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启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2)02-0053-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其经济腾飞、科技繁荣的奥秘在于科技政策。研究日本战后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探讨其有益的启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战后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特点
日本战后的科学技术政策特点十分鲜明。
1.科技政策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这一中心。战后日本面临的最紧迫而又最重大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被战争所破坏的国民经济,朝野各界形成共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振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日本政府在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较快地废除了战时的科技体制,很快建立了战后科学技术新体制,大刀阔斧地制定了以发展经济为宗旨的各项科学技术政策。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关于科学技术振兴的决议》,日本“经团联”、“日经联”、“关经联”等经济联合会团体发表了《日本基本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应该以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保证经济发展为前提。日本政府编著的战后第一部《经济白皮书》,公开申明了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以振兴科技为杠杆,以发展经济为宗旨。
日本战后科学技术政策的这一特点,使日本科学技术在其战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1955~1960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技术进步因素所起的作用仅为1.7%,而在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的50%至60%都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1]这与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坚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社会等各种手段,使日本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始终同日本经济发展相一致是分不开的。
2.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后进国家在多数技术领域与经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战后日本决定直接从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美国引进技术,而不是仅仅与拥有二三流技术的国家保持和发展密切关系,以确保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产生地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取技术成果。在技术引进中,他们十分重视进行技术消化。对引进技术采取“反求工程”,对引进的外国产品、设备进行全面的解剖和分析,研究其结构造型、功能原理、工艺材料及有关参数等,并通过现代的科学测试、测绘方法,了解掌握其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然后从本国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仿制,改进乃至创新,研制出具有本国特色的产品、设备。日本在技术引进中还注意引进商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技术引进项目中,平均25%是引进国外名牌商标。[2]该国通过大量引进商标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更多市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每年能够引进这么多的商标,说明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赢得了国外名牌生产厂家的信任。
3.发挥企业在科技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企业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日本民间企业是科技舞台上的主角。以松下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战后一大批企业家具有熠熠闪光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的革新与创业精神正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又是最基本的投入。日本一位企业家说,如果技术上的发展需要一分努力的话,那么应用开发就需要十分努力,而使它投入批量生产就需要一百分努力。日本科技发展的最有力之处正在于这“一百分努力”,在于这一百分努力的主要承担者——民间企业。
从研究开发活动的现状看,长期以来民间企业一直是推动日本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民间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约占全国支出研究开发费总额的70.5%。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几乎所有国家,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居世界首位,主要是靠民间企业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已超过其设备的投资。据统计,在日本最大的50家企业中,有27家公司的研究开发投资已超过其设备投资,而且高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平均要比设备投资高出80%,企业拥有研究开发人员数占全国总数的67.3%。[3]可以说,推动日本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是民间企业。
4.集中力量促进带头工业的技术现代化。战后的日本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通过集中力量促进不同的带头工业技术现代化,进而使经济现代化,是日本技术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针。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恢复期(1945~1950年)、成长期(1950~1960年)和发展期(1960~1972年)。恢复期日本科技政策集中力量,改变农业和出口贸易有关工业比重小的构成,促进了化肥、钢铁、电力工业的技术现代化。成长期,改变轻工业比重大,原材料工业与机械工业比重小的落后构成,集中力量促进电力、钢铁、机械(包括造船)和石油化工工业的技术现代化。发展期,原村料工业的发展达到最高水平,开始向知识工业转化,集中力量促进汽车、自动化、环境设备、教育设备和计算机工业的技术现代化。这种在某一时期集中发展若干领域的科学技术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带头工业的发展。
5.在综合过程中创造,在转移过程中提高。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重视科学技术综合过程中的创造和转移过程中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日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日本整个科学技术体系是三分欧洲、七分美国的新技术综合体。20世纪,世界重大发明三分之二是美国搞的,三分之一是欧洲搞的,日本没有一项。但日本有能力在这些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上搞综合,结果在经济上取得比欧美快得多的发展速度。
6.高度重视教育和科学的管理。二战后日本利用引进国外科技,综合欧美的技术,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自己的现代化工业技术体系,究其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是重视教育和科学的管理。
在教育上,战后的日本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现在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国家实力的较量是教育实力的较量”,“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基于这些认识,日本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扩大大学招生人数。教育经费增加也比欧美快,24岁以下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比西欧还高。学校教育重视数理化,高中学生数理水平高于美国,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风气很盛。
在管理上,当大国在集中力量研制发展卫星、火箭等新技术的时候,日本却默默地在发展管理学,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日本企业重视抓计划管理,对科技管理与计划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从事科学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做计划工作、研究工作10年以上且数学根基较好、有分析综合能力的“专才”中的“博才”。日本首相府科技厅与通产省,是国家科研与生产的重要管理部门,重大技术引进项目都是经他们组成的“审议会”进行审议。他们是高效率的技术经济政策、规划计划、设备投资的主要决策机构。
二、日本经验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研究战后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科技发展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学习日本的经验,科技发展要注意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开发、利用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转化能力是指科学技术转变成直接生产力所需周期的长短和科学技术创造附加值的大小,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日本在经济发展中重视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效果突出,表现为产业附加价值比率的日益提高和高科技产业产值的不断增长。而我国由于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错位,使企业与政府之间对科技进步的需求脱节,政府不了解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要求,企业不理解也不够积极响应政府推动技术进步的号召,科研成果与生产环节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缓慢。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23%左右。[4]为此,我国制定科技政策要注意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强科技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注意其经济效益,要做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科技知识和管理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科技和科学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把科技创新和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对科技产生越来越高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
2.要建立配套的科学技术引进政策。学习日本科学技术引进政策,要建立配套的科学技术引进政策。我国科学技术引进政策不配套,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政策比较薄弱,引进与消化这两个环节前紧后松。从中央到各省、市层层都有技术引进管理机构,却层层缺少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结果是引进前层层把关,引进后的管理协调无人组织。一方面,引进技术的单位缺少技术力量和必要手段,对引进技术消化、掌握不了;另一方面,具有技术力量和一定手段的部门、单位又得不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的单位、科研部门和制造单位缺少必要的协调,引进单位与科研部门、制造单位情报交流得不及时,有些已经消化、掌握的引进技术也不能广泛地推广应用,无法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体系。制定我国科技发展政策应学习日本的科学技术引进经验,把研究和制订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引进政策作为加强技术引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力量切实搞好,尤其要注意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
3.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研究开发的主力军。日本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靠日本民间企业持续不断的科研投资热潮来支持的。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科学技术的措施,特别是从税务制度方面鼓励刺激民间企业向科研投资、向高技术领域进军的热情和积极性。要使我国科技研究与开发事业呈现充满活力的局面,须使企业成为我国科研开发的投资和实施主体。国家在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上要向企业倾斜,根据市场经济的导向,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技术产品,使有限的科研开发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使科技开发研究创新成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的内在活力。要采取对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要改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隐性失业的状态,建立人才往企业流动的合理机制。企业要研究对策,解决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效益的问题,可以在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高级科技人才研修所等机构,使高层次人才往企业走,真正在企业发挥科技研究开发的人才效益,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重视建好我国现有的高科技园区,通过建设高水平的高科技园区,真正地培植一批有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型企业,并使这些高技术型企业逐渐成为支柱型企业。
4.要大力加强我国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21世纪将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重大科学疑问的提出将会导致科学知识的巨大突破,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社会需求的交汇处将导致新学科的产生,科学自身将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样一场伟大的科技革命面前,我们要十分重视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加强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大力加强我国知识和科技的创新能力。以中国科学院系统、我国的高等学校、企业的研究机构形成坚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吸收综合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创新,形成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推动支拄产业的发展。要将中科院和一些重点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自然科学与新技术综合基地,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础,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全面振兴我国科技事业,迎接21世纪科技革命的挑战。
5.要切实加强我国科技立法工作。日本十分重视科技立法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和教育的法律、政令。他们所制定的《科学技术促进法》、《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科技振兴法》、《技术合作条例》等都在其科技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和《关于外资的法律》对日本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政府重视技术立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目前科技立法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时常发生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软件盗版遍地都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对科技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害的,民族的科技事业必然受到不法分子的危害,就难以培养出中国人的“微软公司”,在国际性竞争中就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大力完善科技立法。要出台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要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如成果转让法等实施细则,加强可操作性,要特别注意对发明人的激励,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执法,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形成有法可依、违法必罚的法制社会环境。
6.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靠人的知识和智力。一个企业的资本,过去只算有形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现在要算无形的人才资本,而且后者的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要超过前者。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就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谁拥有人才,谁就是21世纪的强者。中国的科技政策要体现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特色,形成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学科,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推行“高级人才海外培养制度”,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科技人才。在争夺科技精英之才的战役中,我们要靠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政策,要靠全社会爱护人才的氛围来赢得这场战役。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要瞄准一些世界级的科技大师,制定出有力度的引进政策,把引进人才工作落到实处。要吸引聚集人才,除了有优惠的引进政策,还要集中力量建设高级人才的“附着体”。要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若干个世界水平的科技园区。一批高水准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园区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地,没有这样的基地,吸引来的人才将无处着陆。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健全社会机制,形成有利于聚集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建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大人才,出大成果的社会服务体系。要注意给年轻回国学者独立开展研究的机遇,破除论资排辈的旧传统。同时要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要建立和优化科研的保障体系,解除回国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工作条件保障,科研经费保障,信息资料保障,科研装备保障,科研材料保障,收入福利保障,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保障等方面建立保障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