的最深刻的原因。即是说,在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诸因子中,投入应该是第一位的,至少也应该是第二位或第三位的。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生产性投入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在所选择的12个因子中居第5位,关联度为0.8955;人均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关联度是0.8586,关联序为6;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关联度为0.8121,关联序是8。说明投入对于纯收入来说,虽呈正相关,仍很重要,重要性却处于中间位次。若结合其它因子和农民的经济行为来分析,可以知道,虽然投入与产出在一定情况下呈正相关关系,但在农民个体间文化程度,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信息的分析运用上的诸多差别,投入(即生产性费用支出)的加大,却正是纯收入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规模狭小,收入水平低,投入能力较弱,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都难以形成最佳状态,反而使生产高成本运行。另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并壮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异地流动,农户并非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却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这也许就是投入对于纯收入的关联度并不太高的原因。但是就发展农村经济整体而言,增加投入仍是增加农民纯收入的重要途径。

5.百人中职工人数、外出劳动力的乡镇企业人数

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

研究结果表明,百人中职工人数、外出劳动力人数、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其关联度依次为0.8450、0.7941和0.7292,对应的关联序分别为7、9和10。其影响情况见表四。

表四 常住人口中职工、外出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无论从研究得到的关联度值还是从上表分析,都可以看出百人中职工人数、外出劳动力数和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都和农民纯收入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但在所选择的12个因子中,位置却处于偏下。如前所述,农户家庭中的职工、外出劳动力和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都不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收入却颇丰,因此与纯收入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另一方面象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基础产业薄弱,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乡镇企业刚刚兴起,就业人数不多,同时劳动力市场还有待于加强、完善,外出打工尚需组织、加大流量,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构成上,这一块并非主要。1993年安徽省农民人均报酬收入为94.38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8.8%。这也是位次之所以较低的主要原因。亦是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

6.人均山林、水面面积纯收入的影响尚待提高。

从安徽省这样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来讲,人均经营山林、水面对农民纯收入影响并不大,在所选择的12个因子中,关联数为倒数第一、第二位。但并非说经营山林、水面对增加农民收入不重要。安徽的住户调查资料表明,人均经营山林0.6亩(0.0009公顷),经营水面0.01亩(0.000015公顷),面积小产出就不可能大,对纯收入的影响亦小。1993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和采集捕猎收入合计为14.61元,渔业收入11.54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3%和1.1%,无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二者对纯收入的关联又分别为0.7292和0.7124,仍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这一点可从分类型区汇总资料得到印证。经营山林和水面的农户收入一般总比经营耕地要高得多。因此抓好山区特种经济的开发和提高水面养殖的产出率仍不失为致富门路。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规范化,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信息的收集、分类和采纳、对市场状况的了解和对经营方略的决策,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掌握专门的知识。各级政府必须花大气力做好农村9年义务教育和青壮年的扫除文盲工作,否则就会制约农民纯收入的迅速增长。

安徽省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还很困难,在教育经费一定情况下,应该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层次办学,特别是职业教育。要多方位多层次筹集资金把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向农村普及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并千方百计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减少户均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劳动力供养系数,增加人均纯收入。

要以人口少收入高、负担低、生活好的农户作样板,进行大力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抚育子女的成本增加远高于纯收入增长的速度。仅以学杂费为例,安徽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1993年农民支付的学杂费人均26.51元,与1990年的人均13.07元比,三年番了一番。通过给农民算算帐,让农民自觉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人口生育率降下来。当然,政府也不能放弃行政手段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三)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现阶段,特别是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而且教育水平低,人少地多的地区,经营土地仍不失为提高纯收入的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是须良好的外部条件,要为农民提供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以及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农民已经富裕了,坑农、卡农的现象比较普遍,应得到坚决彻底的纠正。另一方面,建议在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外出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实行“两田制”。即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把耕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口粮田,它承担社会保障职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要致富过小康生活,必须在农业外寻找出路;并对口粮田实行单子继承使用。第二类是承包田。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实行竞争,由农民根据经营能力投标承包,促使耕地向经营耕地能手集中,杜绝土地抛荒现象。要抓好山区的水果生产,水面的水产养殖和山区特产林木的开发应用,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从现象看,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富裕,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的人比从事农业的富裕;理论上,农业生产周期长,遇到的自然和人力的不可控因素大,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收入低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的非农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一无资金、二没技术、三少管理人员”的现象较为普遍,发展乡镇企业制约因素较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劳动力输出,对于资金的积累,观念的改变,人才的培训以至乡镇企业、农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加大开放力度,多方吸收资金,选择一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一批与农产品关联度高的非农产业。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柢,没有一个强大的投资,很难使农村经济开发走出贫困恶性循环。另外,农村人口多,如果农民仅靠国家提高粮价或小幅度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际上这两方面都是困难的),而增加一点收入,也根本启动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为任何一个微小收入的增长,也将被农村新增加的人口和急需改善的农村生活水平所抵消,而不能增加投资,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而无法越过“人口陷井”。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从农村外部、省外部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建立一批与农产品关联度高的产业。改变目前输出农牧业初级产品(如原粮)和输入制成品(如粮食制成品)的双重利益损失,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总之,提高农民纯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单是政府和农民的事,也是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事。它需要社会各部门都来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想到农民。形成一个农村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纯收入,实现2000年达小康的宏伟大业。

*本报告在完成初稿后,得到了安徽农业大学姚君泽教授、安徽省社科院长程必定研究员、安徽省农经委副主任吴昭仁高级经济师、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黄焕中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农经系副主任李晓明副教授、安徽省统计科研所原所长吴玉琦高级统计师等专家审阅。各位专家对本报告的选题、论证方法、实际意义等方面给予较好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该研究报告改进的方向和修改的具体建议。在此对各位专家的热情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WW黄亚萍

说明: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自邓聚龙先生在80年代初期提出以来,从见到的文献资料看,一直是在灰色系统内的纵向发展方面研究应用。邓聚龙先生在定义灰色系统关联度时,也是提“时间序列”间的关联度。这次农民收入因子研究中,我们首先把这种方法引入一个灰色系统内横切面研究。而且,研究结果证明是成功的。但是否真正科学合理,尚盼学者、专家斧正。

标签:;  ;  ;  ;  ;  ;  ;  ;  

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