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川崎病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秀萍1,徐丽琴2

儿童川崎病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秀萍1,徐丽琴2

(1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2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6年我院确诊为川崎病的7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总结诊疗经验。结果:75例KD患儿中典型KD占84%(63例),不典型KD占16%(12例)。典型KD男女之比为1.74:1,不典型KD为1.4:1。有冠状动脉合并症的18例(24%),其中冠脉扩张17例(22.7%),冠脉瘤1例(1.3%),血液系统受累73例(97.3%),消化系统受累39例(52.0%),呼吸系统受累27例(36.0%),泌尿系统受累26例(34.7%),关节肿痛1例(1.3%),在病程5~9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预后良好,相关合并症定期随访均转为正常。结论:(1)KD好发年龄为<5岁,男孩多见于女孩。(2)KD可有全身多个系统受累。(3)早期确诊、尽早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能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 川崎病;临床分析;早期治疗;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149-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免疫机制介导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为儿科较为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依据流行病学相关资料,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大多数发病年龄小于5岁,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亚洲人种明显高于其他,已是我国儿科住院的常见病之一,此病最为严重的后果为心血管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目前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1]。现对2011年至2016年儿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75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KD诊断及分期标准主要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KD诊疗指南[2]:不明原因的发热5天以上,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至少4项者,排除其它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典型KD。①双侧眼球结膜充血;②口腔及口唇黏膜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③肢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④躯干部多形性皮疹,但无水疱及结痂;⑤颈部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1.5cm或更大。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且心血管系统相关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亦可诊断为典型KD。不典型KD诊断标准[3]:年龄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若持续发热>7d,排除其它疾病,实验室检查有炎症反应证据(血沉、CRP明显升高),虽无KD临床表现,一旦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即可诊断;对于年龄大于6个月的患儿,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天以上,具有至少2项KD的主要临床表现,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除外其它疾病,可疑诊不典型KD,对于疑诊病例,应监测冠状动脉情况,一旦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即可确诊。冠状动脉扩张标准[4]:0~3岁冠脉≥2.5mm,3~9岁冠脉≥3.0mm,9~14岁≥3.5mm;冠脉瘤标准:①轻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②中度:可为单发、多发和广泛性,内径为4~7mm;③重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1.2 一般资料

75例川崎病患儿中,男47例,女28例,男女比为1.68:1,发病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为9岁,≤5岁67例,占90.6%,>5岁8例,占9.4%,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年龄均≤5岁。

1.3 方法

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及相关诊疗方案等,并做好随访的相关记录。

1.4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均为高热或超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5例KD患儿中典型KD有63例(84%,63/75例),不典型KD12例(16%,12/75例);均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口唇及口腔症状有69例(92%,69/75例),皮疹61例(81.3%,61/75例),球结合充血67例(89.3%,67/75例),手足硬肿50例(66.7%,50/75例),淋巴结肿大35例(46.7%,35/75例),肢端改变32例(42.7%,32/75例),肛周改变30例(40%,30/75例)。

1.5 并发症

75例患儿均完善心脏彩超检查,有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有18例(24%,18/75例),其中17例(22.7%,17/7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1.3%,1/75例)为冠状动脉瘤,对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患儿随访6个月至2年,目前均完全恢复,1例冠状动脉瘤患儿,目前也已恢复;此次样本中有73例(97.3%,73/75例)患儿有血液系统合并症,为血常规异常,其中以血小板和白细胞升高常见,15例患儿伴发凝血功能异常;39例(52.0%,39/75例)消化系统合并症,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受损;27例(36.0%,27/75例)呼吸系统合并症,其中主要为支气管炎(10例)及支气管肺炎(17例),其中有1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26例(34.7%,26/75例)泌尿系统合并症,主要为尿路感染表现,部分伴有少量蛋白尿,其中1例有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均轻度增高,病情好转后均恢复正常;关节肿痛1例(1.3%),表现为小关节受累。

1.6 治疗

①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按1g/kg.d,连续用2天。②阿司匹林口服治疗:30~50mg/(kg?d),分3次,热退2~3天后减为3~5mg/(kg?d),持续约6~8周。③IVIG无反应型再次给予IVIG 2g/kg冲击治疗,冲击后仍无反应者,加用甲泼尼松龙15~20mg/(kg?d)冲击治疗,连用3d后减量停药。

1.7 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相关数据按百分比描述。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75例KD患儿中:73例(97.3%,73/75例)采用IVIG 1g/kg·d,连续用2天及口服阿司匹林24~48h后热退;2例(2.7%,2/75例)IVIG无反应型KD再追加IVIG:2g/kg,冲击1次后热退。

2.2 定期随访

对所有川崎病患儿定期随访,一般病程3个月、6个月、1年各电话随访一次,有冠状动脉病变者随访至2年,均完全恢复正常,1例冠脉瘤患者,也完全恢复。所有患儿依从性均较好,均能定期复诊。

3.讨论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和肢端改变等,广泛的中、小血管炎可致多系统损伤,其中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严重,如果未经正规治疗,25%~30%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从而影响远期预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虽仍有3%~5%左右,但是一般均为暂时性的病变,大多数均能自然恢复。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结合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及临床综合数据显示它可能是由机体抗原呈递细胞与一种或多种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相结合,从而激发体液和细胞免疫,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等,最终导致中、小血管炎为主的全身炎症反应,血管炎的病变一般分为四期,从炎症因子的局部浸润直至动脉血栓、动脉瘤及瘢块的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的损伤,冠状动脉瘤的破裂及血栓是川崎病致死的重要原因。

川崎病的预后大多数良好,远期预后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病例发现及诊治均比较积极,所以预后良好,暂未出现远期的不良严重的并发症。

总结本组病例情况如下:(1)川崎病高发年龄一般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男孩一般多于女孩[5];(2)此组病例中不典型KD占16%,对于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直接影响此病的预后情况,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且持续5天以上,排除其他疾病的患儿一定要反复多次做超声学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的病变,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3)关于心血管合并症,冠脉扩张17例(22.7%,17/75例),冠脉瘤1例(1.3%,1/75例),对相关患儿随访至2年,预后均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4)此组病例中呼吸系统受累虽然仅占36.0%,但在患儿确诊为川崎病前首发疾病大多数均为呼吸道感染,因此,对于发热大于5天,正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排除其它疾病,结合KD的相关诊断要点,应尽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减少漏诊。(5)治疗方面,早期予丙种球蛋白(按1g/kg·d,连续用2天)联合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效果良好。对于2例IVIG无反应型KD,在追加IVIG冲击后(2g/kg,)热退,此两例病例有一过性冠脉扩张及冠脉瘤形成,在之后的随访中均完全恢复,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未产生影响。(6)关于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因相关研究发现除可缩短患儿热程外,对冠脉并发症效果不比IVIG强,故我院未常规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忠东.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4-726.

[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J].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015,8:778-788.

[3]桂永浩.川崎病[J].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2016,1:512-515.

[4]郑琳,杜忠东,金兰中,等.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71-376.

[5] Nakamura Y,Yashiro M,Uehara R,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results of the 2007-2008 nationwide survey.J Epidemiol,2010,20:302-304.

论文作者:朱秀萍1,徐丽琴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5

标签:;  ;  ;  ;  ;  ;  ;  ;  

儿童川崎病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秀萍1,徐丽琴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