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意思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管什么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生物学教学,更应结合学科实验多的特点,有效利用每位学生在实验中多参与、多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快乐学生物,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自实验中获取生物学的知识,比抽象讲解要好得多。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快乐学生物的。
一、精心准备,因地制宜,运用自己制作实验材料、就地取材等办法,不忽视每一课、每一次的实验,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快乐学生物,不仅使学生受到生物学科学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这充分强调了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实验活动的优势,让学生手脑并用。这样,既传授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生物科学七年级上册《植物茎的疏导功能》这一课时,课前安排每位学生在头天晚上回家,在自家蔬菜地里拔一棵蔬菜(一棵萝卜苗或小白菜苗),把这一株小萝卜苗或小白菜苗的根剪去,浸泡在有红色墨水的水里。等第二天早上起床,你再去观察,你就会看到小萝卜苗或小白菜苗顺着茎的路线变成了红色,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课堂,教师出示课前采集到的和准备的带叶的枝条若干枝,红墨水一瓶,剪刀,放大镜,导管和筛管模型,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家所做的实验发现了什么,那又是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都想弄清原委的时候,教师演示实验,把带叶的枝条拿给学生观察,叶子的颜色都是绿色的,然后拿一杯清水,把事先准备的红墨水往装有清水的杯里倒少许,使杯里的水变红色,这时把事先准备的带叶的枝条插入放有红墨水的杯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看到红色的水顺着像“血管”一样的东西往上传,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讲释,这根像血管一样的东西就是植物的茎,它们是植物体内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主要通道。植物用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何种管道运输的呢?然后,把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的带叶的枝条用剪刀横切和纵切,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从茎的横切面上看,染成红色的是圆环形,进一步获知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木质部中有导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再观察纵切面,发现许多红色线纵行排列在木质内,它们是导管。叶脉中有导管,与茎中的导管是相通的,导管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紧接着教师出示导管模型,给学生解释:在根的成熟区及其以上的部位,有一些细胞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横壁)消失,细胞质和细胞核也消失,彼此上下连通形成中空的长管,这就是导管。因此,导管内的水便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水柱。植物体内的导管是相通的,因此,通过导管,植物可以将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最后出示用铁丝拴在树上晾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发现,形成瘤状物的枝条是树皮被环割了一圈所致。因为树皮内有筛管,输导叶制造的有机物,到环割处,由于筛管断了,所以有机物就堆积在环割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瘤。让学生参入讨论,认为不能破坏树皮,要爱护树木,保护植物。通过设计茎的输导功能的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茎的输导功能”,引导学生懂得了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树木的思想教育。
二、运用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化抽象的书本知识为直观的实验和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快乐地学习生物学知识,使每位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的意识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那么,在生物科学的教学实验中,我们要有机地把实验和实践相结合,让实践和生活密不可分,以便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从而有效地获取生物学知识。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科学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实验:两个试管里分别有澄清石灰水,一个里放加热的泥土,一个里放未加热的泥土。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放未加热泥土的石灰水变混浊)。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混浊)。实验证明,一个有沉淀,一个没有,土壤里有活着的微生物会产生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这个产生沉淀的实验说明土壤里有活着的微生物。还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臭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还有一类生物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它们就是微生物。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菌落,再呈现细菌的三种形态挂图,使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从发霉的面包到近距离拍摄的面包霉和使橘子腐烂的青霉等,直至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用菌——蘑菇、金针菇、木耳、猴头等,把真菌和细菌进行比较,得出了真菌概念,区别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和真菌对人有利有弊,我们要消除对它们的偏见。这样使实验和实践有机结合,变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为直观的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获取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了爱科学的思想。
论文作者:鄢达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导管论文; 生物学论文; 红墨水论文; 学生在论文; 微生物论文; 枝条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