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_沈雁鹏

沈雁鹏

(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 102100)

【摘 要】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方法:将156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分别采用调肝理脾法中药联合按摩点穴、乳果糖口服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问卷(PAC-SYM)积分变化情况结合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03%、76.9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粪质坚硬、粪量少、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疼痛、排便不尽感、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腹部痉挛 疼痛、和腹胀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调肝理脾法;按摩点穴;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66-01

长期的便秘可引起痔疮、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肠癌患病风险,引起焦虑、抑郁等情致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药治疗便秘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中草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报道逐渐增多,初步分析显示,与传统西药相比,中草药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在潜在的优势。我们用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延庆县中医院2013年5月至 2014年 10月期间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共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按摩联合中药组,每组均78例患者。治疗组中男性28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9.63±5.07)岁;平均病程(3.01±2.54)年。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0.11±4.35)岁;平均病程(2.98±2.7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2]。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及《中医内科学》[4]:大便不畅或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排便时间延长,腹胀呕吐,伴有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胸胁痞满,善太息,嗳气频作,纳食减少,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腻、脉弦等症,其病情发展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者;患者自愿参与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病例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内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及炎症、内分泌代谢病、结缔组织病、药物(抗组胺药、阿片类、抗抑郁剂、抗胆碱药等)引起的便秘;并发严重的心肺及肝肾疾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异常等;妊娠或 哺乳期妇女;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或资料不全影响分析者。

1.5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药物如下:柴胡10g,郁金10g,苏梗15g,大腹皮15g,焦槟榔10g,炒白术10g,旋复花10g,代赭石6g,枳实10g,厚朴15g,丹参2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6g。以上药物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共治疗4周。配合按摩:医者站其一旁,用双手四指重叠置于患者天枢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按揉1-2圈向上或向下点压1-2次,以其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按摩时间为10分钟。

对照组:乳果糖口服液,15毫升,每日一次,晨服。

1.6 观察内容及方法

观察内容为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和相关中医症状。采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问卷(PAC-SYM),由粪便性状、直肠症状和腹部症状3个部分构成. 该量表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按症状严重程度由无到非常严重分别计为0-4分[5]。

1.7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便秘的疗效评定标准拟为[3]:

治愈:指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变润,无明显腹胀、呕吐症状,排便通畅,短期无复发。

好转:指3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变润,腹胀、呕吐症状减轻,排便欠畅。

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

1.8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检验其是否满足正态性分布,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如下: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粪质坚硬、粪量少、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疼痛、排便不尽感、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腹部痉挛 疼痛、和腹胀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便秘由多种病因引起,肝郁气滞为便秘临床常见病因。肝主疏泄与藏血,能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情志的舒畅,若因忧愁思虑、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腑气通降失常,大便燥结,可成为“气秘”[6]。肝气郁滞,可致肝木克脾,脾胃失和,治疗上以调理肝脾为法。调理肝脾方以柴胡、郁金、苏梗、大腹皮、焦槟榔、枳实、厚朴理气,炒白术、旋复花、代赭石、生薏苡仁、生甘草调理脾胃而降气,气郁可致瘀,加丹参活血理气。联合摩腹,通过腹部充分按摩,可激发腑气、促进肠蠕动。通过本方案治疗可致肝气调达,脾胃升清降浊正常,脾胃运化正常,则大便正常[7]。

研究表明,治疗组、对照组总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03%、76.9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粪质坚硬、粪量少、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疼痛、排便不尽感、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腹部痉挛 疼痛、和腹胀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可见: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品侠.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安徽医学,2012,33(8):1104-1106.

[2]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3] ZY/T001. 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49-256.

[5]周思远,刘 婷,覃海知, 等. 临床常用便秘诊断和疗效评价量表的特征.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 2611-2616.

[6]柳冬兵,顾勤. 疏肝降气治疗肠道气滞型便秘理论探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137-139.

[7]庞 雪,白克运.从气论治便秘的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104-105.

论文作者:沈雁鹏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调肝理脾法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_沈雁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