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近两年,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分配难现象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我们的大学生太多,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比,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1996年,我国每万人口中有在校大学生25.02人,加上成人高校为47.02人;而经济情况相近又同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印度,十年前每万人口的在校大学生数就达到61.5人〔1〕。而1990年前后世界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平均每万人口有在校大学生161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2.94人。至于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口的在校大学生数一般在二百至六百多人,平均为383.9人〔2〕。再者,从实际需要来看,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有许多地方和行业依然人才奇缺。据前几年统计,我国农牧民中平均每四千余人中才有一名中专生,几万人中才有一名大学生。我国农业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百分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才。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不仅需要大批农林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教师、医生也都很缺。这些年,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更是巨大的人才吸纳地。目前乡镇企业1.2亿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门人才不到1%〔3〕。可见,就全国来说,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分配难,除了近几年国有企业事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吸纳能力下降之外,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不适应。椐上海市“企业人才需求预测课题组”征询49家企业,400名资深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对1991—1993届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意见:认为专业面窄,知识和能力复合性不强者占75%;认为专业实务能力不强和独立开展业务工作能力不强者均占79%〔4〕。二是思想不适应,缺乏服从祖国需要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许多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不愿到艰苦地方去,不愿到基层去,尤其不愿到农村、牧区和乡镇企业去。据江西某校对近两届毕业生的统计,想去省会和沿海城市的毕业生分别占总数的61.4%和71.32%〔5〕。这是造成某些地方毕业生分配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许多地方急需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互相矛盾的局面。产生这种局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单一、呆板的办学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高等教育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战略。
二、多样化的含义
所谓多样化,核心是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先进的工业化地区与落后的穷困地区并存,现代化的高科技产业与手工业作坊同在。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既要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又要改变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经营方式仍然相当落后的现状。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个行业,既要有相当数量能够解决世界性尖端课题的高级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能够推进各行各业当前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还需要一定数量介于两者之间的研究指导型人才。面对这样一个十分繁复而又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趋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必须采取有多样化的办学措施:
第一,要实现高校生源的多样化。要逐步改变目前依靠统考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做法。
1、要采取必要措施实现中高衔接, 使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升学机会。鉴于今后社会将需要大批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中专和职高毕业生在许多情况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应当让其中的优秀者进入工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由于他们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再经过高校的培养,无疑将会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也必将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外已有不少中高衔接的成功做法可资借鉴,如挪威政府在七十年代初就规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除了就业,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就业、升学两个大门都对他们敞开,而普通中学毕业生没有就业门路,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升学。因此,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科的学生,要经过激烈竞争。过去职业技术学校是一些学习不好的人谋求出路的途径。而今,源源入学的都是优秀学生〔6〕。还有瑞士、沙特阿拉伯、冰岛、以色列、 法国等许多国家都有职业技术科毕业生可以直升大学的做法〔7〕。 人们可能会担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文化素质达不到高校的招生要求,其实,只要有了中高衔接的政策,就可以促进这些学校的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可以改变这些学校目前生源质量偏低的状况。
2、要允许部分高校或专业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不同行业, 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规律。人对各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有最佳时期问题,过了这个时间就将事倍功半。为了适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有的学校,如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高级护士、专门外语人才的高等学校,以及其他需要在少年期训练其技能的专业,就应当从初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或者招收预科生,把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起来。伊拉克、爱尔兰、日本等都有一些高校招收初中生,学制为五年到五年半,使之达到专科程度〔8〕,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都很受社会欢迎。 我国虽有小教专科试点,但招生规模却控制得极为严格。为培养适用人才计,不仅小教专科,其它特殊学校和专业也应当有步骤地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
3、要适当放宽高校入学年龄限制。 使有实践经验又需要进一步系统学习的成年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需要终身学习;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将面临更多的变换职业的可能挑战为了开发成年人的潜能,普通高等学校要承担起成人高校承担不了的成人继续教育任务。因此,高校的某些专业应当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有的国家把普通高校招生年龄放宽到35岁甚至更大,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能力的最高峰是36至40岁〔9〕。有实践经验的成年人经过高等教育, 有可能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在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公众就学要求的情况下,面向有经验的成人的招生,可以采取定向的方法,由用人单位差额推荐,学校考核录取,以免专业不对口产生新的分配难问题。
4、进一步开通专本衔接的渠道。 我国目前的招生办法是一次考试定终身,许多素质相当不错而因为某种原因考入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展示了他们潜力和才能,如果得以继续深造,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目前,除了部分省市的师范院校外,其他科类学校的专科生要想继续深造,一般地说,只能走成人教育的道路,从而失去了接受普通本科或研究生的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可能。为了给人才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应当打破专本之间的严格界限,使更多的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
5、除了生源层次多样化问题外, 还应当考虑生源地域分布的合理性。要制定政策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艰苦地区的招生数量,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人才流向,这也是一种多样化。我国有九亿农民,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自然也是高校发展的重大课题。不仅农林院校应当继续以招收县以下农村、牧区考生为主,继续对口招收农职中毕业生,不能让并轨冲掉已有的改革成绩;而且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也应以相当的指标面向边远地区和农村招生,改善这些地方的医疗状况,提高那里的中初等教育水平。一些工科院校或专业,也可以面向县以下农村招生,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干部和经营管理人才。解决好这个问题,大学生分配难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从而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当然,这些办法真正实施起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创业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独立开创一番事业,甚至为当地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等着社会给他们安排工作。这是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二、要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办学,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办学形式有了较大变化,许多学校发展了函授教育、业余时间教育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办学形式仍然不够灵活,适应不了社会的多样化的需求。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主要应当解决两个问题。
1、学制和证书的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制专科教育为二、三年制并存,本科教育为四、五年制并存,这当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如果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来讲,就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妨以学期为单位确定学制、制订教育计划。完成教育计划,就可以毕业离校。从而节省个人或社会的教育成本。此外,不同的学制在证书上应当有所区别,进而在待遇上也应有所区别。现在三年制专科生与二年制学生待遇一样,五年本科生与四年制的待遇也一样。甚至学制长的由于毕业时间晚还没有学制短的待遇高。随着个人支出教育成本的逐步增加,目前这个办法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应当考虑参照世界许多国家的做法,对三年制毕业生发给准学士证书,对五年制学校毕业生发给荣誉学士证书,待遇上也应有所不同。
2、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办学。
一是走出去办学。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有多种办学形式,但绝大多数都是郁闭于校内等学生上门,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应当有计划地走出校门,为各行各业培训骨干力量,为提高我国劳动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当然,这种办法主要是短期培训或专修性质,不能因此而办成众多的分校。
二是广泛发展联合办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完全有必要进一步发展不同科类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比如工科院校的学生,完成本院校的基本学习任务后可以到外语院校进行外语强化训练,使之成为真正掌握一门外语的技术人才。这样做,有的专业可能要延长学制,学生不一定有积极性,但是如果实行不同的证书制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是举办开放式教育。有计划地举办开放大学也是节省开支多培养人才的重要办学形式。据统计,世界上一千万人口以上的五十个国家中,有16个办有远距离大学或开放大学〔10〕。例如泰国的开放大学,1989年在校生总数达到45万9千多人,而教师仅1025人〔11〕。 这是在高科技条件下,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极好形式。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如果能有计划地发展开放式教育,其社会效益一定很可观。这是目前的广播电视大学无法比拟的。
四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高深专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竞相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高职学生深受社会欢迎,高职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例如,美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1950年为483所,到1988年已发展到1388所, 占高校总数的39.2%。原联邦德国七十年代初开始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到1986年其学校数已达高校总楼的50%〔12〕。我国目前正在探索把部分专科学校和职工大学改办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实普通高等学校如果压缩长线专业,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设立职业技术专业,其办学起点和教学质量肯定要高得多。这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应该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第三,入学资格考核方法的多样化。为实现生源多样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就必须有入学资格考核方法的多样化。中国高等教育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民众求学的要求。因此,正规的高等学校不能没有入学资格考核。但是,现在的招生考试办法弊病实在不少,它是中小学搞应试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应当发展笔试、口试、技能考核等相结合的招生考核办法。对不同的生源应当有不同的考核程序,比如培养小学教师的专科学校,应当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面试,达到一定水平者准其参加统一的文化考试,录取时综合考虑两方面的成绩,以保证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其它类似专业也应如此。对于招收中专、职高毕业生的高校和专业,应当坚持目前的试点办法,在中等学校推荐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对新生的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另行组织考核。
入学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当然也包括采取目前的统考办法。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大学,仍应组织统考,但是考试科目应当进行调整,以有利于中学生全面打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模糊,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而且出现了文理渗透的现象。因此,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人,不管学习哪一个专业,都应当具备较全面的基础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艺术都应该达到规定要求。为此,目前这种分文理科进行考试的办法应当逐步废止,而要全面考核学生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乃至音乐、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改革高考办法,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校新生的基础素质,而且也必将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实行多样化发展的条件
多样化发展不是乱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多样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既要保证高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又要建立强有力的调控监督机制。
1、对现有高等学校实行分类指导, 国家应当集中力量办好几所最多十几所重点大学。使之成为世界级著名学校,以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各部委和省、市、区也可以考虑办好一两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使之在本地区起指导和带头作用,这类学校不宜太多,多了国家财力负担不起,教育质量也上不去;至于其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相关行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当然,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免新的雷同。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高校本身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否则生存都成问题,什么超前性、指导性都无从谈起。
2、要给高校以依法办学的充分自主权,使高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高校应当拥有招生权,专业设置权、人事权、财政权等,否则多样化就无从谈起。当然,这些权利要得到有效的监督,还要有国家和省、部的宏观调控,以免产生无政府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或其它社会问题。
3、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主要接受来自系统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基本听不到社会的呼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脱离实际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原因。应当把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对高校的评估、考核应当吸收当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和代表参加,评估应当以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培养措施为主要内容,使学校工作更贴近社会,同时也使社会了解学校的情况,帮助学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然这种监督的组织形式还有待探讨。
4、要改变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办法, 应当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尽快实行基金制。改变由主管部门拔款的办法,以减少高校对主管部门的依赖性,淡化隶属关系,从而解决目前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已日见明显,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多样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果指导得当,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得到较大发展而且可以解决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的问题,做到不拘一格育人才,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为我国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1〕〔2〕据世界人口资料及中国教育国际信息中心编《教育参考资料》第263—264和267—268期提供教育数据估算。
〔3〕胡守律:《浅议大学生就业难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3期。
〔4〕杨金土:《艰难而必然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1996 年第7、8期。
〔5〕万均:《坚持就业指导中的教育性原则》,《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3期。
〔6〕朱希璐:《挪威职业技术教育蔚然成风》,《国外教育动态》1989年第1期。
〔7〕〔8〕《七十国教育发展概况》,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叶亦乾:《图解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10〕〔11〕《教育参考资料》1994年第23—24期。
〔12〕张伟强:《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选择》,《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