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新的教学——《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83;数学》(七年级#183;上)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基础教育论文,七年级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上)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辑而成。作为“课程标准”的一种物化形式,其编写的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的在于使得“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并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基本特征、实施过程中的若干教学与评价建议作一些简单介绍,同时,对教材第1章、第2章中有关教学的问题作一些具体的阐述。期望它们能够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教材特征
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材力图突出如下特征:
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试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去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起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新知识的学习都以一个“问题情境”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的知识与方法都力求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其应用价值,以发展学生的“用数学”意识。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读一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习题中的“试一试”则力图给他们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提供帮助。
体现数学的整体性。教材将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学习融为一体,例如:代数知识的学习力求借助相关的几何背景,或者统计的问题情境;关注从代数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有关问题的方法。
教材体例:章名称——章主题图——节名称——问题情境——问题串——知识明晰——例题——想一想、议一议——随堂练习——阅读材料——习题——回顾与思考——章后习题。
二、教学与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有创造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应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各自的答案,教师则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之上介绍规范的表述,不宜强求所有学生都舍弃自己的回答,记忆规范的表述。应提倡在了解不同答案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回顾与思考”是本套教材处理“复习”的一个新思路,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目的在于给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机会,是教学中“弹性”的一种表现。教学中应明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关材料阅读、思考,教师则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进一步帮助;习题中的“试一试”仅仅面向部分学生,以满足他们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的需求,是体现教学“弹性”的另一个方面,属于高要求,不应当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提出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清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合作与反思的能力;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状况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记忆和过分的技巧。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自信心、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要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呈现评价结果。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应控制书面考试难度与次数,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课题学习的内容很难在一次书面测验中完成,不宜把它纳入书面考试(测验)的范围之中。
三、第1、2章教学要点
第1章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各种操作性的数学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几何学习的好奇心,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
设计思路:学习对象——基本几何体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性质;学习过程——由立体到平面,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开始,认识基本几何体的性质,再通过视图转换去研究简单的平面图形;学习方式——操作、想象、交流、思维与推理。
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具有趣味性、现实性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去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棱柱模型制作等内容的教学中。
评价建议: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能否根据问题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有意义的思考与交流,和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达;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在具体情景中掌握与运用图形的基本特性。
第2章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事多种活动,初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张,经历探求有理数运算规则的过程;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有理数的算理,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初步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设计思路:学习对象——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进负数,然后使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运算的学习重点是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为了避免因为小数、分数运算的复杂性而冲淡学习的重点,以整数运算的学习为出发点,加以直观形象的解释,探求运算法则,然后过渡到含有小数、分数的运算;学习方式——计算、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
教学建议:概念教学必须从实际问题引入,运算的教学,着重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意义,掌握算理,会进行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但不应要求学生用笔算过难、过繁的运算题,复杂运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应让学生会用正负数表示问题中的量,并要求能对运算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赋予实际意义。
评价建议: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从事探索性活动,包括进行合乎情理的归纳、猜测和推理,与他人进行交流;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对有关概念、运算法则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水平,以及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而不应单纯考查记忆和具体操作,不应过分关注技巧。还应关注学生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并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