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支柱论文,人才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科技、教育的新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各项战略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一、科技与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科技和人才必然成为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已经为历史经验所反复证明。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继续背负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是将之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新世纪我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历史上一些国家对先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先行追赶,表明人力资源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一般而言,在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20%水平的时候,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先行国40%以上的水平;到人均GDP达到40%水平阶段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0%左右;人均GDP达到80%时,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先行国的水平。这说明,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教育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在这样的台阶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投资增长、规模扩大和对资源巨大消耗的基础之上。在未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技术装备、急需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瓶颈因素的制约。资源和环境方面如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在技术和装备方面,我国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而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80%以上归因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人口和就业方面,一方面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十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400万人左右,农村还有1亿以上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低下,全国劳动人口中,仍有文盲半文盲4300多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达到79%。我国急需人才的短缺也十分严重,如软件技术人才缺口达40余万人,生物、医药、新材料、军工等尖端科技人才更为缺乏,高级技工匮乏已成为突出问题,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
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注定面临着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加艰巨、复杂的困难和难题,也注定不能重复传统工业化的模式。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一条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一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道路。全党全社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新的觉醒。
二、加快向科技与人才强国迈进的步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必然是加快向科技与人才强国迈进的征程,是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教育强国的过程。我们要清醒地分析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正确认识面临的形势,科学确立发展目标,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教育、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加快我国向科技、教育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教育开放出现崭新局面。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到2002年底,“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我国科学知识生产数量增长很快,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教育、科技改革不断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基本解决,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超过60%,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教育、科技投入显著增加。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3.41%,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2002年全国研究开发资金投入1161亿元,占GDP比例2000年开始超过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科技、教育水平落后,仍然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瓶颈因素。与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落后,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这表现在:一是教育普及程度低,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公众科学素养亟待提高,区域及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甚大。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贫困学生2400多万名,城乡适龄青少年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左右,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1%。二是我国科研产出数量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较小,产业发展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过大,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薄弱,人均经费远远少于发达国家。我国占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仅为3%左右,而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英国、日本也都在8%左右。特别需要我们增强危机意识的是,我国的科学研究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在一系列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大高新科技领域,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甚至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方面,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对外依赖程度过大,近些年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用于进口。我国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虽然在绝对数值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在相对量的比较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1995年前后,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54人,而日、美、俄、韩分别为4909、3676、3587、2193人。从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均占有经费看,我国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如2000年仅为韩国的1/7和日本的1/13。
加快实现向科技与人才强国目标迈进的步伐。面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我们从国情出发,着眼于未来,科学规划目标,不断加快我国向科技与人才强国迈进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要努力实现向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5%,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口覆盖率为70%左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超过95%,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左右,使我国人口文盲半文盲比例降到3%以下,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左右。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层次人才的积累。2010年,高等教育各类在学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二是努力实现“科学和技术大国”与“科学和技术强国”的目标。2010年前后,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培育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所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布局。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造就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技术带头人,为科学和技术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一批重要知识产权,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205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强国”行列,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在科学技术上对世界具有重大贡献的国家。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党承担新时期历史使命的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党共同的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抓好事关新世纪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的各项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级主要领导要把制定科技、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摆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切实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国家已经成立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更长期的教育发展纲要。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力争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2010年达到5%,2020年达到或超过6%;争取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020年达到2.5%。要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科技、教育发展。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占重要地位的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捐投资以及金融信贷手段加大教育投入。
坚持全面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思路,不断推动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发展要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实施“西部农村教育攻坚计划”,大力加强农村教育。要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推动教育现代化。科技事业发展要集中优势力量于若干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关键科技领域,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并加强社会公益类研究力量。
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教育创新方面,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包括建立符合各类教育特点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与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学校活力,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资格、聘任和流动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毕业生就业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包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努力改变目前科技活动过于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制定系统、完善的科技政策,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加快推进我国开发类科研机构向现代企业的转制;推进公益型科研机构建立现代院所制度的步伐,加速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机制;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改革科技奖励政策,强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进步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方面,要尽快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国防和民用科研体系有机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鼓励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和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水平。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科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这既为我们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使我们面临着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需求多样化、人才竞争激烈化的严峻挑战。扩大科技和教育开放,就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积累的步伐。这就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步伐。要积极参与多边科技、教育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我国科学家更多地走向世界,更多地参与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和工程。要鼓励和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增强我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益;要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要针对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加大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
加强科技、教育战线的队伍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科技、教育战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高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石。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比任何领域都更加依赖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中已经占有先机,同时,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科技、教育系统首当其冲,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科技和教育系统要率先确立人才为本的发展新观念,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要创新人才使用制度,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率先探索公开招聘、平等竞争、广揽人才的用人制度,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进行重奖,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根据当前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科技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