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300)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30例45眼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诊断单纯性25例37眼,增殖性5例8眼。经治疗显效16例24眼,有效11例15眼,无效3例6眼。结论: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重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强调理想地控制血糖和其他并存的危险因素,在控制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可选择视网膜激光等治疗。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15-0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与病程和血糖控制程度相关,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达44%~51.3%,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眼病之一[1]。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30例45眼检查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45眼,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48岁;糖尿病病程7~32年;其中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6例;并发症:高血压病9例,高血脂症12例,有心电图改变者4例,糖尿病性肾病3例。
1.2 方法
药物和饮食疗法,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是避免、延缓或减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对于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Ⅳ期增生不明显者,可以使用激光光凝封闭微动脉瘤,新生血管及出血区域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措施。
手术治疗采取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手术可以清除玻璃体内积血,分离剪除纤维增生膜,术中可行眼内激光光凝,并可通过注入气体或硅油固定视网膜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2]。脑垂体部分切除术,对减轻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作用,可减少出血水肿并使新生血管萎缩,或用电凝及放射疗法破坏垂体前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治疗后可出现内分泌紊乱的合并症,应慎用。
对视网膜前部病变区,因光凝范围不能达到,故可用巩膜外冷凝法以弥补光凝不足的部位。
2.结果
经诊断单纯性25例37眼,增殖性5例8眼。经治疗显效16例24眼,有效11例15眼,无效3例6眼。
3.讨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累及黄斑部则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性(非增殖期)和增殖性两种类型。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硬化,微血管瘤,深浅层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视网膜水肿,日久发生黄斑囊样水肿(CME),视力明显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微血管瘤与小出血点,在检眼镜下有时难以区分,都是针尖大的小红点,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则很易区别:微血管瘤为边界清楚的点状荧光充盈;而出血为边界模糊的荧光遮蔽,此外黄斑拱环扩大[3]。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周细胞和管壁内皮细胞受损,视网膜内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闭塞,产生微血管瘤。微血管瘤渗漏可引起视网膜水肿、出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毛细血管扩张液体和血浆成分,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渗出,进入视网膜,也可从异常渗漏的微血管瘤渗出,导致视网膜水肿。水肿分局灶性和弥漫性:局灶性水肿自微血管瘤的渗漏,致局部视网膜水肿增厚。弥漫性水肿自整个后极部扩张的毛细血管的渗漏导致后极部视网膜弥漫水肿。局灶性水肿可单眼发生或双眼对称性,常由环形或半环形硬性渗出将水肿和非水肿的视网膜分开。硬性渗出多位于黄斑部也可分散在后极部,呈黄白色点状或簇状排列,有时黄斑部呈星芒状或融合成很宽的环状排列,黄斑中心的硬性渗出可降低视力。棉絮斑是由于毛细血管和前小动脉闭塞致组织缺氧,神经纤维轴索肿胀断裂,轴浆流受损,形成白色羽毛状或棉絮样斑。糖尿病性棉絮斑较高血压的吸收慢。可长达8个月,甚至17个月,而高血压经治疗后棉絮斑于6周可吸收。棉絮斑吸收后神经纤维和节细胞萎缩。萎缩的视网膜内表面形成凹陷,产生异常反光,称为凹陷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看到的血管闭塞是在毛细血管。荧光造影显示小的无灌注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和微血管瘤形成。提示微血管瘤形成是一种局部血管闭塞的反应。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除有非增殖期的全部改变外,还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组织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并发症[4]。由于大片毛细血管闭塞及前小动脉闭塞,造成视网膜内层缺血。缺血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刺激新生血管因子产生,导致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不平衡。新生血管因子使毛细血管基膜溶解,内皮细胞增殖呈芽状突出,最后导致新生血管形成。晚期新生血管有纤维增生。若增殖纤维收缩,玻璃体后脱离加大,新生血管与视网膜粘连,因牵拉新生血管破裂,则发生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控制血糖平稳:避免血糖大起大落。去除危险因素:戒烟酒、降血压,使血压≤130/85毫米汞柱。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羟苯磺醛钙(导升明)、噻氯匹定(力抗栓)、递法明片。根据眼部病情,决定随诊时间(2~12个月)。
对已发生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玻璃体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惟一治疗方法。激光治疗的目的是凝固、封闭新生血管、微血管瘤、制止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水肿及封闭渗透、出血的毛细血管。但激光治疗是一种治标疗法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破坏一部分视网膜,导致周边视野缩小、中心视力下降等。因此,美国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提出激光治疗的适应证为:黄斑中心凹及其周围500微米(相当于1/3视盘直径)内的视网膜有水肿、增厚或有硬性渗出;或者是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增厚的范围超过一个视盘直径,并且至少有部分已进入中心凹周围1500微米区域内。对增生型视网膜病的治疗主要是做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也就是对馀视盘和黄斑的一小片区域外,视网膜的其他部分都接受激光治疗,尤其是周边部。每只眼至少应做4~5次激光才能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不能只做1~2次或2~3次激光。必须完成1个疗程的激光治疗,才有可能保留一定的视力而不失明。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如不行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最终均会失明。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0-2321
[2]孙雅棚,董宇,王瑜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07,28(7):949.
[3]刘雄榤,刘贻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2:761-762.
[4]曾莉,沈祯,王芙莲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各期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07.29(9):900.
论文作者:郭敬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视网膜论文; 糖尿病论文; 水肿论文; 微血管论文; 黄斑论文; 毛细血管论文; 血管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