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研究
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杜鹏举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的特色,并对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措施,主要从政府保护政策、社会群众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方言的留存方式上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特色及其重要性的分析,使人们能够重视陕北方言的保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 陕北地区;地方语言;重要性;保护措施;陕北方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言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民间的不同习俗,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延续。
公司立足广东农垦,面向“三农”,提供具有农业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构建良好的农业产融生态,核心业务板块包括产业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垦区金融业务、农批交易市场金融业务等。
一、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的特色
(一)陕北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历史记忆
陕北地方土语中遗留了许多古语。例如《三国志》中:“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至今陕北地区仍然使用“差”字表示病情好转,如果询问对方是否病愈,则可以说:“你病差些了没?”陕北方言中经常把顽固、不可理喻的人称为“赫连城家”,而从历史文化中我们知道,赫连城为大夏国赫连勃勃所建立,其武功卓绝,在所筑州城之中以残暴闻名,筑城时的残酷也是罕见,因此以“赫连城家”记录那段历史正是陕北方言独特的文化风格。此外,从“秃尾河”“吓蛮书一本”中也可以窥探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二)陕北方言体现当地饮食起居
在地理位置上,陕北处于我国东部向西部的过渡地带,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多元化的文化。人们来往频繁,使各种民俗风情不断融合,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饮食方面,陕北地方作物以高粱、黍子、小麦、玉米等为主,而中原发达的农业生产并没有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受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较大,喜食肉类。而在衣着方面,由于游牧民族的巨大影响,以白色作为圣洁的象征,具有尚白的传统。居住方面,由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成为当地的代表性建筑。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经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发展和正常供电的需要,SF6断路器逐渐成为了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设备。SF6断路器通常应用的是SF6作为灭弧气体,该气体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绝缘性好、载流能力强、开断性能强、体积小、重量轻、耐电强度高以及灭弧能力好等显著的优势,所以,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因为SF6断路器的生产厂家较多,因而其本体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
从语言文化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陕北方言属晋语,至今仍保留了入声,共有24 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声母。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的特殊个性。方言词汇的增长与民间习俗并不是同时存在的,有些习俗早已消亡,但方言中仍然留有与这些民俗相关的词汇。通过这些方言,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已经消失的民俗习惯,了解以前的人们在这片大地上有着怎样的生活。特别是陕北山沟沟的一些贫困地方,由于交通闭塞,大多还保留着原有面貌。
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电脑设施配置不够高级,软件硬件更新不快,机器严重老化,在借阅过程中经常出错,甚至导致借阅系统混乱,越是借阅高峰期越容易出错,还有报警设备也时好时坏,该响的时候不响,不该响的时候乱叫,使借阅室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再就是借阅室格局单调,进门就是书架,满眼都是书,缺乏人文气氛,使人产生一种拥堵疲惫的感觉,享受不到知识带来的愉悦感。
二、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
民歌是一个地方文化语言发展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向往。陕北民歌与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样,以质朴、深厚的情感吟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粗犷风格。而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载体,民歌的歌词与陕北方言不可分割,独特的地域风情、迥异的地理环境塑造出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陕北民歌是由陕北方言组成的,陕北方言的独特韵味也决定了陕北民歌的独具一格。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方言的应用使文化更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陕北地区所形成的以独特方言为代表的陕北地区的文化。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应当明确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使普通话与地方语言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了解到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不可分割。陕北方言在发音上没有前鼻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发音韵味,因此在演唱时往往带有一种“喊”的效果。从歌词上来看,民歌的创作更含有一种农民的质朴感,直抒胸臆,通俗易懂,这些方言都为陕北民歌增加了艺术特色。方言在歌词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民歌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保护并不冲突,我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前司长杨光指出,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让广大群众在使用方言交流时,也能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在社会整体上实现多样性与主体性的和谐统一。因此,相关语言部门要推动陕北语言文化工程的建设,实施相应的陕北方言保护政策,同时关注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文化,从而实现对陕北方言的切实保护。
三、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措施
(一)调整相关语言政策,明确方言保护政策
总之,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资源作支撑;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又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压力;同时,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又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一些早被世人遗忘的词汇,却能够在千年后的陕北方言里流传着,是因为这里面保留了某些观念性的东西。追溯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方言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陕北方言在今天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其差异性来考量,有差异才有文化认知。每种方言里都有古语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历史的继承性。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就传承了不同的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而一旦没有了这些古语的传承,感受不到这些差异,地方文化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精神依托。社会的转型并不需要去消灭差异,反而是应该保护那些历史所遗留的珍贵的却又难以用文字记载的独特文化。
(二)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整理和发掘方言的意义
在广播、电台、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因此,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大众传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方言的使用,使广大群众对方言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在应用中得以留存。
家长们对方言也应有正确的理解,教导与鼓励孩子多运用方言表达、交流。文学创作中,广大作者也可使用方言或创作陕北方言文学。文化教育方面,可以进行相应程度的陕北方言教学,相关部门呼吁和鼓励学校教学陕北方言,挖掘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搜集方言的相关传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陕北方言的独特魅力。
(三)采用编书、录音等方式进行有效保护
地方语言消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没有以文字形式加以留存,只有民间的口口相传。若陕北方言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搜集、整理,并以文字、录音等形式合理保存,再进行有效研究,在这样的交流与传播之下,不仅能使广大人民对陕北方言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更有助于地方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组织陕北地区方言文学的研究人员与相关热心人士共同协作调查,进一步完善陕北方言词汇的汇编,在审音、审字、审词形方面的工作上认真校对。此外,还可以出版陕北方言的文艺光盘,建立相应的官方网站等。对于陕北方言独特的发音形式,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加以保存,并整理归类。
四、结语
方言传承着一定的地区历史文化,反映着地域文化特色,是这一地方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陕北方言是陕北人民生命力、创造力的表现,凝聚着陕北人的精神。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陕北地区方言以朴素、直白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深刻印象,我们仿佛看到了陕北人民亲切和蔼的笑颜。让历史的传承得以延续,需要我们对地方语言进行关注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刘蓉.陕北方言特点浅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02):101-106.
[2]孟万春.陕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03):82-85.
[3]韩丹丹,张丹.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5(02):98-99.
[4]刘维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甘肃天水地方语言文化研究为例[J].文教资料,2015(29):23-2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 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北地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8JK0892)、2016 年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项目“陕北地区语言生态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6CXY-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杜鹏举(1983—),男,汉族,陕西榆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