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审计模糊控制的思考_模糊控制论文

推进审计模糊控制的思考_模糊控制论文

推进审计模糊控制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审计模糊控制就是以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审计活动中一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控制规则与力度,以期达到整体上把握的效果。它不限于在微小的细节中去探索一种精确的量化结果,而是针对那些复杂的控制对象,以人工控制经验为规则,对复杂控制对象实施控制,以期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随着现代模糊控制理论的建立和模糊控制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方兴未艾的模糊控制技术热潮。模糊控制在审计领域亦应加以探索和运用。

审计与模糊看似相悖,其实不然,审计意味着准确、精确,但绝对精确的事物客观上是不存在的,精确只是相对而言。审计活动同样受客观环境条件和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制约,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现实的客观环境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经济体制的转换,使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及所有制结构都不断地向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审计的环境趋于多变,审计面对的态势与审计发现的问题亦趋于复杂化,而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配套、不完备。这些都使审计活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审计高层次监督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同时,审计活动是在人的支配下进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审计活动还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这种审计人员较低的能力和主观随意性,也致使审计活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性。此外,由于审计任务和审计业务工作量大,审计力量的有限,大量的审计技术操作只能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对审计活动中的模糊性加以控制,使审计活动能达到高层次的满意效果,是审计理论探索的一个课题。对此,应抓好以下几点:

1.对审计标准进行模糊性控制。对审计活动中的模糊性采取适当的模糊控制,确立审计的总标准。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审计的总标准。只有坚持这一总标准,对审计活动遇到的复杂情况和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同时,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处理这两个原则亦可有机地结合起来。

2.用模糊控制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在审计管理方面,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针对工作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确定的衡量标准较少的模糊状态,采取机制与制度的激励和制约,使审计工作效果与审计人员的精神、物质利益直接挂钩,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防止滥用权力。

3.用模糊控制推进审计实施。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宏观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应该在高层次的宏观管理上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市场经济转制时期更重要。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给政府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审计监督为宏观调控服务,不能离开微观审计这个基础。一方面,必须把握住宏观,把握住宏观中的问题和焦点,从宏观出发,指导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从微观审计工作提炼上升到宏观领域,从宏观看问题,从宏观去作用于经济。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注重通过直接审计监督分析揭示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充分利用微观审计资料,经常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宏观性的、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价值、有份量的报告、建议和信息,以促进完善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

4.用模糊控制方法要选准审计重点。由于审计对象多,审计业务量大,而审计力量是有限的,不管是审计项目的确定,还是具体项目的审计,都必须事先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好重点,以较小的人力、财力投入,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审计项目在选定前是处于随机的模糊状态,选定时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部署的审项目外,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地方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以及历年审计情况等诸多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审计项目。

5.用模糊控制法正确处理依法审计中出现的有关矛盾尤其要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处理的关系。在审计过程中要依法审计,以国家现行的法律和各项经济法规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同时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依法办事,但又不教条地执行某些法规。对违纪问题的处罚,要在有关规定的幅度内,根据违纪问题的性质、情节,考虑地区执行平衡情况,违纪现象能否得到纠正、惩戒,是否有利于维护地区经济秩序,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承受、执行能力等因素确定处罚额度。处罚得过轻过重最终都影响审计机关威信。处罚得过轻,地区经济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审计机关失职;处罚得过重,被审计单位承受、执行不了,即使法院强制执行也很难落实,结果审计决定变成一纸空文。

标签:;  ;  ;  ;  

推进审计模糊控制的思考_模糊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