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工作并扮演一个“天才作家”_文学论文

父母工作并扮演一个“天才作家”_文学论文

父母打工,打出个“神童作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童论文,出个论文,父母论文,作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9日晚,福建东南电视台《有你有我》节目现场,走进了一位年仅七岁的“神童作家”——窦蔻。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出生才七个月,父母就抱着他外出打工,但他却写出了一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下了我国少儿作家年龄的最低纪录。在节目演播现场,他面对主持人和观众,能言善辩,机智灵活,那风趣幽默的问答言说,引发出观众一阵阵笑声,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活脱脱一个神童活宝的形象。小窦蔻的智力远远超出同龄孩子,他现在的理想是在10岁时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去念书,再写一部《西游记后后传》。

出生七个月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

1994年10月20日,小窦蔻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名叫窦玉明,家境很贫寒。为了生活,窦玉明夫妇俩常年在外打工,小窦蔻只有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跟着打工的父母到处流浪,到过北京、西安、广州、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

打工的父母深知生活的重负和艰辛,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小窦蔻的生存处世能力。在广州摆书摊的那年,小窦蔻才只有两岁,父母就有意离开书摊一会儿,看客人来了小窦蔻怎么办,以锻炼他接待顾客的能力;羊肉串本来是五角钱一串,父亲窦玉明却只给他两元钱,让他买五串回来,以培养他的谈判技巧;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打工,父母还要求他多交几个好朋友,以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窦蔻流浪记》中,小窦蔻对这一段生活经历作了精彩的描述:

广场上灯火闪烁,穿各种衣服的男女老少——有汉族的、回族的、维吾尔族的、俄罗斯族的……他们好像很喜欢逛夜市,拣便宜货,就是不怎么喜欢来看便宜的书籍。爸妈站在不远处监护,我坐在书摊前,童声稚气地吆喝:“半价书,半价书,全部新书,只卖半价!”奇怪的是,我一喊叫,总会有许多人停下来,十分好奇地观看。他们总是先问我:“你几岁了?是谁教你的?你的爸爸妈妈呢?”我童声稚气地回答:“我两岁,是我自学的,爸妈都在后面呢!”围住我看稀奇的人都要议论半天,有的伸着大拇指,有的摇头叹息,有的笑个不停。就这样,我的地摊上的书刊一天比一天少了,也不知那些大人们为什么喜欢买我的书。爸爸感叹不已地说:“我练地摊不如你妈,你妈练地摊不如你。好!谋生第一课就学得很好!今天晚上再奖励,吃烤羊肉,玩碰碰车!……”

小窦蔻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早慧儿,他九个月就会说话,能把简单的词语说得很清楚。一岁多时能认识五六百个汉字,会简单的加减法。两岁半能认不少字,三岁就会自己查字典了。小窦蔻在四岁的时候,父母便开始照着小学语文、数学课本教他。

小窦蔻三岁时,父母把他送进了幼儿园。可是过了没有几天,他就不愿意去了。母亲着急地问小窦蔻为什么?他有些“气愤”地说,幼儿园的老师水平太差了,明明是“乌鸦”在“钓鱼”,老师却念成“鸟鸦”在“钓鱼”,还不如在家妈妈教呢!从此以后,小窦蔻就再也没有上过一天学,爸爸妈妈总是在打工的间隙,抽出时间担任起他的“家庭教师”。所幸的是,小窦蔻接受能力极强,两年就学完了小学五年的语文课本,数学口算速度快,还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小窦蔻的胆子也较大,敢在公共场所跟外国人用英语对话。

2001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南京东方中英文学校了解到小窦蔻的特殊情况后,校长亲自登门邀请他去上学。小窦蔻的父母认为他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同意把他送到该校去读书。最后,根据小窦蔻的语文水平,学校把他放在了五年级。这样,小窦蔻一进学校就成了五年级学生。

虽然小窦蔻在智力上超群,但是,由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和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一起,他又显得有一些麻烦。因为小窦蔻年龄比同班同学小一半,他的个子比人家都小,腿也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跟不上同伴。上课时,他不举手就随便打断老师的话,作业书写也不规范、笔画看不清。更有趣的是,小窦蔻上课时常常憋不住尿,不请假就直往教室外面冲,急于要上厕所。在电视台做《有你有我》节目的中途,小窦蔻还来不及答完主持人的问题,就跳下椅子朝后台冲,主持人连忙把他抱到后面去了……

虽然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但是,小窦蔻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在新学年的期中考试中,他的语文考了89.5分,作文本来可以打满分,老师怕他骄傲,就扣了他5分,数学得了76分,英语83分,在班上属于中上等。

也许是出生在特殊的成长环境里,入学快三个月的小窦蔻仍对周围的同学心存戒备。有的同学对他说:“神童,就是神经病儿童。”小窦蔻对此不屑一顾:“我比你们小,却比你们聪明,你们这是忌妒我。我听了这些话要忍一忍,等我把书出版了,再写下一本的时候,就把你们写进去,看你们怎么办?”

南京东方中英文学校特意安排小窦蔻一个人住单间,他也不觉得孤单。小窦蔻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他似乎不欢迎同学们进他的宿舍,觉得一个人安安静静有书看就可以了。

六岁半神童写出七万字长篇小说

小窦蔻的父母文化不高,但是,他们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从两岁半起,父母就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开始爸妈写字教小窦蔻认,但他并不感兴趣,后来才发现他喜欢涂涂画画,还爱听故事。父亲窦玉明就动脑筋编织字故事,比如学到“门”字的时候,就把写着该字拼音的纸片贴在门上,小窦蔻开一次门就念一次,这样学与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觉得非常有趣,越学兴趣越浓。

有一次,小窦蔻在家哭鼻子,妈妈就教他认“哭”字,用象形的方式画成眼睛流泪的形状教他。在父母颇费心思的引导下,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小窦蔻认识了四五千字。原本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也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

四岁半的时候,小窦蔻开始写日记,每天把爸爸妈妈讲的故事记下来。他写的童话故事主要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再加上大胆的想象。五岁那年,他看到家里的老鼠很猖狂,不仅偷吃粮食,还咬破了妈妈的手,就想如果给老鼠换个专吃青草的胃,农民也不用再除草,老鼠就由害变益了。这是他的第一篇童话《我给老鼠换个胃》里的故事,发表在湖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画家》童话月刊杂志上。两年来,他已经先后写了1000多篇日记和63篇童话,发表了大量的童话、散文和20多幅绘画作品。《东方娃娃》、《小天使报》、《小朋友》杂志等刊物纷纷向他约稿。

小窦蔻学会读书后就开始翻《辞海》等工具书自学,他至今已经阅读了近3000册图书,像《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他能流畅地讲述出来,有的章节甚至倒背如流,也知道一些名著的作者是谁。

见多识广,看的书越多,懂得的知识和道理也就越多,小窦蔻有时说出的话连大人听了都感到吃惊。有一天晚上,父亲窦玉明打完工回到家里,电视上正在播放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事件,小窦蔻突然冒出一句:“看来这个克林顿总统并不怎么样!”父亲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小窦蔻接着说:“我要是当了总统,决不会因为‘女人问题’而遭到弹劾。”父亲听了心头一紧:六岁的娃娃都知道女人问题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了。

在看了南京13岁的赵东阳写的《雪球滚太阳》、山东10岁的赵瑞东写的童话《奇奇咪咪》这些书后,小窦蔻也萌生了出书的念头。2001年2月,他突然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灵感,觉得心里有话不吐不快,就想把自己到处流浪的经历写下来,给全国全世界的小朋友看。刚开始,窦玉明反对儿子写作长篇小说,担心他坚持不下去。但是,小窦蔻有点“狂”,对爸爸说:“我肯定能写出来。你想让我在10岁时上美国的哈佛大学,创造一个奇迹。告诉爸爸,我决定提前几年,现在就想创造出一个奇迹:六岁写出长篇小说。因为我现在手发痒,头冒汗,心里想的话不吐不快了。”

说写就写,小窦蔻买来了几个作业本,重新装订成册,每天像个大作家一样,认认真真地写起来了。有时写个把小时,他就不想写了,爸爸就建议他出去玩。灵感来了,小窦蔻再继续写,有时竟一坐五六个小时,连饭也忘了吃。他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如写到外星人,他会去翻一翻科幻书。

五个月过去了,小窦蔻果然写出了七万字的长篇小说。再加上以前写的两万多字的日记和两万多字的童话,便结集成了一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在小说中,小窦蔻以小孩子独特的眼光,描述了他跟随父母流浪全国30多个城市的所见所闻。

六岁半的小窦蔻写出了12万字的长篇小说,书还没有上柜台,“神童作家”就已先火起来了。记者来采访,电视台录制节目……他真的是“创造出奇迹”了。其实,这位不同寻常的“神童作家”其貌不扬。他缺了两颗大门牙,身高只有一米二,顶着刺猥式的头发,穿着也很普通,在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当中,小窦蔻更像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顽童。但面对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小窦蔻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练、机智和灵活。

小窦蔻介绍说:“我七个月大就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到过兰州、西安、深圳等主要城市,流浪了很多地方,两岁半以后的事情都能记得,什么父母吵架啦,不想外出打工啦,我想起来了,就写在书里。两岁半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我问我爸爸妈妈,他们讲给我听了,我就再记下来。”

父亲窦玉明说,小窦蔻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打工之余教他识字。开始,爸爸在家里的桌、椅、门、墙上写上字,每认一个字,他都要结合生字讲一个故事。现在,小窦蔻已经认识了四五千个汉字。七万字的长篇小说全是窦蔻自己创作的,父母没有代他动过一笔。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原稿可查。只是小时候记不起来的事,父母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他。

面对“神童作家”,经常有人出题目考小窦蔻,尤其是当场命题作文。他曾经和学校的三名同学同时写一篇作文《梦见孙悟空》。结果,他完成得又快又好,想象奇特,新颖别致,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小窦蔻在电视台朗读了这篇作文后,不仅是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就连著名作家杨国荣都深感佩服,对小窦蔻文章中的超人之处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神童作家”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小窦蔻有那么高的智商。面对大人们的怀疑,小窦蔻有些不服气,说:“山东有个10岁的哥哥出书,广东的张蒙蒙出书时才九岁,我经历的事情比他们更多,流浪的遭遇别人都没有过,他们能写,我为什么就不能出书呢?”父亲窦玉明说,出书不在年龄大小,国家也没规定六岁半的娃不能写书。只要书是孩子自己写的,写出来的书有人看,有市场就行。

现在,《窦蔻流浪记》即将上市。小窦蔻说:“等书出来后,我第一本就想送给哈佛大学的校长,以便10岁去哈佛读大学时,校长早就认识我了。”但是,小窦蔻的同学们却不知道他写了什么书,摇头说不懂什么“娃娃作家”,只把他当作个“小不点儿”,下课时几个男生还总叫他“小窦窦”、“缺牙巴”。而小窦蔻显然对这帮同学有些烦:“他们还不懂什么是作家,因为我比他们聪明,他们就忌妒我,我在班上没有好朋友。”

小窦蔻的下一个目标是创作一部20万字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后后传》。有人问他为什么书名要叫后后传呢?他回答说:“因为已经有人写了《西游记后传》,我感觉还不过瘾,要再写一本《西游记后后传》。”

神童作家像个闯入文明社会的异类

小窦蔻一“书”成名,像个闯入文明社会的异类,不仅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中炸开了锅,而且引起了一些社会名流、教育专家的关注。

福建省著名作家杨国荣看了《窦蔻流浪记》,感慨道:“小窦蔻有很好的天赋,有超群的智力,是一个作家的胚子。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要让他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窦蔻流浪记》的责任编辑、江苏少儿出版社总编祁智开始也将信将疑,他特地到丹徒县小窦蔻的家中摸底。经过接触了解,小窦蔻的早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却能读懂初一的语文课本。小窦蔻的长篇小说写在六本练习簿上,字迹不很清楚,不会写的字还留有不少空白,但是,他的文笔优美、老到,文字率真、朴实,故事真实、感人。

祁智认为,六岁半孩子的阅历和认识可能很有限,他的小说有多大的文学价值还很难说,但以出书的形式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让成年人从全新的角度了解儿童。《窦蔻流浪记》的读者群可能没有多少是小孩子,但它可以成为一本教师、家长都能读的书。出版社编辑仅仅从文字、语言规范的角度,对窦蔻的原作进行了修改,对不通顺的文字稍加润色,琢磨上下文,补上了窦蔻因不会写的字留下的空白。

小窦蔻的班主任认为,他的语文不比别的孩子差,但是书写速度很慢,笔画顺序不对,书写格式不规范。日记里常把真人真事加以想象虚构,令人哭笑不得。他的数学基础较差,几乎是讲到哪儿补到哪儿,但接受能力很快。小窦蔻所在班上的任课老师也对他感到有些无从下手,虽然年龄最小,可某些地方比十二三岁的孩子还老练。他对人挺戒备,平日同学们下课、吃饭都爱围着老师亲热,而他却保持着距离,哪个老师批评他几句,他便不大理会。但是,小窦蔻的适应能力很强,至今没有在老师面前掉过眼泪。

《现代特殊教育》副总编沈玉林认为,从没上过一天学的小窦蔻给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冲击,像窦蔻这样智力特殊的孩子,常规的教育方法显然难以奏效。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宽容地对待一个六岁半孩子的“原创”作品。当今社会,少儿作家低龄化现象值得关注,但不应简单反对。这给我们的传统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有关教育专家一致认为,不管上什么学校,窦蔻最需要的是因材施教。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陈灌榕说,学校现行的正规教育,把原本不同的学生变成了一种统一的模式。小窦蔻独特的个性发展是难能可贵的,家长在培养他早慧成材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好他的心理素质。对眼下小窦蔻头上眩目的光环,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让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出版社炒作也好,家长望子成龙也罢,都不应扭曲孩子幼小的心灵。

南京师范大学前教育系教授、幼教专家周兢教授不怀疑窦蔻的写作才能,但却不赞同称他为“神童作家”。六岁半写出小说,并不意味着他在所有学科上都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他们有许多未知的潜能和超常才智等待我们去发现。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挖掘潜能,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标签:;  ;  

父母工作并扮演一个“天才作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