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非遗传承、活态流变与中医展望论文_ 张凤翔1 张曦予2通讯作者

中药炮制:非遗传承、活态流变与中医展望论文_ 张凤翔1 张曦予2通讯作者

张凤翔1 张曦予2通讯作者(1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00;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摘要:“服药无效,炮制不到”,这句话在老药工和传统制药企业当中流传甚广,体现了中药炮制技术的重要性。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中药炮制技术可以用“历史悠久,经验宝贵,内容丰富,理论独特[1]”来概括。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炮制技术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几千年来的非遗传承和活态流变,炮制技术才得以不断完善。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的运用和新标准的制定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从中药炮制技术的历史演变谈起,论述中药炮制技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历程,就当前中药炮制摒弃传统和盲目创新的现象,阐述传承的价值,并着重以老字号的传承和附子的创新为例,提出传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理念,提倡尊重传统,研究机理,科学创新,最后对中药炮制技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作出展望。关键词: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价值;传承与创新;附子;中医老字号中药炮制技术既是中药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2]。在我国数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并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建立了丰富的中药炮制体系。1.中药炮制技术的价值在《本草中国》第一集:“双面”中,同一药物在炮制前后截然不同的性质揭示了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有人提出,如果没有中药炮制,就没有中医中药。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传统技术之一,早在 2006年,我国就将中药炮制技术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3]。1.1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当代价值国务院在2016年2月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必须传承和发展的现实价值[4]。1.1.1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药传统炮制技术有着外在约定,这决定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得到传统文化的给养,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中医药的炮制提供了无限类比的基础[7],这一中国哲学主体的思维方式运用类比法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的统一关系,提倡“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5]。由于中医以天地人为统一整体,以人的身心为主要实施对象,所以中药性味理论认为,药(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是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关键。如早在《周礼》疾医条下就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8]后世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则提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9]确实,研究表示,苦味药物在抗菌、抗炎、杀虫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甘味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抗炎抗菌等方面影响较大[10]等等。这些古代的总结经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得到了现代研究的科学支持,其中所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合一、阴阳互根互用、五行生克制化、物我合一、人药合一、身心合一、神气合一等中医药文化思想,四气中和、五味调和、升降沉浮、开阖出入、周天火候等中医药炮制与制作技艺,都有着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精神[6]。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11],因此极有必要重新认识炮制技术的内在价值。1.1.2健康价值中药取之于自然,用食物加工的方法引申到药材加工之中,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有效、合理、易行之后,形成现代炮制工艺,经医药学家归纳、总结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系统方法及其原理。[3]不同炮制方法的饮片有“功能主治”和“性味归经”的差异[12]。由于炮制的对象本身就源于自然,且炮制方法也是法于自然,因此合理使用炮制的中药材能祛除病痛,对保障人类的健康有重要价值[2]。1.1.3医学价值中药炮制技术的医学价值是显然的,从其目的和过程来看,中药炮制的意义主要为:(1)能让疗效发挥增强,将中药制作成薄片,能更好溶出药物有效成分,让疗效发挥增强。(2)能让药物毒副作用减轻:通过火炮、水漂或者和其他中药共制后,能让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有效减低,让药物安全性提高[14]。(3)对药性进行改变:对中药进行炮制能改变或者增加中药的部分性能,让临床实际需要得以有效满足。(4)让临床应用更加方便:在采收生药之后,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杂质,或者存在苦辣、腥臭气味,或者原药材不容易应用,因此就需要通过切片、去臭、赋色、洁净、除杂等处理,让药物的应用更加方便[15]。这些医学价值在当今的临床应用中仍旧有其价值,这要求着我们尊重中医药传统的组方配伍个性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科学机制,然后再予以扬弃和发展。2当代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2.1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误区由于对中药炮制的机制不了解,对工艺方法研究不系统,中药炮制有着炒炙操作不当、不遵古炮制、盲目炒改烤、毒性中药的炮制过头等等现状[4]。不当的“传承”无法保障中药的质量,造成中药的浪费,还会使得中医药的发展走上不合理的道路。例如传统要求“九蒸九晒”的药材,有熟地黄、制何首乌、黄精、女贞子、胆南星、大黄、豨莶草、了哥王、白术、苍术等约10种[11]。然而,目前制何首乌在欧美已被禁止使用,原因是其含蒽醌衍生物,有致肝肾毒性反应。事实上,何首乌始载于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至今使用了一千多年,而传统工艺中的九蒸九晒可能就是制首乌降毒的关键,九蒸九晒的目的是采用蒸晒等方法纠偏药性或增强药效。现在很多厂家为求省事,蒸晒不足就作为成品出售,也许就是制何首乌有毒性反应的原因所在。再如制川乌、制草乌炮炙过头,毫无"微麻之舌感",是因为厂家为了防止应用时中毒,在炮炙时泡蒸过久,使得双/单酯型生物碱大大低于标准,在临床应用时,同样用量的中药无法达到原本的效果,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中药的发展逐渐走上不断加大剂量的不合理道路。2.2中药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老字号对与其专有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当代炮制技术的传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老字号根据中医的治疗理念和中药的配伍原则,经过多年用药实践研制出众多方法独特、疗效明显的经典配方和精品良药,中药老字号的专有技术,包括诊疗技术、中药材甄别技术、配方、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等[22],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配方和中药材炮制技术[18]。几乎每一个中药老字号都依靠独特的配方、辅料以及中药材加工炮制等技术制成独具特色的中成药。例如北京同仁堂经过 300 多年的发展,研制出的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女金丹、再造丸、活络丹、乌鸡白凤丸等,都成为其核心产品[24]。老字号正因为数百年的传承而历久弥新,时间的小火慢熬和后继人的代代守候成就了炮制技术的传承,而研究的层层深入和基于科学的创新,则不断为老字号注入新活力。以燕京饮片为例,作为北京中药饮片的老字号,燕京饮片继承了京帮特色的炮制技艺。如黄芩炮制的先煮再润制,使得黄芩成分含量较高。而针对传统酒炙饮片炮制,燕京饮片采用正宗酿造黄酒作为辅料。这种黄酒是由优质大米酿制而成,包装都为传统坛装,蜡纸封口,符合传统中药炮制的要求[25]。燕京饮片既遵循传统,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譬如粉碎加工方面,过去使用电磨导致粉碎过程温度较高,导致成分减少,或含量不稳定。而如今采用低温粉碎,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成分。再如白芍炮制,传统的长时间加热导致成分流失,如今采用瞬间加热技术,可以保持其颜色不变[20]。诚然,传承创新并举是企业保持活力的“不二法门”,更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经之路。遵古炮制、依法炮制,保持传统工艺的严肃性;深入研究、基于科学,结合现代技术的先进性。尊传统显特色,靠创新谋发展,这是老字号的箴言,也为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本。2.3附子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以笔者家乡云南省中药附子的新制法为例,其中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创新有其参考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药附子早收载于中医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著作中,并在中医第一部临床专著——《伤寒论》中就记载有以附子为君药的组复方的论述。历代医家特别关注中药附子的减毒炮制工艺的研究,如延至今天的川产附子的传统加工工艺,就是用采收的泥附子(生附子)洗净放于胆巴水(MgCl2)中浸泡、漂洗、煮蒸等工艺反复多次加工后而成,即市售的川附片。由于传统加工工艺极重视附子毒性的降解,以提高安全性,却忽视了过度加工所致药物药效降低的一面,所以自古不少学者对上述加工方法提出了疑义[26]。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吴荣祖等实地调研了四川江油附子的传统加工过程及其工艺,研究了附子加工的化学原理,并结合了云南省中医临床运用附子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制作工艺——用川产泥附子(生附子)洗净晒干,开片,经常压控温控时、水煮醇沉、浓缩干燥制粒的工艺,一次加工到位,以避免传统工艺反复浸泡蒸煮导致的有效生物活性大量流失的弊端,达到提高药效、节约资源的目的,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稳定便捷的新品附子颗粒,新法一改以往的反复浸泡、蒸煮等烦琐工艺,特别是一味追求减毒而导致的有效生物活性大量流失的弊端得到了改善[21]。通过对比研究新法加工附子与传统附片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耳廓微血管的影响、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三个方面,科学的验证新法加工附子与传统加工附片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22]。实验表明,新法加工附子具有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传统加工附片未见此作用;且能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口径和增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的开放数,与等生药传统加工附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对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心率均无影响,均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且附子水溶解部分和脂溶部分与附片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附子高、中剂量组和水溶部分组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22]附子在当代的炮制技术,首先尊重了历代的传承,再基于当代的科学研究,发现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双酯生物碱(乌头碱),而传统附片加工工艺流程使得有效活性同步流失,因此采用新法炮制,通过加热水解方法减毒,应用一次性控温、控压、控时、水解提取法完成双酯生物碱的水解稳定过程。实验证明新工艺既能保持传统加工附片原有疗效,且在有些方面有增效作用,达到了安全、稳定、可控、增效的目的[21],此外,这一新法炮制技术,也为《伤寒论》四逆汤辈的古方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创新工艺”项目将为中药附子及以附子为君药的组复方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拉动附子及其古验方的系列研发,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及“云药”的打造产生积极的建设性作用[21]。基于中医的深厚土壤,把握中药材特性,研究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进行合理的工艺创新,这是附子为中药炮制技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提供的摹本。3中药炮制技术与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和宝贵财富,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炮制技术作为中医药的一大支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发展作用。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说明,全世界范围内曾使用中医药进行疾病治疗康复的群体数量在40亿以上,在世界总人口中占比80%左右[23],而随着亚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人类治未病理念的逐步提升,这一数字近年来正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中医药在世界市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很多国家禁用了部分中药材,原因与传承与创新的困境是分不开的——何首乌的九蒸九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合理的传承阻断了中药前进的道路;而中药老字号的传承和附子的创新则为中药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参考。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当代中医药的推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将中药发扬光大,必须继承系统性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深入研究中医药,合理创新,做到传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相信中医药会在炮制技术传承与发展的助力下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李立姚东云,朱艳主编;安静,崔立勋副主编;张静主审,中药炮制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01,第1-2页[2]李立.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J].中外医疗,2018,37(20):190-192.[3]严家秀,申俊龙,沈夕坤.知识产权视角下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J].中国药房,2016,27(13):1729-1732.[4]周锡龙.历代文献关于中药炮制的浅述.中医药研究,1987,4:25-26[5]关怀,王地,王敏,等.古代中药炮制学史分期考.北京中医药, 2009,28(8):629-631[6]程志立,王凤兰,刘剑锋,王柳青,秦培洁,顾漫,程志强.中药炮制技术流变及标准制定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2):355-358.[7]王艳. 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科学文化解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8]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9-72[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张德芹,高学敏,钟赣生,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中药杂志,2009,18(6):130-134[11]张健,臧传军,裴慧,等.中药炮制工艺存在的问题文献分析与政策[J].中国药房,2013,24(39):3 742.[12]王红波,任啸.中药炮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若干思考[J].健康前沿,2017,26(8):229-230,235.[13]张丽,王开裕,雷玲芳等.中药炮制研究及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4):392-393.[14]孙娥,徐凤娟,张振海,等.中药炮制机制研究进展及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3):363—369.[15]光明,李伟东,陆兔林,等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6):643-645.[16]《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33 (8)[17]宋晓亭.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的经济形式及生存环境探析 [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1):60-63.[18]姚苗.中医药老字号传统技术实施的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12-116.[19]张萍,南竹,文登女.中医药界第一品牌同仁堂的制胜之道[J].商业经理人,2002(3):11-18.[20]“老字号”的“硬品质”时间:2017-04-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任壮 http://www.cntcm.com.cn/2017-04/13/content_28781.htm[21]吴荣祖.附子减毒与增效—中药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创新研究[J].药品评价,2005(05):63-65.[22]李立纪,张风雷,吴荣祖等.新法加工附子与传统附片药效学的比较研究[J].河南中医,2005,25(3):32-34.DOI:10.3969/j.issn.1003-5028.2005.03.015.[23]王继岚.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才智,2013(32):352-353.

论文作者: 张凤翔1 张曦予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  ;  ;  ;  ;  ;  ;  ;  

中药炮制:非遗传承、活态流变与中医展望论文_ 张凤翔1 张曦予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