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重新定位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3-0032-03
一、两种不同工业化思路与两种不同转移方式
对于什么是工业化的问题,理论界论述很多。我们认为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辞海》为代表的普遍、流行的看法。《辞海》把工业化定义为“机器大工业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该定义把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为工业化的产业特征,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经济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单纯重视工业自身的增长,这导致了“唯工业论”甚至“唯重工业论”。这种工业化概念基本上是对欧美大多数已实现工业化国家和前苏联工业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种工业化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局限于发展工业,由工业消化吸收。我们把单纯依靠工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转移方式,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向转移”方式。
另一类工业化的定义则以我国经济学家张培刚为代表。他认为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农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也应是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即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只要农业已用现代工业技术和制度武装起来,农业本身实现了现代化,则也表示该国是工业化的国家了(注: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203页。)。这种工业化概念不仅意味着工业自身的发展,不仅意味着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而且意味着以工业制度及生产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整个社会都随着工业的扩展而发生变化和发展。这种工业化概念对资源流向没有严格规定,资源既可以外流也可以不外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可以靠工业吸收,另一方面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来解决。我们把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即农业现代化所实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称为“内向转移”方式。这其实叫“内部消化”更合适,但为与“外向转移”相对应,我们称其为“内向转移”。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向转移方式
“外向转移”方式实质上是单纯依靠发展工业,由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关于“外向转移”最经典的描述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也正是这个模型使“外向转移”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言而喻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刘易斯假定一个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传统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其特点是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劳动生产率低。另一个是城市当中的现代工业部门,特点是具有高的劳动生产率。刘易斯认为,增长主要是由农业向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工业部门的资金积累引起的生产扩大所带来的。投资主要来自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而且假定资本家将把所有的利润用于投资,而劳动则来自存在大量劳动剩余的农业部门;他假定农业部门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零,这意味着增加和减少农业部门的劳动并不会影响农业部门的产量。因此,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供给将是无限的。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农业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在假定资本——产出比例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现代工业部门增长与就业扩大过程一直持续到新工业部门把所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吸收为止。刘易斯模型大致上与现代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相一致,展示了一幅渐进的必然实现的工业化美景。
但是,刘易斯模型的适用性由于几个关键假定不适合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使其有效性大打折扣。首先,模型假定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与劳动转移率和就业率成比例。事实上,即使现代工业部门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如果资本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就业就不会得到显著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中断,这也为前苏联和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所证实。其次,模型假设农村中有过剩劳动力而城市中是充分就业的,这与现实不符。第三,模型假定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完以前,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是保持不变的。实际上城乡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城市中的工资水平是不断上升的。正是由于这些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现实不符,刘易斯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人口流动问题用处不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注意到刘易斯模型的缺陷,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还没有转变依赖“外向转移”的倾向。
我国曾一直奉行“唯工业论”的工业化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是以“外向转移”为唯一方式。建国后,我国推行农业支援工业,以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战略。资源流向出现高度不平衡发展,一方面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垄断和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的剪刀差,使农业资金流向工业。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低,在农业资金流向工业时,并没有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应向工业的转移。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入城,农村成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加上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使剩余劳动力愈积愈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和户籍管理的放松,使严重超负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决口了。怀着对城市和工业的向往,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迎来了“外向转移”的黄金时期。“外向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离土离乡,进城打工;离土不离乡,进乡镇企业做工。可以说,外向转移方式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我国特殊条件造成的,而条件是变化的,随着其比较优势的丧失,“外向转移”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大降低,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外向转移”不管是离土离乡还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绝大部分都不是刘易斯模型的长期性的职业转移,而是带有很强的周期性的特点。其周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就业吸纳随经济周期而波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使我国经济经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改革开放后,广阔的市场使企业发展只注重数量型、粗放式的扩张生产,就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工业利润并不是其生产效率的反映,虚假利润诱使社会资源大量流向工业,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迅速发展;长期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行,使农轻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轻工业滞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轻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也引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产业升级换代,出口加工工业向中国的转移,也使沿海三资企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条件都促使我国经济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这也是“外向转移”方式最成功的时期。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年之后,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经济由短缺向过剩的过渡,以及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加剧,低工资比较优势的减小,使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放慢,也必然经历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这样作周期性转移的劳动力也必然周期性波动:经济景气时,大量转移出去;经济不景气时,则大量减少以至回流。
其次,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引起“外向转移”方式就业吸纳能力降低。从工业化的一般过程来看,初期以消费资料工业为主导产业,这类产业资金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但这类产业收入需求弹性小,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不再大幅度增加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了。主导产业转向生产资料类产业,即资金技术含量高而劳动需要量少的产业。我国经历了近20年对原来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的补课,现在已处于主导产业结构从消费类向生产类转变时期,就业吸纳明显下降,这可以从乡镇企业的发展事实得以证明(注:聂振邦等:《我国工业化中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最后,“外向转移”的两种方式之间的竞争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降。城市与农村的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的失业人口对农村人口形成排挤。与城市失业人口竞争,农民工具有地缘、住房、福利、城乡歧视等劣势,导致这种转移方式数量定会下降。二是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竞争。农村工业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适应市场而城市工业缺乏灵活机制。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农村工业的体制优势已丧失。同时城乡产业同构,再加上农村工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必然使农村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巨大的考验,其就业目标与效益目标冲突的结果,必然是以效益为主,而对就业目标有所放松。
综合所述,尽管“外向转移”方式在过去20年里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转移速度和规模都有下降的趋势,而我国过大的人口规模和过快的增长速度形成的就业压力又是紧迫的,非“外向转移”所能全部解决的。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对工业化概念重新定位,全面而非片面地理解工业化,把各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协调发展作为工业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伴随这种工业化的重新定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方式也要从单纯“外向转移”转向“内向转移”方式,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向转移方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向转移”是指与单纯靠工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外向转移”相对应的一种方式,即用现代工业的设备、技术、生产制度和方法武装和改造农业,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促使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方式,即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
“内向转移”方式按农业建设重点和内容可分以下三个层次:(1)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可吸纳大量劳动力。(2)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和改造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综合提高农业经营效益。(3)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最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两种转移方式——外向转移与内向转移的区分是相对的,两种方式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例如农民进乡镇企业做工,既可看作是“内向转移”(农业的多种经营),也可看作是“外向转移”(农业→工业),它们的区分表现在办工业的指导思想即工业化概念上,是以工建农(“内向转移”)还是利用工农业产品的不合理比价以工取农(“外向转移”)。“内向转移”方式使我们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思想更开阔,在“外向转移”举步维艰的今天,“内向转移”方式更应是我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首选思路。忽视农业内部的合理移动,不但会给外向转移造成压力,也会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19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