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行隧道设计施工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隧道出洞的设计施工规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隧道出洞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小导坑等关键技术,保证了隧道出洞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隧道出洞;小导坑;施工技术
国家战略政策西部大开发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随着建设的全面展开,在山区、重丘地区修建高等级道路时,由于受地形地势的限制,在施工上不可避免出现了隧道出洞施工的情况。隧道出洞相比正常进洞,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并无相应明确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
1 工程概况
云南武定—倘甸—寻甸高速公路项目是滇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岔河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左线起点里程左K16+266.04,止点里程左K16+795,隧道全长528.96m,最大埋深112.0m;右线起点里程K16+332.04,止点里程K16+780,隧道全长447.96m,最大埋深94.7m。
隧址区海拔高程介于1635.0~1748.0m之间,相对高差113.0m,属构造剥蚀中切割中山陡坡地貌区。隧道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植被较发育,以松林、灌木及旱地为主。岔河隧道由寻甸端出口单向掘进,武定端进口位于悬崖陡坡之上,洞口下部有既有道路和电站水渠通过,交通极其不便,不具备进洞条件,采用上台阶小导坑贯通,贯通后由洞外向洞内预留核心土,环向逐步扩挖至设计断面的出洞施工。
2 工艺原理
隧道上台阶小导坑出洞施工以新奥法为依据,合理安排隧道施工顺序,利用小导坑先行出洞,然后将风险大的出洞改为正常的进洞施工;喷、锚、网、型钢拱架联合初期支护随挖随护,紧跟工作面;采用光面爆破和微震控制爆破技术,使初期支护体系与围岩共同组成承荷体系,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建立监控量测体系,实施信息化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图1 工艺流程图
3.2 小导坑施工
(1)小导坑施工准备
① 当掌子面施工至贯通面约为15m的距离时,暂停掌子面的施工,完善围岩的初期支护,并将掌子面采用15cm厚的喷砼封闭;
② 根据监控测量反馈的信息确定是否施作掌子面附近段的仰拱,以保证掌子面和围岩的稳定。
(2)小导坑施工
① 小导坑位于上台阶顶部,导坑顶部轮廓与隧道设计开挖断面相同,以利用超前支护系统和初期支护系统,保证小导坑开挖时的稳定与安全。小导坑截面尺寸为3m(宽)×4m(高),以方便装载机施工为宜。
② 小导坑掘进施工按每循环0.5~1.0m控制,每循环按正洞施工时的方法预先做好超前支护,支护范围略大于导坑顶部宽度即可。
③ 每循环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注意导坑顶部与隧道设计开挖断面相同,并适当预留变形量,保证在后期施工中,围岩收敛、拱顶下沉后不侵入二衬砼。初期支护采用L=350cm的φ25中空注浆锚杆+15×15cm的φ8双层钢筋网+I18型钢拱架@75cm+25cm厚C25喷砼。
④ 小导坑施工时,每循环钻眼增加2个探眼,探眼深度5m,以探明具体的剩余距离,便于安全出洞。
⑤ 小导坑施工主要以机械开挖为主,辅以微弱爆破。每循环开挖完毕、检查净空,符合要求后及时进行初期防护,封闭围岩。
⑥ 小导坑施工前对原有地面进行一次复测,准确掌握出洞时洞顶的覆盖层厚度,设置防护网,确保施工安全。小导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对地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⑦ 小导坑贯通后,将洞内的风、水、电引出洞外,并按要求布设整齐。
3.3 成洞面施工
(1)测量放样
清理场地,测量放样,定出边仰坡开挖边线。
(2)地表处理及截水天沟
边仰坡开挖施工前先进行测量放线定出截水天沟位置,及早组织施工。同时将洞口段开挖线以外15米范围的漏斗、危石等进行处理,确保边仰坡稳定。
(3)边仰坡开挖
边仰坡开挖是从边、仰坡坡顶开挖线逐层向下进行,土方和风化岩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辅助修整,弱风化石可采用弱爆破,控制药量,保证边仰坡安全。开挖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分台阶进行,挖掘机、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碴。
(4)边、仰坡锚杆及钢筋网片防护施工
为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和防止地表水影响洞口的稳定,分层刷坡后及时对坡面进行防护。临时防护采用锚、网、喷结合的加固防护措施。永久性边坡防护采用喷播植草。
对于洞口边仰坡强风化地层,要特别注意及时紧跟喷锚作业。每次喷混凝土前,要清除受喷面上的开裂、破碎崩解破损层和受喷面上的污物,以确保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强度。首先进行初喷射混凝土作业,喷混凝土应连续不间断地进行。锚杆安装作业在初喷混凝土后进行。锚杆安装并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钢筋网挂网作业。锚杆的钻孔方向应基本垂直岩面,钢筋网喷混凝土的保护层不小于2厘米。
3.4 留核心土三台阶开挖
洞外防护工程施工完成后,由洞外向洞内按照三台阶留核心土环向开挖。施工工序如下:
①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开挖Ⅰ区,挂网初喷混凝土,架立钢架,挂网复喷混凝土。
② 滞后Ⅰ区3~5m,开挖Ⅱ区,挂网初喷混凝土,架立钢架,挂网复喷混凝土。
③ 分段开挖Ⅲ区和Ⅳ区,开挖Ⅲ部5m,开挖Ⅳ区3m,施做仰拱3m,依次顺序渐进。
⑤ 全洞贯通后及时施作二衬。
留核心土环向开挖分区见下图:
图2 三台阶留核心土环向开挖分区图
3.5 施工注意事项
① 超前小导管注浆
a、由两侧向中间的顺序进行;
b、施工过程中有串浆现象时可采用隔孔注浆;
c、当发生堵塞或浆流不顺畅时可在邻孔加压补浆或补管注浆;
d、注浆完毕后应进行钻孔检查,确保注浆饱满。
② 围岩大变形的处理
开挖过程中发现围岩变形较大,且速度加快,应立即停止开挖,顶设导坑增加支撑,侧导坑设置水平支撑,强行控制围岩变形,同时增加锚杆,稳固围岩,在强大支撑的保护下继续开挖,尽快使初期支护封闭成环。
③ 软岩尽量采用人工风镐开挖方式,风镐开挖困难时采用导爆索装药结构,预裂减振爆破,周边设置空眼减振,尽量不扰动围岩。
④ 喷射混凝土必须密实,钢架背后必须用喷射混凝土喷射密实。
⑤ 钢架施工注意事项
a、为保证钢架置于稳固的地基上,施工中应在钢架基脚部位预留足够的坚实地基,架立钢架时挖槽就位,或钢架基脚铺设纵向槽钢。
b、为增强钢架的整体稳定性,应将钢架与纵向连接筋、结构锚杆、定位系筋和锁脚锚杆焊接牢固。
c、钢架连接接头要连接牢固。拱脚部位易发生塑性剪切破坏,故该部位接头除栓接外,还应四面帮焊,确保接头的刚度和强度。条件允许时,接头最好采用角钢连接板,便于混凝土全面握裹。
⑥ 隧道进洞环向开挖前,对边仰坡进行妥善防护或加固,作好排水系统。
⑦ 加强量测小组的管理,每日按时量测、分析,并及时报告分析成果。
4 监控量测
4.1 洞内监测
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采用观测的方法,对围岩的岩性、岩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快现场、有无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砼产生的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支撑压屈等。每次观测情况应详细记录在案,以此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与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防止爆破损坏。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应在开挖后及早进行,起始读数宜在12小时内取得,其他测量读数在开挖24小时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读取。
4.2 洞外监测
洞口段覆盖层薄,开挖后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于沉陷,为确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浅埋段设置地表观测点,观测点与洞内量测点尽量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以便反映量测数据的关联性,地表量测断面间距为5m,每个量测断面上的测点间距为2m,每日量测两次。
每天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洞口范围内的洞内外检测数据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成果及时反映围岩下沉、收敛动态,正确指导施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4.3 确保监测质量的措施
为确保施工监测质量,真正做到信息化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措施进行操作。
成立监测管理小组,由有经验的专业监测人员组成,制定实施性计划使监测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观测前,对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核,确保仪器的稳定可靠和观测的精度;
观测中,采用增加测回数的办法,保证初始值的准确性;
制定各点位的保护措施。定期对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检测,有怀疑时立即进行复核,如有问题应及时处理,监测时采用相同的观测路径及方法;
建立监测复核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每个工程项目的监测资料必须保持有完整、清晰的监测记录、图表、曲线及监测文字报告;
建立监测成果反馈制度,对大量的监测信息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分析,及时将监测信息及监测成果反馈给监理、设计和施工现场,指导施工。
5 结论
在山区、重丘地区修建高等级道路时,由于受地形地势的限制,在施工上不可避免出现了隧道出洞施工的情况。隧道出洞相比正常进洞,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本项目的上台阶小导坑贯通,贯通后由洞外向洞内预留核心土,环向逐步扩挖至设计断面的出洞施工,较好的指导了生产施工,为同类型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论文作者:常现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导坑论文; 围岩论文; 隧道论文; 钢架论文; 出洞论文; 混凝土论文; 断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