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风华小学 138013
一、预设错误,激疑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错误”,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切实重视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能从正反两方面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有时,我们还可以有意预设“错误”,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争论、补充、修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放弃旧的、错的,接受新的、对的,剖析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从而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后继学习注射一剂预防剂。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错误,引发探究
1.错失生成,走入误区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的产物,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采用反复强调或避而弃之的方法,就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反而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前不久,听一位老师教学关于周期性的《找规律》一课。在学生利用挨个数、用汉字表示、画图、列式计算、奇偶数法等、自主探索出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后,老师出示了一道有关十二生肖的数学题:“我们班同学中有属鼠的吗?你今年多大了?你知道还有哪些年龄的人和你属相一样吗?”话音刚落,十几个属鼠的同学纷纷举手,一位同学起身答道:“我是属鼠的,今年13岁了。”“那么,还有哪些人的年龄也是属鼠的呢?”25岁、37岁、49岁、61岁……听课的老师愕然,上课的学生也摸不着头脑:怎么与刚刚找过的规律不一样了呢?难道这道题与本节课的教学无关?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混乱嘈杂,教师也在尴尬中转入了下一环节。课后研讨交流时,大家认为这位上课的老师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学生回答的13岁是虚岁)并把它转化为资源,以致后来学生说出了一系列数据,造成了课堂的混乱,打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出现了难以控制的教学场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教师能把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及时抓住,引导同学讨论、交流,知道用周岁计算,那么,这节课就不至于走入误区。
2.巧妙指点,寻根求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错误的根源,这样认识到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让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巧妙指点,不仅能使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为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
3.耐心倾听,反思错误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有交流才会有价值。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当教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时,请不要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请你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来解释,而教师则要仔细、耐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发言中不一样的想法,捕捉“亮点”资源,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甚至可笑的问题,教师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喝彩。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期盼性语言加以表扬,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三、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将错就错”是指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错误,获得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很经典的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正是因为有错,才使得教师有了引导、点拨的机会,学生有了质疑、探究的机会。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
论文作者:王春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学生论文; 错误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同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