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贸易的基本走向与我国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走向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尤其是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的农业协议在马拉喀什的正式签署以来,国际粮食贸易出现了一些缓慢但很沉稳,微妙又很重要的方向性变化。如何把握这一趋势,并使之成为制订粮食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就成了世界各国实行跨世纪战略之胜的基本内容。本文将对此进行抛砖引玉的探析,以便为我国粮食经济的预期变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国际粮食贸易的基本走向分析
本课题组依据国内外大量资料而分析得出的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走向是:
(一)以适应“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改革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或某一经济集团利益采取了以补贴与关税、非关税壁垒为其主要内容的进出口贸易政策。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正式签署有力地推动了以适应“自由化贸易”为其主要内容的粮食贸易政策的改革。美国对其与欧盟主持下的“协议”谈判比较满意, 一般认为“协议”改善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前景, 预计到2000年前美农产品出口贸易可增长4%~10%。 为此美国政府声称将由先前的“以价格支持”为核心的出口贸易政策转变到以“贸易自由化”为其基本内容的政策上来,以不断促进包括畜牧、水产、果菜等高产值农业产品在内的农副产品贸易的全面发展。
与贸易保护向自由贸易转换的大背景相适应,欧盟的粮食贸易政策也显示了如下主要特点倾向:削减谷物和牧产品价格,控制这些产品的生产数量,以克服农产品过剩现象;把产品出口补贴等转化为直接向农民补贴等等。中欧和东欧的农业政策进一步向欧盟的农业政策靠拢,通过生产定额和最低保障价格向生产者和农业市场提供少量但仍日益增加的支持。东南欧国家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食品新体制能否持续,将取决于它们建立既能运作又支持机构改革的体制和政策执行机制的能力。根据整个1996年的政策谈判和讨论情况,看来在2003年之前不大可能将欧盟扩大到包括东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已经宣布希望加入欧盟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来说,适应未来共同农业政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目标。另外,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将欧盟和该区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未来农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中欧和东欧有许多国家的农业税定得很高,因而在现有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整个有效期,农业税减少将不会带来真正的进口自由化。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承诺对该分区域实行更加开放的农业政策的压力增加。
发展中国家面对农业协议生效而带来的自由贸易制度的冲击,将充分利用“区别对待”原则,进行粮食产品贸易政策的变革。例如,把先前用于粮食产品贸易的补贴转移到粮食生产的“投入补贴”方面,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外,积极扶持开发出口农业,引导农产品结构多样化,加强区域贸易等等,也将是新时期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重要特征。
(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据经合发组织预测,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将小于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粮食需求的迅速增长,粮食出口将由1993/94年的1140万吨下降到2002/03年的26万吨;欧盟粮食产量已达到最高限额,内部消费又在增长,粮食出口量将因而下降,因而预计到2000年粮食出口量将由1993/94年的4.6亿吨下降到3.45亿吨, 其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将由现在的24%减少到16%;2002/03年较1992/93年,阿根廷玉米出口将增加50%,加拿大大麦出口将提高66%,美国粮食出口总量将由4990万吨增加到5950万吨,出口份额将从57%增加到59%,东欧可望由现在的粮食进口变为粮食出口,但由于数量不大,大约是400万吨, 因此国际粮食市场将更多地受北美尤其是美国谷物收成与贸易等政策的影响。
在进口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比重会进一步增大,预计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其中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谷物净进口量将达到80年代中期水平的1—2倍,即从6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至2亿吨。其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粮食需求增长迅速。产生这一情况的首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快。据有关权威人士估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每年将增长1.7%,按199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为40.46亿来算,每年将净增人口0.68亿。其次是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均需粮增长旺盛。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得到的证据说明,在收入很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每增加10%,粮食消费增加1%或2%,而在典型的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每增长10%,每人用于粮食的消费将增长7%或8%。因此,对于底子差,仅亚太地区就有约8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5亿人生活在赤贫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促进粮食需求的迅猛增长。就进口的地区而言,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亚洲远东和拉美地区将在人口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下保持旺盛的进口增长势头,尤其是墨西哥粮食进口将成倍增长,发展成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进口国;独联体会随经济情况的好转而增加进口,但随着粮食生产力的不断恢复与增强,粮食进口将有很大程度上的下降;日本在强调改善本国农业竞争力量的同时,继续采取国家经营的体制,进而日本粮食进口贸易也不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一般认为只是在进口产品的结构上有些调整和变化。
(三)区域贸易不断增强
进入90年代的一个很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地区协作的增多与加快。其主要表现是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集团的形成以及其他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的产生与运作。近几年来加入发达国家现有贸易集团,与发达国家建立联系或与其成立新的贸易集团,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调整的新动向,例如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的迅速扩大。最近朝着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内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迈出一大步的是在1996年决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的所有农产品中的一半以上实行零关税,并进一步决定到1999年取消国境限制,其实施结果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地区内粮食产品的自由贸易。1996年非洲在建立区域内部贸易联盟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996年3月东非合作委员会宣布成立, 以期增加分区域内的农产品贸易并导致最终建立一个单一的共同市场;同年8 月份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2国成员通过的一项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在今后8 ~10年进一步减少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从而建立一个与欧洲发展共同体类似共同市场;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批准了一项优惠关税区计划,旨在鼓励其成员国之间开展贸易。
(四)粮食价格趋涨回落
随着粮食价格扭曲现象的逐步矫正与市场行情更多地受少数几个,尤其是美国收成与有关政策影响的显现,粮食价格上涨无疑是一种长期趋势。但由于以下情况,促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至少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回落”,甚至是严重下跌的特征。1998年除大米等个别品种价格保持坚挺外,绝大部分粮食品种价格下跌,其中国际小麦价格比上一年度大致下降了30%,下跌到9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石油价格下跌与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乱,对若干出口石油、进口粮食的国家而言,石油出口收入锐减将导致粮食购买量下降。亚洲及最近俄罗斯联邦的持续金融动乱也可能迫使受影响的一部分国家削减其粮食进口量;第二,主要出口国供应在增加可能有助于谷物贸易量中粮食援助部分显著增加。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1998/99年度粮食援助发运量将从上一年度估计的550万吨回升到800万吨;第三,1998/99年度谷物供应前景令人满意。1998年谷物产量预计比创记录的前一年下降1%,降至18.92亿吨(其中包括大米),但仍然连续第三年高于趋势产量。1998/1999 年度的全球库存量与利用量的比例将为17.3%,仍属于世界粮食安全所必需的最低安全范围。
(五)粮食出口贸易多元化
由于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许多国家膳食结构中动物性比重的增大、国际运输条件和贮存保鲜技术的改善、低收入国家出于争取更多粮食进口的紧迫考虑等,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以出口市场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政策。现在世界粮食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与70年代末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全世界谷物、食糖、块根与块茎的比例下降,而畜产品、鱼类和植物油及油脂的比例趋于上升。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催生出按技术和口味变化的新市场前景,极有可能出现根据新的相对优势,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品种与质量进行重新定义。与此同时,市场日益精湛和严格的要求又对供应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挑战,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成功地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要及其变化的能力。
现在发达国家粮食出口的多样化程度很高,而且还发展了多种加工增值的出口产业。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品种还很少,据80多个有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统计,有62个国家的1~2种出口农产品的出口值超过其总出口的一半以上。为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高度依赖农业出口的国家将致力于采取技术含量相对较小,所投资金相对较少,而又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强进口能力的粮食贸易多样化的政策。
二、我国粮食经济政策的选择分析
以上所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贸易格局的变化、区域贸易增强、贸易价格回落与出口多元化等世界粮食贸易走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着世纪末的世界粮食市场。它为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描绘了一系列可以利用的良好前景,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各国跨世纪粮食经济战略的政策导向,就我国来讲,应着重注意:
(一)提高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适应能力
由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使得工业化国家对制成品的保扩急剧减少,使制成品贸易较初级产品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度。粮农组织所作的一项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该研究分析了乌拉圭回合对欧盟、日本、美国农产品关税升级的影响后表明,由于乌拉圭回合,并税升级(指农业加工品关税一般高于其相应初级产品的现象)减少,为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包括高价值加工产品在内的产品品种创造了一些机会。因此发展中国家减少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靠将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利润回报。但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生产由贸易自由化而引起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制成品,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和沉重的外债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转向缺乏资金支持,将会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会。为此,致力于提高贸易自由化情况下的适应能力,就成了日益重要的竞争战略。
致力于提高贸易自由化能力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现实的一点是怎样从有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高度来反省国内粮食经济体制改革。评价粮食体制改革的一项标准是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我国粮食顺价销售改革无疑是重要与成功的,但由此影响的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粮价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私营企业竞争力的削弱问题,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保护国内市场与国有企业的政策限度也应该经常反省,以免产生过度保护的不良后果。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就有因采取了绝对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而使其错过了很多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的机遇。在过去20年中非洲大陆占世界咖啡产量已从29%下降到15%,就是其中一例。
(二)努力提升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层次
科学技术的运用推广、食品消费者格局的变化以及由这些因素影响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提升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方面以传统化学、机械革新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的改进使粮食单产与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生物技术与现代加工技术运用为重要内容的新品种有了成倍的增加,急剧增加的产品含有在形状、颜色、感官及保存性方面的特性,正在充斥超级市场;另一方面食品消费格局的变化对粮食的生产、加工与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新鲜蔬菜在抵达销售点时也经过各种清理、准备、包装、检测等精细操作的加工程序。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引导:
1.以提高粮食产品的劳动效率为主,实现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转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一般在农业部门要比其它经济部门更快。提高粮食产品的劳动效率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的贸易竞争力;有利于向其它部门提供劳动力,从而促使产品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利用低劳动成本扩大农产品的加工出口。马来西亚通过大幅度地提高棕榈油和可可等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使初级产品出口构成由1965年的89%下降到目前的28%,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出口农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对粮食生产与基本食品的“善意忽视”或处罚性政策,间接鼓励了国内水平和蔬菜加工业的发展。1955年始,泰国政府对大米出口税进行改革,改多种汇率制为大米溢价税加大米出口税的征收办法。而与此同时对其他产品则采取扶持性的轻税政策。其结果使木薯、菠萝等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中国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产品出口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出口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进而能够拿出巨额资金进口粮食,以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3.利用与初级产品相关联的部门向工业品和非传统产品过渡,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农产品加工业除为就业与收入的增加提供重要的来源外,还对农业本身产生许多有利的反馈效益,其中最直接的效益是通过扩大市场刺激农业产量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要的电力、运输与其它基础设施的提供还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
要有效解决中国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在吸引外资和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必须在提高出口产品的供应管理和利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上多努力。而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建立开放的经济框架结构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程度。据此可以采取的三条措施是:
1.密切关注直接影响着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出口国的粮食情况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到2000年美国粮食出口份额将从目前的37%增加到44%。为此在目前世界粮食储备接近不安全边缘的情况下,主要粮食出口国(尤其是美国)的生产储备及其有关政策的不利变动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粮食安全。
2.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效发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决定了粮食储备在保障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得以从容平息1994年的粮食涨价风,主要得益于国家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我国需要建立与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储备体系。这一体系的重点是建立与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它要求在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使储备粮通过有一定限制的经营而得到尽可能的保值或升值,以实现满足需要前提下的经济节约。在国际市场价格疲软的情况下,依靠进口增强供应与储备无疑是提升我国粮食经济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从长远来讲,需要做好承受供应国价格上涨或减产、战争或其他运输困难、政治动机的贸易制裁或变更卸货港的风险,还有一些常见的贸易困难及汇率波动、外汇储备不足、港口能力、库存的搬运限制,而通过鼓励私人储备、把政府的库存预先放在缺粮区、制定区域粮食进口协定等则有助于减少风险。
3.积极发展区域合作。世界区域贸易的增强意味着我国必须重视新时期日趋重要的区域贸易形式的动态研究,以努力扩大区域贸易的市场份额,同时它还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区域性合作的新思路。如果能在这方面努力,那么对于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步伐、对于缓解我国解决粮食供应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时兼顾(因为可支配的剩余资源有限)的矛盾,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