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战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战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1)04-0060-04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异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文字上没有直接出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议论。其实,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同看法一直就存在,并且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声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将众说纷纭的异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中心论。其认为不存在以哪项工作为中心,当然也就无所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如强调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平行的,不能突出以哪项为中心。二是多中心论。其认为存在两个或多个中心,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外,还有其他的中心。诸如曾经的经济建设与反和平演变并列的中心,现今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中心等。三是其他中心论。其认为经济建设不是中心,而是其他某些工作为中心,诸如主张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公共财政为中心等。四是中心转移论。其认为中心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曾经是正确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不能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五是中心负面论。其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践中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在这些众多的议论中,社会建设中心论、经济中心转移论、经济中心负面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在这里稍做一些展开。

社会建设中心论。主张社会建设中心论者为数不少,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之下。上海大学邓伟志认为,当前社会矛盾很多,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建设滞后,转变观念首先要尽快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1]上来,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了。南京师范大学邹农俭著文《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应将国家发展战略重心转为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社会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内容有: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体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社会公平建设、社会秩序建设、社会福利建设等等。[2]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认为,中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个“三十年”是以政治为中心,第二个“三十年”是以经济为中心,第三个“三十年”重点应是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向社会公众供给公共服务。[3]其他议论包括: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将中国从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段,转到了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这一阶段上来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是发展形态的必然升华,是发展层次的自然提升等。

经济中心转移论。中心转移论强调在中国发展中不能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而要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为中心、社会建设为中心等。2002年胡鞍钢于《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一文中提出,中国的第一次转型开创经济建设时代,中国需要第二次转型以开创制度建设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现代化,为此需要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即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为中心。[4]赵晓认为,当初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国民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因此是相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提出的,是一种进步。从长远来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的主旨是向以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民的福利为中心过渡。[5]还有诸如,中国政治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次转型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近期的中心转型论更多地与和谐社会相联系。前文所列的那些社会建设中心论,从另一个角度也都是中心转移论。他们多是肯定过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强调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因而要确立新的工作中心。有的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进一步重视民生,以社会建设为中心。

经济中心负面论。很多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异议,主要是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诸如贫富差距、环境资源、人口就业以及城市化、三农问题等等。一些人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源头。郎咸平甚至认为,“中国的一切乱象来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中国独有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于是在施政过程中出现了短视现象,牺牲了长远发展。只有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才能更好地治理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二、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党中央不断重申,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其关键又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七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6]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不是去动摇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要坚持和完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央不赞同非中心论和多中心论,这是明确的。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针对有人主张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反和平演变,江泽民明确表示:“中心只能有一个,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搞‘多中心论’。”[7]的确,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唯物辩证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社会矛盾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工作也总是有轻重缓急之别。因此,既不能没有中心,也不能搞多个中心。

对于以经济之外的其他工作为中心的议论,需进行更具体分析。

第一,只有平行范畴的类比才有意义。所谓“中心”,总是相对其他事务比较而言的,与其他同类事务相比,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判断中:一是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党的基本路线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换言之,在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三项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二是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中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些与此相平行的重要工作还有党的建设、国防建设以及港澳台和外交工作等。在这些工作中,经济建设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三是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发展、稳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三大支点。在这三者之中,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发展也是中心。相比于改革来说,经济建设是中心,这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已有阐述。相比于稳定而言,发展也更为根本。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其语境就是这样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8]。“硬道理”和“相对的”同时出现,“硬道理”形容发展,“相对的”形容稳定,清楚地表明了两者的地位。综合以上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平行的重大战略有: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稳定等。其他试图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议论,显然只有用以上罗列的范围之内的事项,才有比较意义。如果将不同层次的东西与经济建设相比较,没有可比性。比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公共财政为中心等,这些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具体方面任务;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等,这些实际上包括了经济建设的任务。

第二,不宜提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社会建设是与经济建设相平行的范畴,因此对社会建设中心论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依照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为开展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解决目前社会建设中面临的难题,也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从文献角度看,中央从来没有“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表述,而只是说将社会建设提到更突出的位置。现代化建设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表明社会建设地位的上升。但“四位一体”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建设为中心。

第三,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同的范畴。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所反映的维度不同,两者之间也不是取代和冲突的关系。以人为本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没有成果去惠及全体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们生活迫切的温饱和小康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最生动的体现。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但不是说要取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要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成果,能够更好地落实到全体人民群众身上,要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统一的,不能认为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校正,而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的规正。

对于中心转移论,要放到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分析。从长期的历史阶段讲,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会有所变化,比如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中心工作显然不一样。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中国在不断向前发展,但还是在初级阶段内的量变,不足以改变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只要不发生世界大战,不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不发生分裂祖国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显然,现在还没有发生改变工作中心的例外情况。

对于中心负面论,要从理论和实践加以剖析。中心负面论的焦点在于GDP。诚然GDP不能代表所有的东西,但世界经验表明,一个国家GDP的发展和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高度正相关的。在国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陆续超过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反映了中国地位的跃升,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底蕴。就国内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遭遇自然灾害,还是应对金融危机,或是举办超大型国际活动,中国都能从容应对,这些从根本上讲都是得益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财大才能气粗,才能举重若轻。诚然,中国发展中也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但正面的效应更为凸显。而且要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还要依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出现经济停滞或倒退,那么任何问题都解决不了。

三、更加科学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毫无疑义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各种不同意见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角度看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理论尤其在实践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和应对它们所提出的问题,赋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的时代内涵,走科学发展之路,毋宁是当前亟需的。

在理论上,要深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第一,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效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总把眼光盯在GDP的增长上。要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经济的内涵,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建设。经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过去长期偏向于生产和交换,今后要更加注意分配和消费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应该将教育、医疗、社保、民居、环保、娱乐、体育等,也纳入经济建设的视野之内。

在实践上,要注意克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偏差。应该指出,中央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他方面,从最初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后来的“三个文明一起抓”,再到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都可以看出全面发展之意。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有的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归结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速度是硬道理”。应该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个别的,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和深刻的反思。不在实践上纠正这些问题,就不是正确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更加注意全面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全面而协调地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既要围绕和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抓好自身的具体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命题,其主语是党和国家的工作,是最宏观和最高层次的战略。具体到各部门,主语不同了,也就不能一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诸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军队的中心任务是以军事斗争装备为龙头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其他的,诸如大学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医院以救死扶伤为中心。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中心,如果不加区分地全部都盯着经济,把其歪曲为“捞钱”,社会就会失衡。各个方面工作有所侧重,这与全社会战略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9]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战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