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视域:翻译业对文化拯救、传承、振兴的伟大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功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6e661fa86f0830c68825f41.jpg)
沈望舒 文化学者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造福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一、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笔者遗憾地了解到国人因《西游记》而在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佛教鼎盛“极乐世界”,已经几度沧海桑田;汉至宋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宗教文明。 二、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晋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先后主张“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集团命运共同体、相关国家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命运共同体、G20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导出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整体统筹治理观等等极具现代性、先进性的“大道理”。 翻译改变了文明的内容、人们的观念,也使中国文化通过吸收、扬弃走出愚昧僵化,开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相融并进的历史,进入与世界各国互鉴、互学、互助中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轨道。 三、翻译,应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展现担当 翻译对于和平发展、创新发展、稳定发展的意义本无须赘述,然而中国翻译却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一由少数人造福绝大多数人的行业身处窘境。 机遇主指: 1.国家明确文化强国战略,众多与促进翻译业建设相关的利好政策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相继出台,后者更有针对性目标: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领域对外投资,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此外,2007年十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配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目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加之已实施多年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翻译费资助等。它们为翻译业大展宏图勾画美景。 2.我国文化外贸呈现总量尚微、位势尚低、但发展势头向好的形态。2003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从60.9亿美元攀升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文化服务进出口从10.5亿美元增长到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坚实,也说明翻译业的支撑日见走强。 3.彰显翻译价值、积累外译成果的案例增加。早些有《狼图腾》被国外著名出版机构高价购买英译版权,并计划在全世界同步出版发行,一时成业界和国内外媒体的热点。近些有中国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百余国家翻译或拟翻译出版莫言作品的热潮,以及对瑞典语翻译家陈安娜的关注。与业内“莫言获奖的一半功劳要归翻译界”断语相映,莫言在答谢词中说:“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变为世界的文学。”经典式的有北京申、筹、办奥运会前后八年里无数双语或多语精彩文案及其生成模式;突破性的有中国时代出版公司(北京时代华语图片有限公司控股)的纽约业务大战略与国内17家出版集团签约购买版权,预算投入549万美元,首批将包括《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等涉及社科、财政、文学、经济、少儿、文献等七板块的100种“有功力”图书,组织中外专家译成英文,经由美国高校汉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审定,通过美国发行中盘向其国内研究机构、高校、政府图书馆及欧美大型书店征订销售,取得良好渠道反馈。 挑战主指: 1.政府、舆论、社会对翻译业的认识不足、观念偏差和价值错位。中国长期存在对翻译劳动价值判断偏低的倾向,不认为是高品质翻译活动,具有很大创作特色、需要太多跨文化知识储备。所以翻译、尤其准确精彩的翻译,虽然是许多事业产业的前提性基础,虽然翻译缺位,或丧失时效与意思错漏的翻译每日都在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关于翻译,包括对中国经典几十年磨一剑的翻译,对重要理论著作的翻译等,总体学术评价不高,社会地位有限;而且实际报酬除现场同声传译等少数岗位外普遍太低。即便显示国家决心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所定翻译费资助标准,市场实践中也有其仅达目标品质图书翻译成本三分之一的评价,人们难以仅靠翻译收入维持生计。围绕翻译业务和翻译文化的会议缺少高层人物与机构的参与热情,实际职业声望较低。 2.翻译业基础薄弱、规模尚小、素质不高,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对比30多年高速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日益开放、愈来愈与世界深度拥抱的中国,翻译业即使有社会长期全民学外语的表象,有了几代人时间以及数量规模型增长,也丝毫没有够用或过剩的迹象。除去总量能力不足外,素质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说翻译领域也有令社会关注、引起媒体几片浪花的时候,多是在剽窃抄袭事件、粗制滥造的报道、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讹丑闻等(如对著名人物的怪诞译名)。翻译服务有以举国之力在“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中赢得赞誉的骄傲,但更多的是平日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缺位、不到位、没品位的狼狈。 3.有利于翻译业创新发展、职业化进步的政策环境尚待完善。翻译的辅助、从属、边缘性地位,社会中外语在母语国难称专业、在非母语国常为工具的思维定式,致使对全球化背景下有如此重要性的基础行业一直没有顶层设计,没有在得到所需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没有促进和规范其与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政策体系。至于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明确翻译产业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并进行相应资金支持、制度安排、规划部署,还尚未提到文化重点建设日程上。而伴随社会需求增长的产业盲目膨胀,与先进文化引领和国家治理的不足,少政策更少好政策的困难环境,共同致使中国翻译总体质量下降,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的缺失突显。 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赋予翻译这个古老行业以神圣使命,它需要政府和社会转变观念改革进取,为翻译业提供良田沃土般成长环境;更需要翻译界有担当、负责任、有作为,能以增强自身素质能力的奋斗和代表先进文化的精彩,向世界诉说“中国记忆”,演绎“中国故事”,显示魅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与各国文化认同的强度和深度,铸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标签: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北京翻译公司论文; 命运共同体论文;
王树视野:翻译产业在文化拯救、传承与复兴中的重要作用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