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庭男女同校教育的经验_家园共育论文

香港家庭男女同校教育的经验_家园共育论文

香港的家园共育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经验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园共育的背景

幼儿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国古语有云,“三岁定八十”。而“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警觉到,父母及家庭是影响幼儿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开始获得最佳的教养,最终拥有健康、快乐和丰盛的人生。香港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幼儿教育,大部分家长非常乐意和紧张地尽早把孩子送入学前游戏班(6个月至6岁)、幼儿中心(出生至3岁)、幼儿园暨幼儿中心(2岁至6岁)、幼儿园(3岁至6岁),但求子女“赢在起跑线”。

虽然一般家长认同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家长对幼儿教育有基础的概念和认识,所以他们需要参与“家园共育”的活动和课程,去解决一些教养问题和困难,舒缓紧张的亲子关系,发展优质的家庭教育。

家园共育的意义

过去三十多年,欧美各国不少教育研究证实,家长参与子女学习与子女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家长、教师、学校、小区均有积极的得益。Henderson和Berla引证85个有关研究,指出家校合作的重大影响。Epstein和Dauber也指出,稳定的家校伙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亲子关系的提升及学校教学效能的促进。另外,Barth的研究发现,在频率较高和较积极的家校合作下,幼儿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佳。

自1991年香港教育署(现为教育统筹局)推动校本管理改革开始,香港中小学及幼儿园均成立家长教师会,数量已由1993年的223家增至2012年的1400家。此外,“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也于1993年2月成立,通过统计调查、为学校拨备活动经费、宣扬家庭与学校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鼓励学校设立家长教师会等方式,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如今,区域性的家长教师联会(十八区)亦已成立,其目的在于联系区内的家长教师会,集结地区资源,共同为深化家校合作努力。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6)编订《学前教育课程指引》,特别强调学前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点。该《指引》亦阐明幼儿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至为密切,影响巨大且深远。在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共同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齐(Malaguzzi)清楚说明:若忽视了教师及家庭的功能,我们的儿童观就不完整。此外,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是“家园合作”的倡导者。

家园共育的理念

家长和幼师的合作需要经历基本的沟通、接触和信任,继而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Atkin& Bastiani把家园合作中家长参与活动的形式由沟通知情至参与决策共分为六个层次:双向沟通、参与子女学习、应邀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对学校的兴趣、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其后,Epstein提出优质家校合作六大项目,被视为美国的家校合作指标。这六个项目分别是:家庭与学校沟通(Communicating);亲职教育(Parenting);家长协助子女学习(Learning at home);家长义务工作(Volunteering);家长参与校政(Decision making);学校与小区建立协作关系(Collaboration with Community)。

香港的家长与学校协作模式另具特色,学者何瑞珠综合Epstein的六大项目及香港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参与重心”,将家校合作综合成三种范畴:

家庭为本:包括接受亲职教育和辅助子女学习。

学校为本:包括与学校联系、参与学校内的义务工作及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小区为本:主要是促进小区协作,使之成为学校、家庭及学生学习的资源。

家园共育的经验

香港幼儿教育界十分重视“家园共育”的建立和发展,致力于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营造家园共育的基石。下文就家长沟通、家长教育和家长参与三方面分享经验。

1.家长沟通

家园双方全面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使双方及时掌握孩子的需要和发展,并为彼此提供适时、适切的帮助和支持。

(1)直接的沟通

直接沟通主要包括新生接见、日常接送子女时的交流,电话交谈,个别见面交流,家长日、家访、活动期间的倾谈,课堂观课及分享等。

(2)间接的沟通

间接的沟通主要包括每周公布教学进度,利用幼儿手册、布告板、网页发布消息,利用短讯、WhatsApp通讯程序联络,利用意见箱征集意见等。

(3)系统式的沟通

系统式的沟通主要包括成立兼收服务家长支持小组(针对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成立幼儿中心协调委员会、成立家长代表小组、成立家长教师会等。

2.家长教育

增强父母的亲职功能,使幼儿获得全面的教育和照顾,是幼儿园的职责。因此,幼儿园通常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家长亦能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获取教养的知识和策略,知悉不同小区的资源。家长教育的主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1)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知识。

(2)幼儿健康身、心、灵之培育。

(3)促进亲子关系的技巧。

(4)幼儿学习适应的指导(幼儿入学前之准备、升小一之准备等)。

(5)教育政策的分析及回应。

(6)社会服务资源的介绍。

3.家长参与

家长是校园的宝库,也是最佳的人力资源。如果教师能够邀请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除了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外,也能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归属感。家长参与的活动通常有下述几种:

(1)参与亲子制作。

(2)协助教师教学。

(3)活动协助:如参观、旅行、亲子运动会、亲子宿营、毕业典礼等。

(4)参与专题教学:担任专题介绍。

(5)主领分组活动:故事伴读、音乐游戏等。

(6)参与特别活动:参与活动筹备,协助制作表演用品、场刊、影音、家校刊物等。

(7)自行筹办活动:家长义工小组、兴趣班、联谊会和康乐活动等。

(8)专业支持:从事相关专业的家长担当义务顾问,例如医生、护士、营养师、教师、社工、厨师、工程师等。

家园共育的展望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强调“学习,可以为个人创造未来;教育,能够为社会开拓明天”。成功而有效的学习和教育,必须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互动和参与,才能发挥最全面、最巨大的正面影响。家园共育在教育中能起到重要的配合和联结作用,因为幼儿的成长是由家庭开始,进阶至校园,然后再延伸至小区。成功的家园共育建基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的关系、互动性的沟通、尊重性的欣赏、积极性的参与和完美的配合之上。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家,校园是儿童的第二个家,笔者期盼家长和教师彼此努力,同心同德,各展所长,迎接挑战,为优质“家园共育”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共创美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学习成果,让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人生的真、善、美!

标签:;  ;  ;  ;  ;  

香港家庭男女同校教育的经验_家园共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