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中心医院 心内科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并对其临床体会加以总结。方法:抽取我院近期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盲选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即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疗结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选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应用
引言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机体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衰退,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病变的可能性较大。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时,患者会因心肌坏死而出现胸骨后疼痛,进而诱发胸闷、神志异常、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有的甚至会存在休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这种疾病的诱因有:疲劳过度、情绪紧绷、饮食不当等[2]。在上述这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心肌坏死,在心肌坏死的情况下就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合并症,在目前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在临床治疗时,采取良好地辅助措施进行干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近期(2017.03—2018.03)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盲选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由34例女性患者和26例男性患者组成,年龄区间为51~72岁,平均年龄在(65.21±3.04)岁;观察组由32例女性患者和28例男性患者组成,年龄区间为52~72岁,平均年龄在(65.02±3.12)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 [3];(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3)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4)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确诊后,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
1.2.1 创建循证护理小组。根据科室的具体工作状况,创建循证小组,其中包含8名小组成员,1名组长。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在循证小组成立后,需要结合既往文献与临床实践,提出循证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患者的心理、饮食、出院指导三个方面作为循证问题。然后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2.2 循证护理实施。(1)心理护理。在患者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具体状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的不同背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准,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其主要为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诱发原因以及注意事项,让其理解治疗工作开展的意义,并且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的落实。如果患者的负性情绪较为严重,还需要适当的为其讲解成功案例,以达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目的。(2)饮食干预。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现象,指导患者适当的服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既有助于消化,又能够对其情绪进行稳定。注意,不可服用刺激性食物。(3)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需要创建对应的沟通平台,使之在院外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根据患者出院时的病情,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建议或者意见,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其出院后的相关事件。
1.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经过检查心律恢复正常,无其他临床症状;(2)有效:患者在治疗后,经过检查心律相对稳定,临床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律失常未有转归。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数量相对较多,单纯的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却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最佳化,这将会使得患者受到一定的威胁[4]。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循证护理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现有的文献,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并且针对性的制定解决策略[5]。同时,该种护理措施能够以患者为基础,确保患者的需求得以满足[6]。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从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恢复更好,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疗结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孙晓兰,王哲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238-239.
[2]吴美玲,许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09):150+152.
[3]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35-236.
[4]林雪英,陈卓芳,梁菊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05):123-124.
[5]孙静.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55.
[6]孙茂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6(03):197-198.
论文作者:周灵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有效率论文; 资料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