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兼评Goatly协和语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语言学论文,新发现论文,语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隐喻关系
我在“语言·隐喻·认知”(胡壮麟,1997)一文中曾论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可以通过隐喻化而互相借鉴对方的成果,激发和形成新思路,从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例如哲学中“一分为二”的观念,在物理学中表现为原子可分为电子、质子等,在生物学中表现为细胞可分为细胞核、细胞膜等,在政治经济学中表现为商品可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符号学中表现为符号可分为所指和能指,等等。
像这样不同学科之间通过隐喻化来推动各学科的发展还可举不少例子。本文主要讨论科学理论和语言学的关系,这方面的例子如:转换生成语法的“生成”和“集”的概念来自数学;美国语言学家派克的法位学理论明显受到物理学中的“粒子”、“波”和“场”的启示,语篇分析中的“语场”(field of discourse)与此同出一辙。
当然,语言学的发展也可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初,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位著名教授曾跟我说: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在建筑学中可以借用,譬如说,建筑师在设计大楼时一定要考虑电气、煤气、上下水等管道,这是深层结构,至于这些管道在整个楼层里如何分布、采用什么料,如何装修,那是表层结构。我跟他说,我是搞功能语言学的,我们讲“功能”和“体现”。一座大楼里要有电气、煤气、上下水等管道设施实际上是这座大楼应具备哪些功能,也就是说,功能的需要决定深层结构的需要;这些功能确定后,由建筑师去一一落实,然后由工匠们安装而成,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体现。
作为语言学上层的符号学,经常涉及“图象”、“标志”和“语符”等概念。正是这些概念推动了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用,如微软发展Windows软件后, 鼠标点在“打印机”状的图标上便打开打印程序;点在“剪刀”状图标上便可删除已定义的词语、段落或文件;点在“软盘”状的图标上意味着储存。打开计算机,绿色的灯光“标志”着计算机开始运作;在屏幕右上角的小底线“标志”着缩小;居中的方格“标志”着放大;右上角的叉形符号“标志”着退出;在长形条框中深色向前移动“标志”着文件复制或下载的进度。用鼠标点“B”、“I”、“U”等字母,或菜单第一排上的“文件(F)”等,可对黑体、斜体、底线或有关功能进行选择,这是“语符”在起作用。
所有这些都说明,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发展和语言学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通过隐喻化而互相借鉴的。
2.牛顿力学的式微给近代语言学的启示
1998年我在香港岭南学院就上述认识进行学术交流时,该校英语系的A.Goatly博士向我推荐了他1996年在《语用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很长,全译为:“绿色语法和语法隐喻,或语言和权力的神话,或我们为之而死的隐喻”。这意味着文章的内容为:(1 )要发展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绿色语法(注:Goatly在文章中有时把它称为“协和语法”(Consonant Grammar), 即语法应当与科学理论新发现相和谐。);(2)在绿色语法中不需要隐喻和语法隐喻;(3)绿色语法应排除批判语言学中人的影响。令我吃惊的是作者虽然有广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对语言学研究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但他对数百年来语言学的传统是否定的。他认为这个传统是在受了牛顿力学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理论的新发现,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将彻底改变。我不敢说Goatly的预言是否能够实现,也不敢立即说他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但当代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已有人通过科学理论新发现进行挑战,这是事实,尽管这种挑战还显得苍白无力。当我们走向21世纪时,了解这方面的论战是必要的。
Goatly在文中,从Halliday和Martin的语法隐喻理论着手,认为他们理论的基础是设定语言先有“一致式”(congruent form),接近于词语和句式的本义或常规义, 然后出现异化的“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Halliday和Martin是这么说的:
一致关系指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处于自然的那种关系:人、地点和事物由名词体现,动作由动词体现,时间和因果的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等等……然而,如大家知道的那样,语义学和语法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关系。‘不自然’关系是可能的,……动作可由名词体现,逻辑关系可由动词体现。(Halliday & Martin,1993)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到,Halliday和Martin把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合乎“自然的”称为一致式, 把关系“不自然的”称为隐喻式。 但Goatly对此表示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将在下一节中交代。
Halliday和Martin在同一著作中谈到另一个标准,即“孩子们在母亲膝前学习的语言”是符号系统的原型,是自然语言,因而是一致式。Goatly对此也不同意。
这样,看来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一场论争,实际上是Goatly对数百年来近代语言学的一次挑战。我们知道,所谓“语义范畴”不外乎是动作者(施动)、目标(受动)、感知者、现象、说话者、言辞、行为者等;所谓“语法范畴”不外乎是“SVO ”结构的按句子功能切分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也是“NPVP”结构的按词类切分的基本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当代不同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格语法、Chafe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等)对这些范畴在具体称谓上可能有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同样,有关儿童语言的特点,Halliday和Martin所持观点与Lakoff & Johnson和Givon等学者相同,属认知科学的主流观点,即人首先是通过自己身体去认识世界的,由简单而复杂。在语言上,则由自然的一致式发展为隐喻式。(参见胡,1997)。因此,对Halliday和Martin的质疑也是对其他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质疑。
Goatly为什么敢如此气壮如牛地挑战本学派中的Halliday和Martin以及其他学派的主流观点呢?这是因为他认为Halliday和Martin的及物性观点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石的。这种观点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和运动,但牛顿力学的许多方面已被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否定了。因此,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也应被否定。
3.科学理论的新发现
Goatly所谓的科学理论新发现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Goatly,1996;1999):
1)相对论。根据牛顿理论,物理学是按照不变的刚体运作的, 这个理论已为相对论所推翻。在相对论中,对一个延伸的刚体作恒定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信号快于光速。为了在原有的结构框架中引进相对论中的新发现,物理学家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基本粒子是无范围的。相对性意味着粒子或刚体都不能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总是处于过程之中,而不是具有永恒的维度。在这方面,Goatly的理论主要依据Bohm(1980:123—124)的论述。例如,Bohm曾说:
过程的最好意象是……流动着的河流,其实质从不一样。在这河流上,人们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的旋涡、涟漪、波浪,水的飞溅等,显然它们不能按此独立存在。不如说,它们是从流动的运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出现和消失。(Bohm 1980:48)
2)热力学和熵。 这些理论对自然物体可以完全受控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散失的“负”特性表明,与牛顿的移动物体不同,热力学物体只能部分受控,有时会产生自发的变化。因此,运动是向熵的、无序的、无结构的状态移动, 如热水和凉水相混那样。
Goatly 的依据来自Prigogine和Stengers(1985:120)。
3)混沌理论。与上述理论相似,混沌理论(the chaos theory )提示自然变化不是被动的,而是能自发变化的。这里,观察者、观察工具和观察对象不能全部分开。 这个观点一方面来自Bohm 的量子力学(1980:134),另一方面来自Prigogine和Stengers关于时间走向和包括观察者在内的系统极其不平衡的观点(1985:300)。
4)该亚理论。该亚(Gaia, 地球女神)一词源自希腊早期的宇宙论,它出现在原始空虚状态之后。环境保护主义者Lovelock(1988)把它纳入自己的生态理论。他认为整个世界或该亚(如大气、海洋、生命、地壳上的岩石和矿物)为一个完整的巨大机体,是能自我平衡的。
Goatly就是根据上述科学理论的新发现来挑战Halliday-Martin理论。他以下句为例:
[1]Fishermen traditionally caught 100,000 tons of fishper year in the North Sea.
他认为Halliday和Martin对此句会采取如下分析步骤:
1)区分“事物”(Thing,如Fishermen,fish,the North Sea,并编码为名词)和“过程”(Process,如caught,并编码为动词)。(注:在这一层次上,Halliday 使用的术语应为“参与者”(Participant),且直到词汇语法层次上才涉及“名词”和“动词”等编码过程(Halliday,1994)。)
2 )将事物区分为能发力或提供能量的“动作者”(Actor , 如Fishermen)和无活动力的或被动的“目标”(Goal,如fish)。 这样,过程是单向的,而目标是无活动力的。
3)本句还应分析“方位环境”(Location Circumstance , 如inthe North Sea),这提示the North Sea或者是无力的,或是未受到影响的。
对一致式物质过程分析的主要过程可示意如下:
物质过程→
动作者过程目标环境→
名词词组-主语
动词词组-限定
谓语词
名词词组
补语/宾语
副词/介词附加语
(注:黑体表示主要成分;
表示顺序)
在Goatly看来,这种分析方法有悖于科学理论的新发现,这表现在:1)将句子区分为“事物”和“过程”,由于两者并列,未能突出由相对论肯定的过程的第一性。2 )有关“动作者—过程—目标”的及物性分析方法给人的印象是,对人类经验的描写是有序的、单向的。但根据热力学和混沌理论,过程可以是自发的、多方向的。3)根据该亚理论,过程可以是自发的、多方向的。3)根据该亚理论, 世界是一个整体,不论是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作者可作用于目标,目标也可作用于动作者。但及物性分析突出的是动作者,而目标纯粹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
为此, Goatly 把以及物性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做“一致语法”(Congruent Grammar),认为是不可取的。反之,他提出新的语法分析方法应与科学理论新发现相协和,并把它称为“协和语法”(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采用“作格”(ergativity)分析法。所谓作格分析法,指分析时不按物质过程及其相应的动作者、目标分类,而是把句式分为中动态(Middle)和有效态(Effective)两类, 并采用“媒介”(Medium)和“起因者”(Instigator)等范畴,如下所示:
中动态有效态
媒介过程 起因者过程 媒介
The boatsailedMary
sailedthe boat
The cloth
tore The nail
tore the cloth
The ricecookedPatcookedthe rice
4.Goatly观点的可取之处
Goatly将科学理论新发现引入语言学研究,激发人们在研究工作中构建新思维,有其积极的一面。这符合当代认知科学强调在21世纪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隐喻化”研究的共同认识。他的有些论述也有一定吸引力。
例如,Goatly有关物质的延伸是无范围的,因而过程应为第一性的观点,值得注意。这一观点在Halliday和Martin的论述中也有所肯定。试看下面引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符号系统的原型是自然语言;但这把我们引向自相矛盾。在将自然语言适应于构建实验科学时,科学语篇的创作者发展了强有力的词语的新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固定的和可确定的现实,其中物体占主导地位,而过程只是对物体起界定和分类的作用。但20世纪的物理学的方向正好相反:从绝对向相对,从物体向过程,从确定的向盖然的,从稳定的向流动的方向发展。(Halliday和Martin,1993:20)
这说明Halliday和Martin对自然科学理论中过程为第一性是承认的。除“盖然性”早已成为Halliday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外(胡壮麟等,1989),Halliday在《功能语法入门》(1994)一书中还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入手,一一论述,表明了对过程的重视。
问题的症结在于,在上述有关科技语篇的语法隐喻分析的专著中,Halliday和Martin却强调了一种特殊的现实,即“固定的和可确定的现实,其中物体占主导地位,而过程只是对物体起界定和分类的作用”。这样,在科技语篇中过程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物体。Halliday还提出语法隐喻就是把过程固定为实体的观点,并以下图示意隐喻移动过程的13种类型和级(rank)转移的现象。
不难看到, Halliday 和Martin 过分强调了由“名物化”(nominalization)体现的实体化,这失之于绝对化。因为就隐喻变化而言,过程既可以隐喻化为实体,实体也可以隐喻化为过程,如果只有名物化或实体化一面,显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过程论。我用下面两个例子也可证明这一点。
[2] a. We use criterion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islanguage test.(物质过程)→
b.Evaluation is criterion-referenced in our language test.(关系过程)
[3]a.Education at all levels would be under revolutionwith the appearance of television.(关系过程)→
b.Television would revolutionize education at alllevels.(物质过程)
例[2]和[3]表明语法隐喻首先出现在小句层面。例[2a]句的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例[2b]句的关系过程,而例[3a]句的关系过程被隐喻化为例[3b]句的物质过程。在小句内部的各个成分中,我们发现例[2a]的“过程+目标”(use+criterion reference)被隐喻化为[2b]中的“属性”(Attribute,如criterion-referenced);[3a] 中的“环境成分”(underrevolution)被隐喻化为[3b] 中的“过程”(revolutionize)。这不能用“词汇隐喻”(lexical metaphor)一言以蔽之,因为(1)隐喻转换首先在小句中引发;(2)词性发生了变化;(3)词义可以“拆卸”(unpacking),如“criterion-referenced”可拆卸为“use+criterion reference”,而“revolutionize ”可拆卸为“under+revolution”。这证明了语言中确实存在由“动词化”体现的“过程化”。
尽管Goatly没有区分过程的两个层次(一为及物性层次,如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等;一为每个及物性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等成分中的过程),他对过程的强调比Halliday和Martin对过程的贬低持理更充分一些。
Goatly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1980 )的概念隐喻的观点,即语言中的隐喻体现了在概念中先形成的隐喻,指出Halliday和Martin的一致式实际上是常规化的隐喻(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也就是说,符号化本身包含了概念的隐喻化。Halliday事实上也持有这个观点,尽管他认为没有一致式这个前提,便不好讨论隐喻式。他说:“当然,对经验的最初范畴化已经是一个隐喻化过程,因为它涉及将物质转变为符号。”(1996)
5.对Goatly观点的质疑
Goatly观点由于过分地否定Halliday和Martin,过于自信地肯定自然科学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疑点,在某种意义上,弊大于利。
首先,Goatly把Halliday和Martin的及物性理论与牛顿力学挂上钩,然后通过论述牛顿力学的过时来证明及物性理论的过时。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他都未谈透。一是Halliday和Martin本人都未把牛顿力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如上面所引证的那样,他们并没有否定相对论等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其次,牛顿力学在科学理论新发现中被不断修正是个事实,但未被全部否定,不能一提牛顿力学就摇头。反之,Goatly本人在论述新理论时有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他在谈论混沌理论时强调过程是自发的、不能控制的,在谈论该亚理论时则强调自我平衡,尽管失衡是恒定的,但平衡总是取得最佳状态的结果。这显然不符合今天人类某些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巨大破坏的共识。
Goatly从该亚理论得出包括生命与无生命的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因而不应切分的观点。他认为他倡导的协和语法比一致语法高明。但他没有说明即使按他的作格分析法分析,起码也已确认了起因者、过程、媒介等成分。没有切分,就没有分析。即使作格分析法也无法摆脱这个原则。其次,由于Halliday既采用及物分析法, 也采用作格分析法, 而Goatly手中只有作格分析法,一手两张好牌总是比一张强。举例说,长江上游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水土流失,以至1998年在我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们可以用它说明“动作者”和“目标”是互相作用的,过程是双向的,因而可以采用作格分析法。但及物性分析可以揭示过程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包括目标的反作用,如正是人类盲目的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地球女神该亚终于惩罚了人类,这种因果关系是作格分析法无法做到的。作格分析法只告诉我们地球某处发生特大洪灾,但起因是不知道的。第三,Goatly的协和语法或绿色语法,至今仍处于理论假设的阶段,没有向我们提供像Halliday的《功能语法入门》那样完整的、可操作的体系。
但更为重要的是Goatly坚持人不能作为观察世界的中心,人与其他生物, 生命与其他非生命都只能放在宇宙万物之中。 如他先后引用Lovelock的话:
我把地球和它载有的生命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能力调节温度和地球表面的构成,让有生命机体感到舒服。系统的自我调节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是由阳光提供的自由能量驱动的。(1988:31)
在地球表面找不到一个地方,可明显地区别生命和无生命物质。(1988:40)
在这个基础上,Goatly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更不是地球的中心。这不免使人怀疑Goatly关心的究竟是有关宇宙和地球的自然法则,还是自然语言的规律性?语言是人类用以认识世界和互相交际的工具。尽管人类使用语言尽可能做到使其合乎描写自然的逻辑性和正确性,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语言必然受到约定俗成的制约,受到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在自然法则和自然语言规律性之间划个等号。
6.结束语
通过隐喻化,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语言学)互相从对方的新发现中获得某些启示,使本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肯定的。
这种隐喻化是双向的。如果把语言学理论完全置于科学理论之下,这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方向,因为语言终究涉及人类的主客观活动。离开人类,语言一无价值。Goatly观点已多次发表,唱和者少,这归因于他的绝对科学主义,把科学理论的新发现硬套在语言学研究上。他忘记了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语言是“社会人”(social man)用以认识世界和互相交际的。
尽管如此,科学理论和技术在新世纪必将获得更大发展,前景如此诱人。让我们带着这样那样的悬念,去关注科学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并思考在哪些方面它会对语言学研究激发合理的新思维。
收稿日期:1999年8月29日;本刊修订稿,199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