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业化中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主导产业论文,部门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则是少数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工业化过程,因此各国都把促进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作为迅速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就需要恰当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然后进行积极支持,而要恰当选择主导产业部门首先要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
一、主导产业部门的界定
确定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首先要了解主导产业部门的含义或者作为主导产业部门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主导产业部门的基本特征的代表人物是罗斯托。在其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主导产业部门的成长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照在各国经济增长中所作贡献的差异划分为三类:主要增长部门、补充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主要增长部门又被他称之为主导产业部门。
他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就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创新,并利用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新的有利可图的资源,并有很高的增长率,且能带动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的部门。
补充增长部门则是直接适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或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取得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如若铁路部门是主导产业部门,同其有关的煤、铁和机器工业部门则是铁路部门的补充增长部门。
派生增长部门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国民收入水平、人口、工业生产的增长等因素的变化,适应这些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例如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导致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的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就是派生增长部门。
在这几类部门中,他特别强调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在经济增长的任何阶段,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扩展都是经济向前跃进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都会形成一系列迅速增长的具有高度生产力的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将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使经济不断增长。
在对主导产业部门的作用的分析中,他对于主导产业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把这种带动作用称之为“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又具体包括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所谓后向效应是指因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旁侧效应是指由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在更广阔的领域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广泛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制度建设、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工业化能起推动作用。前向效应则是指由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正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1〕
罗斯托的分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结合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和我们对主导产业部门的理解,我们把主导产业部门界定为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的产业部门。具体来说,它应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具有高创新率。 这是指它能迅速地产生和利用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且能促进其它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
(2)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这是指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增长能力最强,增长率最高,这也是它发挥主导产业部门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基础。
(3)具有很强的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就不是主导产业部门。罗斯托把主导产业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称之为“扩散效应”,带动能力强也就是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只有具备这个特征,主导产业部门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4)它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众多产业部门中, 主导产业部门应该是这样一类部门,它能高速发展,工业化就能快速进行,它发展缓慢,就会导致工业化进程滞缓。
要更全面地理解主导产业部门的含义,还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 而一般是由几个产业部门所组成的一个主导产业部门群。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越高,越是如此。在社会分工水平很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生产规模还不大的条件下,也许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就可带动整个工业化,亦即主导产业部门可以只是某一单个的部门,但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个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对大国来说,尤其如此。从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来看,主导产业部门的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主导产业部门已是由多个主导产业部门所组成的主导产业部门群。所以,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应该选择一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重点支持,加速其发展,以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
(2)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部门是不同的。 随工业化阶段的演进,主导产业部门也发生更迭,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不断有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取代旧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地位,工业化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由于各国工业化阶段不同,所以主导产业部门也会存在不同,主导产业部门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工业化阶段的不同。
(3)主导产业部门同基础产业部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基础产业部门是那样一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共同的基本的条件的部门,诸如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工业、基本材料工业、农业、教育等部门。基础产业部门中的某些部门可以成为主导产业部门,但能否成为主导产业部门要看它是否具有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如果具备有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条件,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部门虽然可以包括某些基础产业部门,但也可以包括非基础产业部门,实际上,也往往如此。
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对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是必要的,有利的,它同样也向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基础产业部门发展落后,对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及发挥其带动作用是不利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将要求和带动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如果主导产业部门包括基础产业部门,那么它对工业化进程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4)主导产业部门同优先发展部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作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应该加以扶持,优先发展的,但是非主导产业部门也同样可以作为优先发展部门,如基础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具备主导产业部门的特征的产业部门也并非一定会作为优先发展部门,这要取决于一国的资源条件等因素。
二、几种主导产业部门选择标准理论及其评价
在产业经济学的文献中,已经出现许多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的理论,学者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选择标准。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验法则
所谓经验法则就是认为一国应根据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演进的历史顺序来确定本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部门。例如,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先进国家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部门,那么后进国家在这一阶段亦应如此;在第二阶段,工业化国家以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和铁路业为主导产业部门,那么后进国家亦应如此,依此类推。〔2 〕此种主张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如主张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应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即是其中之一。此种主张的论据是英国开始工业化时,是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有名的雁行发展形态理论实际上也是主张应以经验法则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的。〔3〕
经验法则把主导产业部门的变化看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产业结构的历史变化,有可取之处。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当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社会需求结构、技术变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它对于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特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后进国家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提供了有用的参照系。但是经验法则从方法论上来看是存在缺陷的,而且实际上是把主导产业部门的演进看成是一条单一的轨迹,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先进国家各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具有共性的因素,但是也受这些国家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例如英国在工业化开始时以棉纺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因为当时棉纺工业在英国具有需求量大、需求价格弹性高、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也高,联系效应大的特点,而在后进国家,棉纺工业就不一定还具有上述所有特征,不一定也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英国之后其它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包括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北欧国家等等,在工业化开始的阶段并不是都以棉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部门,而且各国主导产业部门的演进也存在差别,因此也就无法以经验法则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研究各国主导产业部门演进的历史过程的意义不是模仿其演进轨迹,而是在于可以据此分析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共同特征和条件,研究那些产业部门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原因。经验法则不能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
2.产品用途标准
这是认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应是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用途。重工业优先发展即是此种选择标准的代表。重工业优先发展论主张以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其中又将机器制造业当作重工业发展的核心。以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原因是因为它生产的产品是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机器制造业作为核心是因为它生产的产品是能制造或生产包括机器本身在内的各种工业产品的机器。其它非重工业部门被排除在主导产业部门之外,原因就在于这些部门生产的产品不是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4〕
这种理论的出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片面理解。片面性主要反映在把生产资料限定在重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上。其实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远不止重工业部门,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也都提供生产资料,其它许多部门也提供工业化必不可少的生产性服务,而且实际上重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作消费资料。另一方面即使是生产资料要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着只有重工业才应优先增长,不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就不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同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其二是对工业化的片面理解。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工业化等同于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部门的发展又被视同于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这样重工业部门自然被当作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其三是忽视了工业化阶段的差异。这种观点流行的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的时候,先进国家(发达国家)刚好处在重工业部门发展最快的阶段,重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能生产大量的钢铁、机器成了工业化成功的象征,因此重工业部门就被当作是工业化主导产业部门的唯一选择。
选择主导产业部门虽然应该考虑到一个部门所能生产的产品的去向或用途,但以此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则是不合理的,而将产品的用途限定在生产资料上则更不合理。选择主导产业部门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市场前景,无论产品去向如何,若无市场,产品生产部门便无法发展。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特别要看一个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如果没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即使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也不能充当主导产业部门。产品用途标准理论虽然也说明了重工业部门能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在这种理论中,生产率高低并不是用作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这种理论认为即使生产率上升缓慢,只要生产的产品是生产资料的重工业部门,则仍然应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相反,即使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率上升很快,若生产的产品不是生产资料,那么它仍然被排除在主导产业部门之外。此外,产品用途标准忽视了工业化阶段、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差异的影响,这样选择出来的主导产业部门往往会脱离一国的条件,而导致工业化失败。在实际中,按此标准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国家,几乎都未能成功地进行工业化,这也说明此种标准是不正确的。
3.赫希曼标准的产业部门又应优先发展
实际上,他是按照产业部门的联系效应的大小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的,他认为直接生产活动部门中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应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那么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产业部门的联系效应的大小呢?他认为应以一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两个标准来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具体标准。他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应是需求价格弹性大和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生产部门。
需求价格弹性大意味着可以通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大大增加销售量,大幅度扩张市场,从而促进其生产的不断增长;需求收入弹性大意味着随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市场会不断扩大,从而促进其生产的不断扩张。换句话说,需求价格弹性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部门生产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扩张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会带动其它部门的发展。
他认为生活必需品,缺乏替代品或替代品很少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所谓“生产必需品”)及用途较少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而非生活必需品、非基本生产资料或用途较多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从收入弹性来看,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比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大。他认为符合需求价格弹性大和收入弹性大这两条标准的产业部门才可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而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能够符合这两条标准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生产非基本生活必需品、非基本生产资料或生产用途较多的产品的“高级化”产业部门,所以应该以这些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
赫希曼指出应该以联系效应或者说带动作用的大小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抓住了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主要功能或条件,所提出的两个具体的选择标准也是很有价值的。尤其重要的是它为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提供了正确的思路,这就是要把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其带动作用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没有广阔的市场,缺乏很强的带动作用,它就不可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赫希曼还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并非联系效应大的部门就一定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而是还要了解联系效应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还要考虑到其它因素、其它条件,这一看法也是很有见地的。〔5〕
但是赫希曼没有把产业部门的生产率的上升特征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可以说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因为如果一个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率不高,它本身的发展能力及其带动作用都要受到根本的限制,就很难起到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作用。他把所谓间接生产活动部门排除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范围之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部门中有些部门同样具有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条件,没有理由将其排除在外。此外,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同联系效应大小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仅以这两个标准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取舍标准是不完善的。
4.筱原标准
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经济学家,在战后日本制定其产业政策时,他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两条标准,即收入弹性标准和生产率上升率标准,后被称之为“筱原两基准”。筱原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应该是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最大、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部门。筱原标准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长期的影响。〔6〕
筱原提出了主导产业部门选择的两项重要的标准,特别是他明确提出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这个标准不仅反映了主导产业部门的基本特征,而且也为后进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筱原之前,无人明确提出生产率上升率标准,所以筱原的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开创性的。
60年代日本运用筱原标准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选定汽车工业、电机工业等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不仅这些部门本身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且带动了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但这并不能说明筱原标准本身是完善的。从筱原标准来看,虽然它提出了两项重要的标准,但是仅仅符合这两条标准的产业部门还不完全具备充当主导产业部门的资格。如果一个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也高,但如果生产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联系效应小,那么其产品市场的扩张要受到很大地限制,它也就不能起到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也就不能发挥主导产业部门所应发挥的作用,不能充任主导产业部门。日本当时选定汽车工业、电机工业等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并非是筱原标准本身很完善,而是因为这些产业部门正好不仅具有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率高的特点,而且具有需求价格弹性大、联系效应大的特点。所以对筱原标准应该加以补充。
5.比较优势标准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李嘉图。本来它是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但是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把它用作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这种理论认为,作为一国主导产业部门的应该是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比较成本低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一国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换回更多的本国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能更快地实现工业化,认为这样对增加一国的利益是最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理论。但是把它用来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依据则是不妥的。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标准。后进国家将只能发展那些先进国家已经放弃发展了的“夕阳”产业,发展中国家只能发展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这显然是不符合后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对其工业化是不利的。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关键不在于一个部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在于其必须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生产率上升率高和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即使一个部门具有比较优势,但若它不具备这些性质仍不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当然,这并不是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就不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如果一个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生产率上升率又高,又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以其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将对工业化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根据比较优势标准,而是根据我们后面要说明的选择标准。一个产业部门即使不具有比较优势,只要它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高的生产率上升率和很强的带动作用,那么仍然可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实际上,以静态的比较优势标准来决定主导产业部门在国外也广受非议,如筱原三代平等很多经济学家实际上都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
三、关于主导产业部门选择标准的探索
从我们上面对已经存在的有关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的介评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这不利于各国选择主导产业部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部门,加速工业化不利。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要提出正确的标准必须把主导产业部门的基本特征同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市场标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首先要求它自身生产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或者说市场容量非常大,这是它自身能够取得不断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以什么样的具体标准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定:
(1)该部门生产的产品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要, 或者说具有用途广阔的特性
需要是产生需求的前提,一种产品只能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或用途狭窄,其市场必然十分有限,而若一种产品的用途广阔,能满足社会不同方面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就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求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非基本生活需要;既能满足人们生活方面的需要,也能满足社会生产方面的需要;既能满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需要,又能满足其它地区、其它国家的需要,通俗地说,它应该是“大众化”的产品。过去曾经作为先进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的棉纺工业、汽车工业、铁路业等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具有这一特性。具备了这一特性,它就具备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随经济发展,它又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指出的这一特性不能以静止的观点去对待,而是要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不能以局部的观点去看,而是要从全局(即世界范围)的观点去看,就是要以未来的观点、全球性的观点加以判断。例如汽车工业提供的产品——汽车,对目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并非生活必需品,但是,在先进国家,它已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何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汽车同样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活需要——行与装运货物的需要,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非基本生活需要——旅游、享受等方面的需要,至于何者为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具有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特性。
(2)价格弹性标准——具有高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大小是反映一个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重要指标。一个产业部门要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它自身必须能够不断扩展,即产品生产具有大规模的特点,这样才能起到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需求价格弹性小或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其市场的扩张要受到根本地限制,产业部门的发展也因而受到根本地限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市场扩张能力越强,因为产品价格下降,会使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市场的扩张为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种产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但产品用途的广泛性同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并不是一回事。有广泛用途的产品不一定就具有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特点,因为需求价格弹性还要受到其它重要因素的影响,其它因素可能会起抵消作用。如果产品的用途广泛,但需求价格弹性很小,或缺乏弹性,那么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是极为有限的,也就不具备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条件。
(3)收入弹性标准——具有高收入弹性
一个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使具有上述特征,但若需求收入弹性低,其市场的扩张也要受到根本地限制。从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国民收入是不断增加的,需求结构会因而不断发生变化,收入弹性低或缺乏弹性的产品,其需求量增长十分缓慢,或停滞,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其需求量还会出现绝对下降,而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则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不断地扩张。所以只有同时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部门,才能保证其产品市场不断地大幅度扩张,否则就不一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个部门生产的产品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特性,就表明该部门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适宜于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从各先进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时期充当主导产业部门的产业部门来看,在当时都具备这三个方面的特性。
2.生产率标准——具有高的生产率上升率
一个产业部门符合市场标准,并不表明它就一定会得到迅速地扩展,一定能推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如果一个产业部门符合市场标准,但生产率上升率很慢,就不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不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生产率上升率慢也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也就无法满足多方面市场需要,无法满足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大量需求,它也就无法发挥带动作用。所以一个产业部门能否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还要看该部门的生产率上升率的高低。不同的产业部门的生产率上升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部门高,而有的部门低,形成一个序列。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率与管理创新率的差异,或者说是不同产业部门的不同的创新率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一个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率越高和管理创新率越高,其生产率上升率也就越高,生产率上升率越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就越少,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这样便可通过降低产品的价格大幅度增加销售量;产品生产规模才能不断扩大,才能满足多方面的市场需要,满足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大量需求,它自身才能不断发展,才有可能起到带动其它部门发展的作用。
一个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率越高,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会越大。一个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越快,扩散到其它产业部门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也会对其它产业部门产生越大的创新压力,尤其是对相关产业部门产生强烈的创新压力,由此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创新,从而促进这些产业部门生产率的不断上升。历史上,先进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都曾发挥过这种作用。
3.关联标准——具有联系效应大的特性
一个产业部门仅仅符合市场标准、生产率标准,还不足以确定为主导产业部门。因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能够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能够推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因此一个产业部门要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联系效应大的特性。如果产业部门的联系效应小,其发展便难以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一个产业部门联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技术上的联系是其基础,技术上的联系越密切,联系效应会越大。经济上的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产业部门规模过小,即使技术上联系密切,仍然不可能起到带动其它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作用。一个产业部门规模越大,同其它部门经济上的联系越密切,联系效应越大,越能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此外,联系效应的大小还受一国的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7〕
对每个标准,我们都可以设定具体的度量指标,计算出每个产业部门的指标值,然后根据指标值大小的排列次序,从中选择主导产业部门。对于具体的度量指标需要另文进行讨论。
我们认为一个产业部门要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符合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或五个小的方面的标准,或者说一个产业部门只有符合上述标准,才可以成为主导产业部门。这是主导产业部门选择的共同的、一般的标准。
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提供了主导产业部门选择的客观依据和范围符合这些标准的部门才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否则,就不能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但符合这些标准的部门不可能只有一个,两个,而是有许多个,是不是所有这些部门都同时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呢?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在制定产业政策,确定主导产业部门时,还必须考虑到本国的发展条件,这包括本国的资源条件、工业化阶段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条件,应该从符合上述标准的部门中选择条件适合或国家有能力创造较适合的条件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一旦确定了主导产业部门,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加速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工业化的向前推进,而当条件发生了变化,政府也应及时重新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部门来代替不再符合主导产业部门标准的旧的主导产业部门,积极扶持新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这样就既能循序渐进地,又能迅速地促进整个工业化进程,从而使经济稳定地、迅速地发展。
注释:
〔1〕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及其它有关发展经济学文献。
〔3〕方甲等编译:《西方经济发展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172页;邓伟根:《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158页。
〔4〕《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0—462页;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3章。
〔5〕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中译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83—84页。
〔7〕联系效应的度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断改进度量标准,使得度量标准越来越全面、准确。参见方甲等编译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190页和郑林著《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64页。
标签:需求价格弹性论文; 生产率论文; 重工业论文; 收入弹性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前景理论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