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只有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将这种理论应用在城市规划中,能够对城市规划进行优化,满足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规划中。本文将对海绵城市理论以及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建设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形成完善的城市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对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保护,促进城市发展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一 海绵城市的价值
海绵城市即通过构建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统,使城市在雨水天气下,具备较高的雨水吸收、蓄水、净化能力,以便在必要之时将存储的雨水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实现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存在重要意义。由海绵城市内涵可知,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理念是:统筹与协调生态要素,促进城市“水”问题(包括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的有效解决。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生态海绵体,提高城市蓄水作用,强化雨水回收利用效果,促进城市水循环系统完善,海绵城市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实现雨水的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雨水通过管网及泵站进行排出,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减缓城市内涝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2.1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想要有效发挥“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效果,应该首要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近几年城市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综合分析当地的经济条件、水文地质特点以及人口布局等因素,做好充分的数据调查之后,再投身到“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实践当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标准化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化城市指标等;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也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平衡数据等因素。因此,在推动“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之前,需要对城市的标准化要素进行考察,城市发展所需成本、经济发展和维护的资源储备等,只有在充分布局和合理考虑之后,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效果。
2.3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根本要义是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思想。基于此,在构建海绵城市或选择技术类型的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生态文明的理论,不仅要合理挖掘和保护水资源,还要注重挖掘和保护的安全性,有效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建设,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策略
3.1强化“海绵城市”理论的规划引领
从目前的法律管理体系和技术条件等方面来讲,我国雨水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且城市中居民的节水、省水意识也不够完善,想要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的情况下,促进“海绵城市”理论的规划引领地位。具体来讲,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以绿色环保为规划核心,重点敲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地维护、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方案。在对方案进行测算的过程中,注重城市总体布局,明确雨水开发系统的建设目标、控制范围和要点,保障该系统不会妨碍城市道路的交通、绿地系统等。
3.2进行城市水系湿地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从城市规划中划分禁止建设及限制建设区域,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区域建立工作,以充分发挥城市海绵体的重要作用及重要价值,构建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自身生态价值及发展潜力,提高城市海绵吞吐效果,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节。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应当强化对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可采用生态砌岸、水植物培育、淤泥疏浚等工艺,做好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及修复工作,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强化其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海绵城市的净水、补水及蓄水效果,有效保证生态环境,造福于民。海绵城市可建设完善的生态走廊,做好海绵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工作。生态走廊的优化建设,采用生态植物及地表水系统等多种生态结构,强化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保证生态海绵结构完整。
3.3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措施
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当中,其中钢筋混凝土以及硬化的路面在城市的规划施工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基本上也是在地下隐藏管道来进行工作。这种方式对于城市内部的水体资源的控制,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范围内来实施。因此,在遇到大量降雨的季节当中,很容易产生城市内部的严重洪涝灾害,所以说在建立起海绵城市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对传统的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理念加以转变。目前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当中,重点注重的是和自然环境之间加以充分的结合。城市排水工作的设计理念上,需要和径流雨水的排放工作加以结合,通过雨水花园或者是绿地铺设等方式来加以充分的实现。在建设发展工作当中需要对水体资源的总量进行收集和控制,并且对雨水进行第二次加工和处理,然后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雨水的合理使用,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3.4加强对水系湿地的保护力度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和规划过程当中,需要以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理念加以实施,最大程度上对城市当中的天然雨水加以运用。这样对城市内部存在的河流湿地等,都可以起到与水的净化以及储存的作用。依照相关信息显示,在2015年南京水体覆盖面积达到了11.4%,同时在河道两边建立起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并且设置植被缓冲地带,为雨水的滞流以及建设绿地环境创造出了优良的条件。在建设规划过程当中,需要不断提升对城市湿地的保护程度,政府方面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尤其是针对城市内部存在的河塘或者是低洼区域。如果没有明文规定,则很有可能被市民盲目的损坏或者是填埋,最终会造成城市区域内部的洪涝灾害发生。对于一些已经填埋的河流和池塘来讲,在整体的水体储存量上相对较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态恢复,有效降低周围区域的储蓄压力。还需要适当的提升河道和道路之间的绿化使用面积,将其建立起可以蓄水和排水的缓冲区域,这样可以充分的保证在雨水天气下,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可以有效地被收集和储存,进而为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打下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水平,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解决城市规划中遇到的水资源问题,保证城市规划的正常进行,促进城市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华.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以湖州市为例[J].现代园艺,2017(5).
[2]陈继威.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J].低碳世界,2016(17).
论文作者:杜亚雄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理论论文; 雨水论文; 生态论文; 水资源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