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自然垄断论文

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自然垄断论文

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01)01-0071-04

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导致第三产业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即指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通常简称为“服务”)供不应求,引致服务价格上扬,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服务需求。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1991-1998年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3%,但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仍不及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后两者1991-199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4.8%,这使得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的差距由1990年的10.3个百分点上升到1998年的15.8个百分点(1998年两者的产值比重分别为48.7%和32.9%)(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页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这与这一段时期过分偏重于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三产业及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而同期,服务需求却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服务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消费品多属享受和发展资料),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趋深及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水平化演进,服务型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呈现上升态势。供给的增长滞后于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较为突出的是家政服务(如保姆服务)、铁路运输服务、高等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供不应求又引致服务价格上扬,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收入水平不高、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费者的需求。

(二)从第三产业的结构看,即对第三产业的不同类型的行业作进一步分析,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相对于盈利性服务业而言,非盈利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盈利性服务业的服务产品价格在服务需求上升律作用下普遍上扬,从而刺激这些行业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这些行业得以较快发展。而非盈利性行业,如教育、体育、社会福利事业,不受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作用,基本上依靠财政扶持,财力有限,这些行业再生产乏力,其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满足旺盛需求。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一个特殊的行业领域即党政机关这一领域,其产品尤其是制度性公共服务产品亦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2.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传统产业、采取非市场化经营的产业的经济收益和收入分配水平较之于能提供较大收入需求弹性产品的新兴产业以及自然垄断性产业而言偏低。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由于准入壁垒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经济收益和收入分配水平不及能提供较大收入需求弹性产品的新兴产业。采取非市场化经营的产业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业,产品以免费或低价的形式供应给消费者,即使加上财政补贴也不能弥补这些产业的物耗和活劳动消耗,因此这些产业经济收益和收入分配水平相对低下。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信业和铁路运输业依据其独据地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其收入分配水平自然不菲。

(三)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1.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传统流通部门如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太多低素质的劳动力,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而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产业(通常是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的行业)就业人数却不足,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基本采取非市场化经营的产业如科教文卫,就业比重下降得较快。这与政策层面上缺乏相应引导以及对潜力产业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要产业扶持不力有关。

2.第三产业内部投资不均衡。盈利性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而非盈利性行业如教育和基础科研投资增长趋缓。

3.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其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生产率也呈现明显差异。1990年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为1.6,1998年下降到1.2,差不多是第二产业相对生产率的1/2(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1998年为2.04)。(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34页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当然这不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非盈利性行业的产值通常只是生产成本或生产成本一部分,不包含利润,因此这些行业的产值低于实际产值),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后一因素下文会作详细分析)才是导致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内部,相对生产率也呈现较大差异。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兴产业相对生产率水平较高,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自然垄断性产业和非市场经营行业的相对生产率水平较低。原因是前者知识、技术含量较高,而后三者则分别因低素质劳动力比重过高、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产值代估所致。

(四)由于存在体制掣肘,第三产业不少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从而造成这些行业服务产品供给紧张且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有不少行业属于自然垄断性行业,而当前,这些自然垄断性却变成行政性垄断。电信、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目前基本上是实行政企合一、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从而产生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行政管理机构,它们运用种种手段构成进入壁垒,维护本系统企业的垄断地位。地方政府甚至用地方法规将其合法化。行政性垄断产生的弊端是:企业缺乏竞争力且经营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经营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制订大大高过生产成本的垄断价格,取得超额利润,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变为生产者剩余,从而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资费问题。

2.政企不分现象突出。这在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中普遍存在。以铁路运输为例。铁道部既是行业法规条例的制订者又是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者;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权,又行使资产经营权——铁道部掌握铁路的生产、经营、投资和分配。而被赋予法人地位的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成为虚拟法人,既不具备法人财产权,也不具备完整的生产经营权。政企不分导致企业在改善生产经营方面缺乏足够动力和激励,这部分企业服务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服务产品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消费者要求。

3.不少行业领域存在非国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壁垒。电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行业领域,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缺乏其它所有制经济与之竞争,这既不利于促进国有制经济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经济市场化要求。以金融业为例,由于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匮乏,民营企业的发展乏力,这对于深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不利。非国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准入壁垒的存在也是造成服务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

4.某些准公共产品采取非市场化经营方式,最终导致服务再生产乏力,服务供给紧张;某些准公共产品虽已放开、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但却不允许其它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这些准公共产品,亦导致这些服务产品供给紧张、价格上扬。高等教育基本采取非市场化经营方式,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拨款,造成经费紧张、服务生产者收入分配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服务再生产乏力,服务供给紧张。而医疗服务虽已放开、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但却出现医疗服务价格快速上扬的问题。医疗服务价格上扬固然有行业管理、规制的缺陷,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竞争对手。由于医疗领域基本上未对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开放,公有制医院因缺乏竞争对手而处于垄断地位,加之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需求者对医疗服务及其相关产品知之甚少,只能按照供给者的要求行事),供给者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便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价格。

(五)第三产业发展还受制于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29.9%,近90%的城市在15万人以下),而城市又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

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

(一)首先要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一是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第三产业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并拓展各类市场的规模、细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将为以市场化服务产品为载体的第三产业分支行业的形成创造条件,并为第三产业发展——由小变大、从无到有、由旧到新拓展广阔空间。二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取消农民进城(城镇、城市)务工、移居的阻隔,扩充城镇、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规模,使城市作为第三产业基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根据产品的性质将产品分为竞争性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采取不同方式经营。竞争性产品应由市场来经营,生产这部分产品的组织应实行由非市场经营到半市场经营最终到市场经营的体制转换,走企业化经营道路,最终取消财政补贴,完全通过市场来经营。服务价格完全放开,让服务价格充分反映服务供求关系和服务劳动消耗,并将服务人员的分配与市场销售的服务成果联系起来。这将能极大刺激短缺性的竞争性型服务产品供给,缓解这类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具体体现。公共品(如国防、消防、政府行政管理等等)则由政府来经营,政府须确保经费充足,应随服务产出量变化调整经费,并建立服务成本、虚拟利润等指标考核这些行业的效率。对于准公共品,如教育、卫生则采取半市场经营方式。出于促进社会平等、确保整体居民素质和福利水平提高等目的考虑,这部分服务产品不可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但如果完全采取非市场方式经营,又因国家财力所限而导致供给乏力。因此,宜采取半市场经营方式。可以将准公共品分为盈利、非盈利两种(前提是必须确保服务质量)。采取盈利方式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价格完全放开,由供求来调节,服务生产者的收入分配水平较之完全采取非市场经营方式的时期相比,将会有较大幅度提高,由此刺激其扩大再生产、增加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出于顾及社会效益目的考虑,还需保留一部分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方式经营而只能采取非盈利方式经营的单位,对于这类单位国家财力则给予足够支持,加大对此类单位的投入,刺激其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增加教科文卫等行业服务产品的供给,缓解此类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扬的状况。

(三)对第三产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状况进行调节,缓解由此导致的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对于非盈利性服务尤其是某些无法与市场经营挂钩的精神型服务产品生产部门的分配水平长期偏低的状况,采取切实举措进行扭转。需开放劳动力市场,让服务劳动力自由流动,以此类服务生产要素供给的减少冲击这类行业低工资制,以此增加社会舆论对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的压力。有关机构还应通过国内、国外、历史、现状比较研究建立精神型服务产品生产者的工资模型,适时对此类生产者的工资进行调整,使其不低于第三产业均衡分配水平。对盈利性服务的收入分配水平则需通过经济杠杆(信贷、税收等)予以调节,以缓解收入分配不均衡及由此导致的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四)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第三产业市场化进程。

1.打破铁路、电信等行业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即消除行政性垄断。从总体上看,这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但对特定行业而言,既有自然垄断业务,又有非自然垄断业务。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应采取市场经营方式,完全放开,由市场机制确定其服务价格,政府对此类服务不必染指。政府只适合作自然垄断性业务的管制者和监督者,主要体现为直接管理和调控价格,既要防止这些企业利用垄断地位任意提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又不能干涉企业正规定价、正常盈利。政府作为管制者并不意味直接干涉这些领域企业的经营,具体经营权应该返还给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为了增强从事自然垄断性业务企业的竞争性,在生产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让少数几家企业共同经营,而不是将这种垄断权只授予一家企业,政府可考虑建立模拟竞争机制的管制机制。

2.加快国企改革,消除在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领域普遍存在的政企不分现象。政企分开首先要做到政资分开——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分开。政府资产管理机构和企业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在此范围内行事,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对于从事自然垄断性业务的企业,政府扮演管制者和资产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这两类责任是由不同的政府机构承担的),无论哪一种角色,都不能干涉企业经营。这有利于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增加服务产品的供给,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

3.对内开放。在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行业准入壁垒。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应打破垄断,实行对内开放,为将来加入WTO、对外开放作好准备。还须特别提及的是具有消费排他性准公共产品行业,对于这些行业,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应允许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入,这利于增加此类短缺产品的供给。但关键要加强监督、确保服务质量。

(五)根据第三产业行业发展现状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律、趋势,现阶段应大力扶持以下产业发展。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产品供不应求的产业如铁路运输服务业和某些生活服务业,前者要加大投资力度,后者则需完善服务劳动力市场建设。二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这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长远发展,要通过制度创新为这类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的社会保障业、中介服务业和贸易金融服务业等,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刺激这类产业发展。四是教育、基础科研产业。这类产业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因其不可能完全采取市场化方式经营,所以财力必须给予足够支持,加大对这类产业的投入,刺激其发展。

收稿日期:2000-11-23

标签:;  ;  ;  ;  ;  ;  ;  

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自然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