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图书馆生存发展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图书馆面临经费严重短缺、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僵化、专业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及图书馆服务能力降低、效益滑坡、事业萎缩的窘境。然而,“病树前头万木春”。21世纪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将会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因为在新的世纪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水平将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知识的本质是信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管理、流通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新世纪中国图书馆如何摆脱窘境,步入辉煌,实现图书馆服务质的飞跃,是摆在每一个中国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1 观念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注入科学精神和服务意识
1.1 建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现代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的“藏书楼”到20世纪西方图书馆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面向人的思想的特征。正如我国图书馆学者卢泰宠在1992年指出的,“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人文主义的事业”。[1]但是,近十几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领域的全面渗透,使充满人文底蕴的图书馆受到了猛烈冲击,一些传统的图书馆学者为此感到忧心忡忡。
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信息时代”正引导着图书馆发展进入一个“图书馆科学技术”的新时期。美国图书馆教育家F.W.兰开斯特早在1992年就指出,未来图书馆的运作将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其形态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由图书馆来使用信息技术[2]。换句话说,就是信息技术将主导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世界各地竞相涌现——图书馆概念与数字内容的结合,使图书馆的形态和运作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笔者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是对立和不相容的。那种担心图书馆“科学主义泛滥”,从而导致人文价值丧失的观念,未免多虑了。面对“传统的图书馆正逐步变成以书籍和数据库相结合、以信息传递和资讯服务为主的信息中心”,[3]再一味强调图书馆的人文主义本质和所谓“图书馆学就是人学”的观点已似有偏颇。时代总是赋予传统以新的涵义。现代图书馆活动既要遵循科学精神,崇尚科学,也要发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构成现代完整的“图书馆精神”。[4]这种精神体现在图书馆员身上,就是既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数据库管理知识,又要有较坚实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才能胜任今天的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学来说也是如此。
1.2 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质量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以“传承人类文明,广布科学文化”为己任,重视馆藏资源,以藏为主,积极履行文化教育的职能。基于此,一般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和研究人员会很自然地认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是收集信息和提供信息,图书馆员也把自己视为管理者、教育者而不是服务者。一些人认为纯粹的“服务质量意识”仅仅适用于商业环境,对那种类似商业环境下“顾客至上”的观念难以接受,并对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来制约自身的服务行为心存疑念,突出表现在“管书为主,服务为次”的意识上和在具体工作中难以落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承诺方面。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图书馆的存在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读者。“在数字时代,一种信息资源在不在你的库存里,已经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向读者提供该资源的使用。因此,21世纪图书馆的评估要基于服务。而不仅仅着眼于馆藏资源”。亦即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读者将是新时期乃至未来中国图书馆竞争的主要方向。
2 管理上: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实现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管理的两个一体化
2.1 改革内部管理,实现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一体化
1980年代以来,教育部、文化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分别颁发了一系列管理工作条例,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及各项工作进行整顿,加强了图书馆的基础管理工作。然而,1990年代初,计算机开始进入图书馆,结束了图书馆延续100多年的手工作业方式,而代之以自动化的管理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向植根于手工作业环境的传统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已愈来愈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障碍;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条件下,许多工作可以集中起来整体解决,如我国引进的整合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将采访、编目、期刊管理、流通等业务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工作效率。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以职能分工的运作体系改变为以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强调工作设计的整体化,改变等级制的直线式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从而达到减少管理层次和重复作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5]。国内外不少先进图书馆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减少了重复作业,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简洁性和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全面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这里给出一例基本组织结构为“双业务部制”的重组模式:文献业务部、信息咨询业务部、技术援助组[6]。文献业务部主要以图书的网络采访、联机分编和流通阅览为工作内容;信息咨询业务部是传统的参考咨询功能的网络化扩充与加强,增加虚拟馆藏以及学科专家的设置等;技术援助组主要是为两个业务部提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支持。
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模式没有一定之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或随着本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结构。目标只有一个:以读者为中心,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进入21世纪的图书馆,业务工作又将产生新的变化,例如对文献的初步加工(采购、编目等)被整体剥离出去,交由专门的组织集中或分散进行。物流业务剥离给快递公司,编目可以由出版社分散进行。图书馆主要业务整体前移,进一步贴近用户,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面临着新的课题。
2.2 打破封闭格局,建立多馆合作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我国图书馆历来“重藏轻用”,不注重社会效益,缺乏主动服务,不断创新的积极精神;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奉行闭关自守,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全国图书馆实行条块分割,纵向管理的体制,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往来,各方面的重复建设都很严重,这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如果说这种体制尚能适应计划经济和工业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那么,在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今天,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就成了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图书馆在网络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如各系统数据库重复建设、数字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格式标准、网络化共享程度不高、网络发展竞争处于无序状态等问题,均与这种纵向、分散的管理体制有关。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有学者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图书情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国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案,统一标准,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对内促进各单位的共建共享,对外争取政策与经费支持。这虽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建议,但增设全国性机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等待政府来“统筹规划”,不如我们自己依据平等自愿的原则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图书馆,促进资源共享。经过几年的探索实验,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已经不少。例如,1997年启动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实验性数字图书馆”科研项目,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共同参与,至2000年已建成多种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并开发了多种专题数据库。又如,已经投入使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有61所高校图书馆参加建设,这些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专长,分工生产不同主题的数据库,共建网上图书馆,避免了重复购置和建设[7]。
在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中,应当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图书馆发挥牵头作用,带动和协调各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避免重复和同态竞争,互补合作,共建共享。中小型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近一时期可能以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等项目为主,利用已建成的局域网,开展图书馆间的信息传递与服务活动。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扩展将是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更为国际化,更趋向于多国、多馆之间的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信息资源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共享。
3 经济上:克服经费短缺的困难,利用网络信息共享合理配置资源
3.1 经费严重不足,图书馆发展陷于困境
长期以来,经费一直是困扰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地方的经济状况对图书馆的经费预算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可靠保证的情况下,图书馆才能获得相对更多的经费投入。从社会、企业募集资金或图书馆自己创收积累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事实上,经费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地方的经济状况,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本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会影响政府财政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额度。因此,无论如何,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运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挖掘潜力,为读者提供积极主动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3.2 网络化为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IT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生机和发展的空间,以至一些人乐观地认为,未来图书馆的馆藏虚拟于世界各处,储量无限却无需仓储,可以大量节约图书馆馆藏部分的成本。殊不知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中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了筹措资金,采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运作的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可持续发展并良性循环的商业机制,最终使自己成为优势数字信息资源提供商。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对地方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提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通常会提供专门的经费。[8]
一般来说,把馆藏文献有计划地数字化全文上网还只局限于那些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主要还是把经费用于购买由商家开发制作的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另外,图书馆在开展互联网数字文献服务时,经常会碰到需要支付使用费的数据库(如商业化运作的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配置计算机系统、网络、电源等硬件设备也需要不少资金。因此,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需要有合理的预算。
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以免费为传统的自由浩瀚的信息海洋,无偿供全世界读者使用的各类全文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比比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用于互联网上知识的搜索、加工、整理、分析等更富知识含量的工作,真正体现知识经济的特性。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制作网上书目数据库,开展馆际互借或分工合作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避免重复购置和劳动,达到资源、资金、人力的合理配置。总之,蓬勃发展的图书情报网络化为图书馆用有限的资金办更有效的服务提供了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