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丰富语文教学内涵&语文美育策略初探_文学论文

美育丰富语文教学内涵&语文美育策略初探_文学论文

美育,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审美教学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内涵论文,语文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形式,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美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一、导之有方——创设审美情景

1、找准切入点,激发感悟

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把它作为引导学生鉴赏美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主旨。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景的感悟。教学林莉的《小巷深处》时,教师用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创设“母爱”动人情景。然后围绕“母爱的具体表现”展开阅读、思考、讨论和集体交流。同学们读得认认真真,想得全神贯注,议得有理有据,连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在学生情绪高涨时,老师引导同学谈谈“母爱”的故事。在同学们交流母爱温暖的时候,第四组后排的一位女生杨娜娜悄悄地哭了。老师请她发言,她动情地哭诉了自己三岁父母离异、七岁父亲去世,自己跟着60多岁的奶奶过日子的经历,她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20多位的听课老师不禁动了情,纷纷站立起来。授课者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又启发同学畅谈对此事的看法。同学们一致要帮助娜娜同学,真挚的友爱、纯洁的师爱把课堂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一曲《烛光里的妈妈》结束了这堂课,学生从中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用扎实的行动去报答“母爱”的深恩,用真情的笔墨去抒写“母爱”的诗篇!

2、深挖细微处,引导鉴赏

以美丽的画面牵动学生对情景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看画面,一幅色彩明快、生机盎然的《春之图》唤起了学生对春的美好情感,然后让学生给画配文,给文配画,这样学生在画、文之中就体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

3、联系课内外,拓展视野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实际、个人体验去领会文章思想情愫,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探索过程。如学习《孔乙己》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及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我们可以在求学和做人方面获得那些有益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孔乙己’式的人?如果有,你将如何对待这样的人?”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情感,让学生在联想与探究中得到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用心观察——诱发审美体验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体验美,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描述美的能力尤其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多观察,方能达多经验。”(《作文论》)他又说:“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又必须把这种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论写作教学》)

1、目标观察——实地感受

定向观察是一种预先确定好范围或目标的观察活动。为了提高效果,教师要安排恰当的时间、地点,选定明确的目的、重点,指导最佳的顺序、角度、方法,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如带领学生观察我校附近一座泉州市级保护文物——千金庙,笔者先到实地去观察,设计好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案。在傍晚时分,先把学生带到离庙宇较远的一座桥上,从远处进行观察,让他们从整体上去观察夕阳映照的千金庙,感受家乡一角独特的美。接着,又把学生带到千金庙前,让学生从近处进行观察,细看千金庙的造型美、建筑美;第二天清晨,又带领学生从远近不同的角度观赏晨雾缭绕的千金庙。这样的定向观察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难以忘怀的美感,而且教给了学生怎样通过观察去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把他们领进了引人入胜的审美园地。

2、随机观察——留心生活

机遇观察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观察活动。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等,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接触到的,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机遇观察的对象,如一场球赛、一次主题班会、街头晨景、校园艺术节等。由于这种观察的灵活性很大,老师如能循循善诱,指导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及时肯定学生观察的成绩,那么,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就会更浓,平日也会对周围的事物更留心,能主动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

3、间接观察——注重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三、强化训练——进行审美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

1、欣赏性描述

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细节或写法等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如学了《春》一文后,我激发学生:“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读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用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看谁真正读懂了文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如把祥林嫂一生命运作集中性描述;对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的场面作扩张性描述;对孔乙己最后一次爬出咸亨酒店以后的境况作补充性描述;对《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以后的想像性描述等。

2、实践性训练

作文训练中,教师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素材,并把这生活材料与主观感受初步融洽,即把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用语言定位,做到“外观察”与“内体验”的统一,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赞美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美育,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美育,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

标签:;  ;  ;  

美育丰富语文教学内涵&语文美育策略初探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