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实证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四川农业市场化程度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程度论文,川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是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序曲。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即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川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农村改革的两个地区(另一是安徽)之一,经过20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其农业的市场化究竟进行到何种程度呢?由于四川农业特有的历史及市场化进程中的现实特点,使精确测算其市场化程度较为困难。本文只是试图得到一些反映四川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趋势值,就农业市场化的含义、测算市场化的指标、方法及实际测算值等做些分析。

一、农业市场化的涵义

市场化程度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在多大范围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换言之,即依靠市场组织和调节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的程度。一般而言(事实上也必须如此),市场化是建立在广泛存在的市场或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所以,市场存在的广泛性实际上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判断一种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各异,但都离不开社会总生产过程。

一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可通过构成社会总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市场化程度来考察。一般地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遍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而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中,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则是以“非市场”的行为方式运作的。当然,纯粹的市场经济和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现实经济中,即使典型的市场经济,有些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也是非市场性的。例如,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共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就是非市场性的;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某些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也仍然或多或少地带有市场色彩。

在不顾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及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状况下,我国农业推行了近30年人民公社的集体管理,经济计划不仅替代了农业本身应该存在的外部市场交易,而且直接消除了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有的市场交易。从农业的生产直至消费,每一环节每一方面都由计划包揽无余,农民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被视为非法行为而被禁止。这种计划的超限度实施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低效率,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即是在农业经济运行中重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农业市场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实现从计划管理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向市场配置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转变及深化过程。

实现从计划管理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向市场配置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转变及深化主要有以下含义:(1)农业市场制度的形成,即在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适于市场交易的环节用市场替代计划;(2)农业市场主体的培育、成长;(3)农业市场组织(主要是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以上三点虽然不能穷尽农业市场化的含义,但却是农业市场化的主题。

有些学者根据农村中农户的经济活动依赖市场交易程度较高,得出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结论。事实上,这仅是农户微观层次上的市场化,并不能在宏观上涵盖农业整体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更不能代表宏观上的农业市场化。宏观农业市场化才真正反映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测定

1.测定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从计划指令到市场交易的一种制度变迁。因此,下面主要是从农业总生产过程的资源配置角度设计农业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并据此来衡量一定区域的宏观农业市场化程度。农业总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资源概括起来即是劳动力、资本(资金)、土地、农产品与劳务。由于在我国土地不允许自由流动,所以测定其市场化程度只能从劳动力、资本(资金)、农产品与劳务四个方面考虑。这样,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考察一定区域整体农业市场化程度:

Mi=∑C[,i]×M[,i]……………………………①

其中,M[,i]为第i项农业市场化衡量指标的市场化程度,C[,i]为各项指标的权重。下面分别说明如何衡量以上四项指标:

(1)农业劳动力市场化程度(M[,1])。改革初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密度进一步强化。然而,随着农业劳动力就业地域、行业及流动禁锢的解除和农村出现大量非农产业,农业劳动投入密度降低。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提高,首次出现有发展的农业增长。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使农业劳动力的选择再也不是单一的农业,变成农业、非农业两种选择。这两种选择的转换摆脱了政府的控制,成为自由的市场交易,出现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后者造就了前者。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也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只有在经营型农业生产方式中,农业工人才是完全以利益取向通过市场选择成为劳动者的。实现二者转变的关键仍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出农业的劳动力,其行为已经市场化,他的选择是通过自由市场交易实现的。因此,可以用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数量直接反映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该指标同时也是可得到的较精确的指标。

(2)农业投资市场化程度(M[,2])。农业投资可分为两类,一是流动性生产投资,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使流动性生产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转变为农户。尽管流动性生产投资完全摆脱了计划的制约,由农户自主决定,但绝大多数农村区域人多地少,农业投资收益率低,使经营农业成为生存依赖的手段,投资的市场行为很少,不能反映农业投资的市场化程度。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主体演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国家投资方向均集中于大型农业基本建设上,完全是政府行为。集体往往只负责较小规模、具有农业基本建设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则承担部分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取向的改革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集体和农户的投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农业。集体对农业的投资大多数是通过市场收益比较实施的,这一点可以由农业比较利益下降而导致集体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徘徊不前的表现上得到较好的证明。农户资金来源的有限性,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选择更是要进行利益的比较。所以,集体和农户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均表现出是市场交易的结果。改革进程中,农业也吸引了少量的外资,这部分投资更是在市场机制的导引下进行的,与国家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是市场化的产物。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集体、个人和外资投资额的比重应能较准确的反映农业资金市场化程度。

(3)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程度(M[,3])。市场取向的改革解决了农民之间市场交易的禁令,同时扩大了城乡之间农产品的流通。这两类交易数量的变化正好反映了市场化的深入。所以,用农产品交易额占城乡交易比重可以反映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

(4)劳务市场化程度(M[,4])。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中不仅出现了为农业服务的行业,而且有了为农村服务的产业。这是市场化深入的显著征兆。这部分行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流向这一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显然是市场深化的结果。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劳务形式的农村服务业人数能很好地反映劳务的市场化程度。

2.关于公式①权重的处理。

从农业总生产过程看,劳动力、资本(资金)、农产品和劳务对农业总生产的贡献是相当的,偏倚任何一方都会扭曲它们各自在农业总生产中的重要性。所以:第一、从农业投入和产出过程分析,投入和产出的权重应各为0.5。第二、在劳动力和资本(资金)二者的权重分配上,尽管劳动力的市场化对农业的市场化推动作用巨大,但是资本(资金)的投入代表了更多农业要素诸如化肥、机械、良种、科技等投入,而它们又是农业投入市场化不可或缺的。考虑到这些,用农业生产的C-D函数中二者的弹性系数作为农业市场化中的权重。这里取劳动力和资本(资金)分别为)0.30和0.70;[1]第三、农产品和劳务对农业整体市场化贡献的权重分配较难准确衡量,通常认为二者的贡献是相同的。[2]在农业产出的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是先于劳务进入市场化的,而后来的劳务市场化却正好反映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流通的市场行为或多或少还有一些,而对劳务的市场交易则是严格禁止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却对它们采取了完全的市场方式。又由于四川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进入服务业的数量大,为了正确反映出这些信息,本文认为两者的权数为0.4和0.6较适当。这样,公式(1)就变为:

M[,0]=0.15M[,1]+0.35M[,2]+0.2M[,3]+0.3M[,4]…………②

四川农业市场化程度表(1978-1998) 单位:%

资料来源:M[,i]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计算而得:M[,1]M[,2]M[,3]M[,4]是根据历年《四川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3.四川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测算

我们依据以上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公式②,计算出了四川1978-1998年农业市场化程度各分项指标的数据:

三、对测定结果的分析

从1978-1998年四川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农业市场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四川农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农业整体市场化呈小波浪上升,市场化各项指标表现出较快的增长,M[,3]由13.7%增长到27.6%,M[,4]由8.2%增至30.7%,农业市场化整体水平也由5.8%增加到21.5%。第二阶段是1985-1993年,该阶段M[,3]、M[,4]呈波动增长,M[,1]大约以年均1.06%的低速从10.6%增长至20.1%,M[,2]几乎以直线从15.7%持续上升至48.2%,农业整体市场化以直线由24.5%增至50.3%。1993年后为第三阶段,除M[,1]仍缓慢增长外,M[,2]、M[,3]、M[,4]都在59%-60%之间以大的波幅波动,农业整体市场化水平一直在50%上下徘徊。

2.从市场化分项指标看,尽管有阶段性特征,农业劳动力的市场化却一直低速缓慢增长。到1998年,其市场化程度只有26.7%,即四川农村劳动力中仅有1/4的就业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并不绝对如此,有些非农产业的发展存在政府的干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各项指标中最高的,接近100%。四川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多地少,家庭经营分散。四川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9.3%,农户户均经营耕地规模3.5亩,平均每块地不足0.5亩。二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二十年来仍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在市场化进程中几近瘫痪,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满足于自给自足。三是闭塞的交通阻碍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传统生活方式仍然支配着农民的就业观念。

3.M[,2]在市场化进程中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仅是1993年后才在50%-60%之间摆动。主要原因是从改革初始,政府对四川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始终在增长,加之相关的措施,带动了集体和农户的投资。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以赢利为主的农业投资亦呈增长态势。1994年农业投资市场化达到52.8%后,随着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和政府的农业宏观管理政策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导致经营农业的利益有所下降,市场化的投资随即出现波动。1998年土地承包合同再延长15年,给经营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年农业投资市场化程度即达到56.4%,创历史最高。

4.农产品交易市场化和劳务市场化的进程始终处于波动起伏中,且跳跃幅度较大。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在九十年代期间,由1990年的48.8%跳至1992年63.5%,又降到1996年45.4%。主要是因为进入九十年代,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变化较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波动。劳务市场化的波动主要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在此之前。除在1985年出现分水岭式的波动外,一直在持续增长。原因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八十年代末开始逐渐增多,给四川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进入城市第三产业加大了难度。

标签:;  ;  ;  ;  ;  ;  

四川省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实证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