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不平衡论文,发展规律论文,时代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有些学者根据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断言: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发展的特有规律。的确,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条规律不会因世界历史时代的变更而被“起用”或被“废弃”。然而,说“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的规律”,并不是讲辩证法意义上的不平衡发展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中,而是说,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因而不平衡发展是这一历史时代特有的发展规律。
1.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及其发展特点。
在前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主要是由于“历史的积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故各国经济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这种不平衡发展也不会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在前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不平衡发展或发展的不平衡”不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而存在。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各国的经济不平衡发展则主要是由这个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从而“不平衡发展或发展的不平衡”才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而存在。这也说明,要搞清楚“不平衡发展或发展的不平衡”是否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特有规律,必须首先了解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
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国际化的不平衡发展既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发展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得以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国际化过程与社会生活的民族或国家组织形成之间的矛盾(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的基本表现形态)。这种矛盾具有对抗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生产的国际化过程是与资本强行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线,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少数发达国家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必然不断地增加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结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律表现在两个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总体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日趋不平衡;二是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中一定的相互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集团内部的发展水平日趋“均等化”或“平均化”。前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中居主导地位。后一种趋势非但不能弱化前一种趋势,而且还不断强化前一种趋势。因此,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整体结构必然具有“等级森严的性质”,它使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中充满着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直接和间接的依附关系以及不平等关系。在生产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国家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和“倡导者”。
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总体结构的特点,必然使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方面,民族隔离状态不断被消除,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和扩展,资本、一般经济生活、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国际统一性日趋增强;另一方面,民族意识不断获得新的升华,反对和抵制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制、控制、压迫和剥削的民族运动日益发展。当代社会主义正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特点的思考,笔者认为,不平衡发展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特有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阶段过渡到垄断发展阶段而日益充分地表现出来。当然,不能否认,当代已有某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他们却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关系。另外,个别国家地位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总体结构。
2.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
如前所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总体结构必然具有“等级森严的性质”,这是与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分不开的。因为,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过程内在地包含着生产国际化过程与社会生活的民族或国家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具有对抗的性质。进而言之,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生产的国际化过程是与资本强行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使世界上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少数发达国家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所特有的中心—外围结构正是由此而形成的。这种两极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表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农村”间的国际分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为“世界城市型”地区与农矿业低技术加工以及污染工业的物质资料生产地区间的国际分工。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标志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生产格局;以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价格高的工业制造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不平等交换的国际贸易格局;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服务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政策的基础。
以非物质材料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和高资本有机构成产业为主的生产部门,高度发达的科技教育,实施高社会福利政策,这四点是“世界城市型”地区的基本特征。“世界城市型”地区的形成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中心区通过数世纪对外围的掠夺,积累了雄厚资本并抢先建起了重工业经济结构,这就为率先实现工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心地区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软剥削全世界以加速发展自己”的特殊部分,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垄断高新技术,为了把输出的技术商品转化为不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时代,它就必然会在外围区发展民族经济的浪潮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技术控制形式延续其产业资本的剥削网。再次,利用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伴随着按零部件和工序生产的新工艺分工出现的机会,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中心区垄断资本将污染工业、夕阳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等逐渐地转移到外围,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科研、教育、电信行业以及高技术领域。总之,中心区的财富、职能资本扩展的规模和范围越大,它对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垄断和控制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对外围地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而农矿业低技术加工和污染工业的物质资料生产区则承担越来越多的低技术、笨重或污染性的体力劳动;在“世界城市型”地区所铺设的产业资本剥削网、借贷资本剥削网和国际贸易剥削网的控制下而负债累累;生态危机加重;贫困和落后的状况日益加剧;难以摆脱的增长危机和财政赤字。一些西方学者往往把外围地区日趋悲惨的境遇归之于该地区的国家管理不当、政策不对头等方面的原因,这种看法并非毫无道理,但在总体上却不能说是正确的。从本质上来看,外围地区日趋悲惨的处境是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运动和资本积累的世界性扩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
3.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的表现形态。
(1)发达国家间的不平衡发展。 这不仅反映了西方各国的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及其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心区各国为了争夺“控制权”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近20年来,这种竞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在中心区的绝对优势逐渐削弱了。先从国际贸易方面看。1983年以来,日本的贸易顺差迅速上升,而美国贸易则连年逆差,直到90年代,这一不平衡的态势仍未减弱。巨额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又反过来加剧了中心地区国家的贸易摩擦,从而使保护主义抬头。再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看。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实力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到1990年,欧洲共同体12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60100亿美元,已超过美国的53910亿美元,日本也达 29420亿美元,为美国的一半以上。另外,在高科技领域方面,美国也受到了日本、欧共体的强烈冲击。90年代初至今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日本和西欧与美国的差距又逐渐地拉大。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日益从以钢铁、汽车及公路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向以硅芯片、电脑及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转变,从而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大、最有活力的产业。美国紧紧抓住了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在影响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占据较大的领先地位(美国高科技经济部门年增长率曾一度保持在8 %以上)。正因为如此,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的收缩期仅有9 个月,扩张期则高达80个月。1997年全球信息产业总投资大约6100亿美元,美国占了41.5%。美国与信息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高达80%,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的1/3来自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可见,美国经济这些年的稳定增长,并逐渐拉大与日本和西欧的差距,是与其在高科技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分不开的。简言之,90年代以来,中心地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争夺控制权的斗争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发展。70年代以来,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明显,发展较快国家的年均生产增长率几乎是发展较慢国家的5倍。与其他洲域的发展中国家比较起来,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处于领先地位。在90年代,西方经合组织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亚洲四小龙”列为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目前,拉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有所好转,但也只是刚步出经济长期下降的阴影。90年代初的非洲经济增长率与80年代后期基本持平,保持在3%左右,然而其经济增长率仍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故这一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在不断下降;在1996年,非洲的经济增长率达4.8%,并有41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增长,但这仅仅是“复苏”的一种“迹象”。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加剧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利益要求的差别。其中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日趋加紧向发达国家靠拢。从而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内聚力,同时对南北关系也将产生复杂的影响。目前学术界有的人根据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外围国家被纳入发达国家的经济集团这一事实,断言资本主义世界两极贫富分化的趋势将会弱化。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以为,能被纳入发达国家经济集团的外围国家,除了经济增长较快外,还要具备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资源条件,或对中心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上的战略意义。具备上述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在外围区当然只能是少数。如果发达国家能够帮助大多数贫穷国家“致富”,那么这个时代也就不称其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了。
(3)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日趋加大。 南北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基本的表现形态。80年代以来,南北差距日趋加大。据有关资料统计, 1968 年南北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1∶14.9,1977年为1∶15,1987年则为1∶20.2。1990 年占世界人口76%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收入的20%,其中占世界人口半数的穷国的收入仅为世界总收入的2.6%,而占世界人口15 %的“中心区”则占有世界总收入的70%。1981年,发展中国家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到1989年已为80%。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除了表现在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方面外,还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日趋不平衡。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南北贸易越加不平衡。由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较慢,出口商品层次较低,致使不少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日趋低落。目前70%的世界贸易集中在发达国家或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另外,由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致使他们的初级产品生产下降到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二,国际资本南北流向的日趋不平衡。8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际资本流向日趋转向发达国家,而对南方国家来说,投资不仅日趋缩减,而且还出现了资金严重倒流现象。由于上述原因,虽然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世界性的两极分化的状况却不断在加剧;在过去的20多年内,世界上最不发达的贫困国家从27个增加到48个;在最近的5年内, 全世界最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贫富鸿沟的日趋加深和扩展,必将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只要作为整体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这条规律就仍会起作用。不过,为了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运行规律,仍需对以下几点加以提示:首先,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任何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探寻不到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又符合本国国情的强盛之路。其次,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结构性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之一。再次,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科学地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改革及其历史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美国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