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抗战时期晋绥地区的木刻作品对民族的救亡运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影响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继续延续下去。本文通过对抗战大背景下的晋绥木刻版画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索晋绥地区木刻版画发展迅速的因素,浅析晋绥地区著名木刻版画家的作品,探究其特有的风格,以及对当代产生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
关键词:木刻版画;抗战时期;晋绥地区
一、晋绥抗战历史大背景
日本在与俄国对抗中获得胜利后迅速将朝鲜攻陷,在扩张野心的驱使下开始继续沿着朝鲜方向对中国开始进行侵略。在进攻晋绥地区之时放言要"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整个中国、最后称霸全世界"。晋绥地区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西面连接着延安,南面与河南相连,东面与河北等地相连[1]。在抗战时期被我党选为华北五大战略要地之一,又因其距离延安党中央政权很近,便于党中央和各个根据地的联系。于是,1937年贺龙同志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率领部队在此创立抗日根据地,部署并开展游击战争。至此,晋绥地区抗日战争开始打响。
二、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的晋绥木刻发展历程
晋绥抗日根据地所在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吕梁为主要地区,当时吕梁农村的年画和剪纸有着当地的艺术特色与韵味,对后期木刻画的风格走向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晋绥木刻版画由粗犷到细腻的转化、由黑白到套色木刻的演变等。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新兴版画的领头人,曾这样形容木刻版画:"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可以发展的"蓬蓬勃勃",而又可一版多印,行远及众"[2]。
推动晋绥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个:
其一,经济等水平导致民众文化水平低。当时中国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经济结构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本身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在受到鸦片战争的冲击后经济更为惨淡。固导致晋绥地区的民众文化知识水平非常低,文化教育方面严重欠缺。绝大多数的人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或是传统观念的桎梏而没有学习的机会。这就为内容简单易懂的木刻版画提供了发展条件。
其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推动晋绥抗日美术的宣传。晋绥地区大多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沟壑众多,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导致交通不便利[3]。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将晋绥地区同外界连接起来,成为文化与政治相接的纽带,使得木刻作品传播更有时效性。
其三,党组织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美术宣传的重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但倘若有人要在别方面应用他,我以为也可以。譬如'宣传'就是。"[4]抗战木刻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方面重要的媒介与手段,在中国当时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阶段,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宣传手段。有了党组织的大力支持,晋绥木刻画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三、晋绥地区木刻版画的特色
抗战时期的晋绥木刻版画所传达的内容性质,可概括为暴露性、歌颂性和呼吁性:暴露日军的残暴行为;歌颂老百姓手无寸铁却英勇杀敌、年轻战士视死如归;以简单易懂的形式记叙从前线战场到战士、人民群众的真实状况,呼吁群众凝聚力量,共同抗敌。晋绥地区所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使这一地区创作出的木刻版画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发挥其"战斗性",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号召力。艺术工作者为了解决大众的需求,让版画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不断尝试和改进,有了更加简练、画面更加明朗的套色木刻画。套色木刻画的产生将晋绥抗日根据地版画事业推向了另外一个高度。对比鲜明的色彩不仅将人物的神态描绘的很传神,服饰和背景环境也显得更加真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一时期晋绥本土出现了很多木刻版画艺术家,例如牛文,他的作品将西方的版画技法同中国传统线描艺术巧妙地融合,探索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版画艺术[5]他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中很好地展现了他娴熟的美术绘画功底,利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将少数民族女性服饰的柔美与她们所带来的刚强品格表现得很是传神;力群,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深受鲁迅先生的教导,他的作品都以西画技法为主,融入中国传统美术,在画作中增加阳刻线条,减少人物面部阴影,人物形象更加明朗,有正义感[6]。力群入学之时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同学们高呼收复失地,民族救亡的口号通过木刻作品为武器,唤醒大众的民族救亡意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到的思想理念,让力群意识到,想要为工农兵更好的服务,就要创作出令服务对象喜闻乐见的作品。而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深入到他们当中去,深刻体会他们的生活,作品要取材于他们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形式上向民族化的方向努力,使作品更有民族特色。力群创作的一幅套色木刻版画中表现出当时晋绥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很艰难,一望无际的黄土沟壑,交通也特别不便利,只有一座桥架在沟壑之上。从侧面表现出身在晋绥地区的抗战士兵以及根据地的工作者的艰苦处境。想要夺取战争的胜利,首先要适应、克服这样的环境,将环境劣势转变为战略优势。欣赏作品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力群对刻画点的熟悉程度很深,他真正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不管是对环境的刻画还是人物背影的表现,都让人感觉很真实。1944年他创作的《丰衣足食图》这一幅套色木刻作品,以当地特有的年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人民生活处境有了改变的景象。于1945年创作出《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优秀作品。
四、结束语
"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如何的微不足道,却常常是引人瞩目的。"[7]
晋绥地区的木刻版画作品在晋绥地区人民群众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作用下,推动晋绥地区以及当时全中国的民族救亡。在《抗战的山西与山西的抗战--论山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8]一文中提到历史研究学者除了翻阅研读文章书籍外,图像、艺术作品等真实的历史记忆同样对于了解历史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是抗战时代,信息图像化总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木刻形式一直发展到现在,不仅记录了历史时刻,而且在时间推移中技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色。其操作技法也对现在新兴技术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晋绥木刻版画活动的产生与快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也是推动社会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研究事业有着重要的"挖掘"价值,是当代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赵婧如.晋绥根据地抗日歌曲与社会动员[D].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2018. 1-62.
[2]金俊.刍议抗战美术的现实意义[J]. 美与时代(中), 2018(07).
[3]胡子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经济建设研究[D]. 湘潭大学:, 2016. 1-53.
[4]《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5]郑英锋.延安学派的木版诗人:力群版画艺术研究[J].美术研究,2012,(第2期).
[6]罗朝晖.从版画艺术实践看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演变[J].晋阳学刊,2005,(第2期).
[7]杨品.不朽的抗战史诗:《吕梁英雄传》[J].三晋文化研究论丛,1995,(第0期).
[8]张恺桐.丰碑不朽 立意常新--论抗战美术的现实意义[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第3期).
论文作者:白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晋绥论文; 木刻论文; 版画论文; 地区论文; 作品论文; 抗战时期论文; 木刻画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