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论文_孙敏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论文_孙敏

山西财经大学

1.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大学生自我思考的问题,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符合时代特点、科学发展的必要举措。

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能很好地为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因此,调整和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思维特点,从入校初期着手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针对性的做出各方面调整。这一调整涉及高效课程规划、专业学习动力、自我激励,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对所学专业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的统一程度。对大学生来说,使他们从大学入学开始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并在5-6年内沿着规划好的阶段性目标而努力,不断丰富自己,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甚至未来职业转换升级中的重要因素。

2.文献综述

在近百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越来越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如美国著名学者金斯伯格等人的职业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帕森斯教授的人职匹配理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霍兰德教授的职业性向理论等都是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职业发展理论。

从实践角度方面,世界各国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许多发达国家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美国政府成立的“国家生涯发展协会”提倡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重点关注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定位和影响。在英国,政府颁布专门文件要求各高校配备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和职业教育;并号召社会机构、企业、工厂等提供各类工作机会和岗位,以支持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加拿大由政府出资筹办就业指导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学科背景及工作经验。德国的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一年级至四年级高校都会安排内容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日本,政府通过“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及“学生职业中心”等机构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针对在校大学生,日本高校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强制要求每一位学生接收一定课时的“出路指导”,在对学生情况具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规划职业道路的意识,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路线,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有浓厚的历史烙印。黄炎培、吴延芳、梁启超等教育家(1917年)在结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陆续引进西方国家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和经验,并创立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主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职业指导所”等机构。后因战争及体制原因,大陆地区有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1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在大陆提出并日益受到关注。

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尚不全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习经验、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探究及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孟万金通过在教育哲学和社会学角度的深入思考,探究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整个社会的意义;罗双平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案;张再生则主要从微观学术成果都一定程度提及并研究了职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但以具体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尚有欠缺。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经验发展到结合我国实际开展研究,有利的促进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但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尚不成熟,实践经验积累薄弱,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与运用还有很大落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3.1课程设立不规范

有的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前的集中培训,缺乏统筹规划,重视现在,看轻未来,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轻视了整个大学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3.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大班集中授课的形式实施,主要

釆用教师“满堂灌”式的单项教学方式,缺少互动和个性化辅导。

3.3社会实践活动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仍然有少数高校没有提供必要的教师、场地、课时和服务网络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3.8教师队伍人才匮乏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比较匮乏。

4.展望

4.1研究的不足

从历年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的研究趋势,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多采取“拿来主义”,以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或其他学科既有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缺乏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体系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阐述与研究,也缺乏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实践、评价体系思考。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较多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相对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从研究学科背景来看,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多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学、计算机学学科背景相对较少,导致现有研究视角较为狭隘,也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相关研究的可操作性。

4.2研究应把握的重点与方向

本土化、体系化理论研究与多学科、多角度实践研究应成为后继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一方面,加强本土化、体系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多学科、多角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藏小林.重庆市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美]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雷蒙德.A.诺伊.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倩,徐谨.日本髙校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思想理论研究,2006,11.

[5]胡雪飞.浅谈我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汁[J].社科纵横,2004,(4):55.

[6]罗双平,刘俊彦.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03,(08).

[7]宁甜甜,张再生.职业生涯时代个体职业成功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论文作者:孙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论文_孙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