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积极探索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在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水平时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的认识,就包括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的认识。马克思曾经说过,“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 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页)在改革开放20多年和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始于毛泽东同志探索的、由邓小平同志 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已在当今世界上辉煌崛起。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今后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认识中得到总结。我们可 以从以下六个主要方面加以认识。

一、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有其历史依 据的。这历史依据就是指历史经验,它包括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就正面经验而言,是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我国 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而形成和积累的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 策和实践经验,其代表作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著作。就反面经验而言,主要是指50年代后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了政治上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八届十中全会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 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从此进 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首要的成就是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二大以来,我们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过程中遇到了种种的干扰、 困难和风险。然而,也正是在克服这些干扰、困难和风险中,我们“走自己的路”的意 志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明晰和全面。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 反复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 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必须 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时指出,这个理论 的首要内容就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 目标举世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昭告全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 地走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果断停止“以阶级斗 争为纲”,总结了历史经验,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多次 谈到,是当时严峻的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实行了转折。邓小平指出,我们冷静地分析 了中国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 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总起来说,很长时期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这才迫使我们 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 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224页)应该看到,我们党和邓小平这一时期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大 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后得出的最重要的结 论。邓小平多次指出,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 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要搞建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把它同 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密切联系起来,把发展生产力同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密切联系起来。在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近代的历史 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江泽民同志 在十六大上再次鲜明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 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十六大在 党代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 志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也要靠发展。胡 锦涛同志还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这就清楚地指明 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前已涉及,“文化大革命”虽已结束,但是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并没有解决,百废待 兴,百端待举。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人 民群众的意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错误倾向的干扰,带领中国人民 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路。我国一旦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就势不可挡。一方面改革很快取得 了明显效果。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用不到五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几 十年未能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城市改革起了极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一是改革的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指 出了改革的重要意义。邓小平更是用言简意赅的表述指明了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是一 场革命,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又一次革命。二是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我们党和邓小平 都认为,要改革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而开放也就是改革。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突 飞猛进地发展。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赶上时 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2页)如何不落后时代而且 要赶上时代呢?这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 成果,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三是改革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是我们总结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因为改革是对旧体制和传统秩序 的深刻变革,说到底是各种利益的调整,容易诱发不稳定的因素。而且我国改革也是在 当今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 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反复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 定。在总结1989年发生在国内的政治风波的教训时他又指出,这次风波还使我们更加认 识到稳定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在整个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都要始终坚持的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 则是“不丢老祖宗”的最基本的内容。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 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5页)而四项 基本原则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这也是我们事业继续健康发 展的根本保证。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当在 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党和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重申或强调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高潮中也出现了一股否定共产党的领 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针 对这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上先是东欧 剧变,后发展为苏联解体。这一时期,我们国内也发生了政治风波。在平息了这场风波 后邓小平深刻地指出,这次发生的风波说明“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 害。”与此同时,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决不能因为发生了政治风波就怀疑我们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怀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当年要召开党的十五大。世纪之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往何处去?世人议论纷纷,举世举国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 大上向全世界宣告: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 这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真正做到 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第46页]十五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总结我国历史经验,联系国际背景多次 论述了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和实质,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容。江泽民同志深 刻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强的政治保障。古人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管我们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 保障的,因此我们说它是立国之本”。[《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第35页]2000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中指 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中央始终铭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交代,铭记党和人民 的重托,对自己承担的职责从不敢懈怠。我们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四、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和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抓住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和教条主义者的某些观点 ,以此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是低效率、发展慢、藐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并断言 社会主义是背离世界进步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崛起,有力地驳斥了上 述错误的论调。因为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这条道路的又一主 要点。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再认识。拨乱反正伊始邓小平就鲜明地提出,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等 等。与此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在当时对于正 本清源,使我们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是非常重要的。随 着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简称“ 根本任务”)的认识也在拓展,体现在对“根本任务”的表述也更加完整。在十四大上 江泽民同志对“根本任务”有新的表述,即“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简称“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在这里对“根本任务”的表述是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体现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 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它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 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不断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民富国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一是从“两个文明”建设到“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与此同时,我们党很快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议程。1980年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而后,随着我们党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不断总结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识愈加深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 重要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并且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 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 。十六大在党代会的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中可以看 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了“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二是从社会全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文献中对社 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最为明确和全面论述的是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本质要求。“七·一”讲话还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十六大上江 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又有新的展开。他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党 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强国富民的实现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嬗变过程,对于理解我们党上述认识的“新境界”是很有帮助 的。上世纪50年代之前,在社会发展观方面占主流地位的是工业发展观。它可以用“发 展 = 经济”的公式加以概括。工业发展观在实践中产生了消极后果,因此被60、70年 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重视社会发展 。它可以用“发展 = 经济 + 社会”的公式概括。80、90年代之后出现了崭新的发展理 念。这种新发展观认为,发展应是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社会发展要以民族、历史 、环境、资源等为前提,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明、科技进步、观念更新等。新发展观 可以用“发展 = 经济 + 社会 + 人”的公式表达。新发展观是人类认识的文明成果, 亦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五、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同我们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在一 起。这是由中国国情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 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向着实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 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建设搞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正如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 谈话中指出的,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他多次指出,要坚持党的领 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 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因为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 着领导我国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所以,如何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是江泽民同志最 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并不断思考“要建设 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总结 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历史,从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的根本变化,从分析世界上一些大党 老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从我们党员和干部队伍构成的现状等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最主要的是要解决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即两个“ 提高”)。而要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因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 理论武器。应该看到,江泽民同志最初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着眼点 确实是为了解决在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合乎规律的。因为,“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紧密联系的两 大问题。它们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决不是只有“三句话”,也不仅仅只是指导党的建设,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简言之,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始 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

六、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此,首先对时代主题要有一个正确的 判断。应该说以往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过教训的。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的时代 。这个时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因此,革命与战争是这一时代 的主题。但是,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的主题不可能总是锁定在冷战状态之中。 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及时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做出自己正确的战略判断。但是, 由于上世纪50、60年代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未能正确地判断70年代之后 时代主题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当时有几个重大事件的出现,实际上在昭告人们世界形势 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先后在越南和阿富汗战场受挫,中华 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打开了隔绝30多年的大门,中日实现邦交 正常化,等等。但是,我们那时并未觉察到时代主题正在发生变化,还是停留在“革命 与战争”的思维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掀起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高潮。这一时 期的拨乱反正就包括对时代主题的判断。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富有远见卓识地指 出,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 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持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形势以及对我们周边环境的 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由于我们改变了对世界形势的原有 看法,这就成为我们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基本依据之一。随后,邓小平明确地 提出了关于“东西、南北”的战略判断。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写 入党代会的报告。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述我们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先后经受了三次冲击。 第一次是20世纪80、90年代,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第二次是1999年5月在科索 沃战争中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义愤。第三次 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党认为,这些风波和事件动摇 不了我们对天下大势的基本判断,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只是表明经济 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从对时代主题的清醒判断和 牢固坚持中可以看出,我们党更加成熟。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邓小平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 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 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页)邓小平多次指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是我们的真实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我们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都论述了建立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再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这个正确判断也是建立在我们对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分析上。世界多 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格局走 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使世界 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又一基本特征 。但是人们对它议论纷纷,认识不一。从总的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 围内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但是,在西方 发达国家占主导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 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相对稳定,从而进一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有利 的外部环境。

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个重大判断,也是建立在我 们党关于各国文明多样性的新理念之上的。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是人类宝贵财富,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只有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各种文明共同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 业才能真正实现。”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不同场合从各个角度阐发他的关于各国文明多 样性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对各国文明多样性又有新的概括。“世界是丰 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 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统一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我们理论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作进一步的梳理 和概括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用五个“始终坚持”和一 个“努力营造”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虽然不可能穷尽对这条道路的 认识,但是这对于我们正确总结过去,牢牢把握今天,坚定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是很有意义的。

执笔:严书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